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银鱼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银鱼一直是太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宝藏品种”,仅仅是捕捞银鱼一个品种就给当地的渔民带来了不少财富。

银鱼具有重要的商业开发价值,老一辈的水产专家在1979年首次将银鱼从太湖移植到了云南的滇池,结果大获成功。1984年,滇池中的银鱼产量冲到了3500吨,创下了滇池有史以来的单品产量纪录,比鲢鱼、鳙鱼的产量之和还要高。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滇池成功移植银鱼的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云南的其他高原湖泊也纷纷“效仿”,多数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云南省的银鱼产量最多曾高达5000吨,总产值数亿元,明显提高了当地渔民的收入。

1995年,农业部联合水利部发出了一项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鱼的移植增殖工作。这条通知一出,全国上下就掀起了一阵移植银鱼的热潮,涉及的水体面积至少有30万公顷。正是在这一年,黑龙江、吉林等东北地区的湖泊、水库中也开始引进了银鱼。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银鱼幼苗

需要指出的是,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的银鱼品种都是大银鱼,南方的品种则以太湖新银鱼为主。然而随着银鱼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有人说,银鱼的移植会导致当地的水质变差,很多土著鱼种也都因此消失了。也有人说,“泛滥”的银鱼会吃掉其他鱼的鱼卵,对当地鱼类的种群繁殖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两种不同的银鱼标本

网友们的担心不无道理。银鱼的繁殖力非常强悍,食欲也非常贪婪,过度繁殖确实会抢占水体资源和生存空间,进而使土著鱼种陷入生存危机。大银鱼是所有的银鱼中个体最大的,会疯狂掠夺湖中的小鱼小虾,引发“生态事故”的几率更大——位于中俄边界的兴凯湖就是一个典型的“试验场”。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兴凯湖与小兴凯湖

兴凯湖地处东北平原,湖体北部在中国境内,南部则在俄罗斯境内。兴凯湖中有一种非常出名的特产——兴凯湖鲌,属于“中国四大名鱼”之一。兴凯湖鲌是当地正儿八经的“老土著”——上世纪80年代,兴凯湖鲌的捕捞产量占兴凯湖渔业总产量的80%以上,后来随着捕捞强度不断增大,产量也随之下降了不少。

导致兴凯湖鲌产量下降的不仅仅是渔民的过度捕捞,大银鱼的引入也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当地人最初放养大银鱼的地点是小兴凯湖(小兴凯湖和兴凯湖只有一路之隔,但两者的生态环境却相差很大)。小兴凯湖是传统的人工增养殖水体,在引入大银鱼之前就先后引进了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和鲫鱼,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不知是什么原因,大银鱼在小兴凯湖中并没有“站稳脚跟”,一直没能建立起种群优势,更不用说形成捕捞产量了。后来,大银鱼随着小兴凯湖的泄洪水进入了兴凯湖,经过定居和建群,大银鱼很快就成为了兴凯湖中的优势种群。

大银鱼在兴凯湖中扎根定居并发展壮大着实是一件“怪事”。因为从理论上来看,兴凯湖的“体量”更大,生态系统更稳定,物种丰富度也明显高于小兴凯湖,但是兴凯湖对大银鱼的“抵抗力”却明显输给了小兴凯湖,这让很多专家都摸不着头脑。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兴凯湖鲌(兴凯湖大白鱼)

兴凯湖中虽然有鲶鱼、黑鱼等肉食性鱼类,但种种迹象表明,大银鱼并不是鲶鱼、黑鱼的目标猎物——研究人员通过对鲶鱼、黑鱼进行解剖,在胃含物中几乎见不到大银鱼的尸体或组织。兴凯湖鲌虽然也是肉食性鱼类,但基本是以虾类为主食,对大银鱼并不怎么感兴趣。

因此放眼整个兴凯湖,大银鱼基本上找不到天敌,再加上兴凯湖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水质条件也非常适合大银鱼的生长,这些很有可能是大银鱼在兴凯湖“泛滥”的原因。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据当地的老渔民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凯湖里的渔船还不到100艘,一网下去就可以轻轻松松收获100多斤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鲌)。但在2010年前后,渔民想要捕到兴凯湖大白鱼就没那么容易了,最主要的捕捞品种已经变成了大银鱼。

大银鱼自从进入兴凯湖以后就不断吞食湖中的小鱼小虾,而这些正是兴凯湖鲌的主要食物。当这些底层资源被大银鱼抢占后,兴凯湖鲌的“口粮”难免会减少,产量下降也在意料之中。

从物种数量来看,如今的“兴凯湖一哥”已经不再是兴凯湖鲌,南方的大银鱼成功“上位”。其实,这种变动早在10年前就已经“苗头初现”了——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地渔民付出同样捕捞成本的情况下,大银鱼的捕捞量占比高达36.4%,兴凯湖鲌的产量却只占7.7%。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兴凯湖冬捕

大银鱼给兴凯湖鲌带来的“灾难”还不止如此。和兴凯湖鲌相比,大银鱼的规格要小很多,大多数长度都不超过一指。为了捕捞到更多的大银鱼,渔民所用的网眼一般都很小,很多还没长大的兴凯湖鲌也就成了大银鱼的“陪葬品”。

另外,大银鱼的捕捞方式主要有拖网、底拉网,捕捞效率不高,而且网中往往有很多的兼捕对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云南的抚仙湖,当地人甚至采用过电力拖网来捕捞银鱼,对土著鱼种造成了很大危害,现在这种“绝户网”已经被明令禁止了。总之,银鱼的捕捞方式急需改善,否则其他鱼类就会跟着一起遭殃。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那么问题来了,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兴凯湖鲌会不会像曾经的滇池金线鲃、抚仙湖鱇浪鱼一样被逼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呢?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大银鱼和兴凯湖鲌属于相互竞争的关系,不过,和大银鱼的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相比,人类的过度捕捞对兴凯湖鲌来说才是更大的威胁。兴凯湖鲌能不能再次创造上世纪80年代那样的辉煌,捕捞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兴凯湖的“隐患”:大银鱼移植20年,如今已成功“上位”?

▲▲为了保护兴凯湖鲌的种群资源,当地政府不仅在夏季设定了45天的禁渔期,还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来补充苗种数量。上图:2020年6月,兴凯湖渔场的工作人员准备将310万尾鱼苗放流到兴凯湖中。

总之,大银鱼的推广移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兴凯湖周边的部分渔民仅仅通过捕捞大银鱼每年就能获得数十万元的收益,大银鱼对提高渔民的收入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银鱼移植热潮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生态风险,云南土著鱼类的灭绝就是活生生的惨痛教训。

如果没有做好风险评估就盲目引种,大银鱼就有可能从“经济鱼种”变成“入侵物种”,这一点尤其需要谨慎对待。

对于大银鱼的移植,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大银鱼##兴凯湖##保护生态##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银鱼   土著   太湖   拖网   白鱼   鱼种   黑鱼   鲶鱼   种群   水体   云南   上位   渔民   鱼类   隐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