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星云湖是云南省中部的一个高原湖泊,属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和隔壁的抚仙湖一起被称为“滇中碧玉”。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星云湖的渔业只捕不养,天然产量比较低,但野生土著鱼的品质都非常好。

从历史的捕捞数据来看,大头鱼(又名:大头鲤)和星云白鱼(又名:真白鱼)是湖中数量最多的两种土著鱼,其中大头鱼一个品种就占到了渔获物总量的50%~70%,星云白鱼则占到了20%左右。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大头鱼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星云白鱼

凭借着这两种土著鱼,星云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天然养鱼场”,出产的大头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视为鱼中上品。不少食客特意慕名前来,就是为了品尝一下湖鱼的鲜味。

土著鱼“噩梦”的开端:外来鱼种的轮番引入

为了进一步开发星云湖的生产潜力,人们从1956年开始引入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之后又引入了鲤鱼和鲫鱼。作为国内引种最为广泛的几种大宗淡水鱼,这些外来的经济鱼类很快就在湖中繁衍兴盛起来,星云湖的渔业产量也因此突飞猛进。

每年的12月25日,星云湖渔场就会开展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捕鱼活动,高品质的野生鱼也成为了江川县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每逢开渔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被星云湖的“湖鲜”吸引而来,由此进一步带动了周边旅游业、餐饮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星云湖捕鱼节

星云湖的野生鱼几乎成了当地的“聚宝盆”,为周边产业带来了不少财富。对渔民而言,产量高了,收入多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对湖中的土著鱼来说,引入的外来鱼类反倒成了一种灾难。

当地渔业部门对星云湖的水生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监测,结果却让工作人员感到十分意外。到了上世纪70年代,大头鱼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湖中原先的优势物种也逐渐被引进的鲫鱼取而代之。

专家们认为,鲫鱼的个体更小,生长繁殖周期短,生殖能力也更强,鲫鱼的繁殖对大头鱼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另外,大头鱼的产卵场也遭到了破坏,生境大幅丧失,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大头鱼濒危的主要原因。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外来引进鱼种:麦穗鱼

此外,当初引入经济鱼类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小杂鱼,比如中华鳑鲏、鰕虎鱼、麦穗鱼等。这些小杂鱼也是一个不小的“祸害”,它们体型虽小,但是生命力却非常顽强,而且还会大量吞食星云白鱼、大头鱼的鱼卵,这无疑会使弱势的“土著群体”雪上加霜。

银鱼“后来居上”,专家全力抢救土著鱼

到了1984年,人们又往星云湖中引进了太湖银鱼。众所周知,体型更小、当年就能繁殖的银鱼可是不折不扣的“生态杀手”。然而当时的人们对银鱼的生态危害还没有具体的认知,引进太湖银鱼的初衷只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毕竟,同样是在1984年,滇池中引入的银鱼“大显神威”,仅仅一个品种就创造出了3500吨的渔业产量。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太湖银鱼

要知道,在当时的滇池中,鲢鱼、鳙鱼、草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量加起来也只不过在3000吨左右。再考虑到银鱼本身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银鱼所创造的效益就更加诱人了。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星云湖在1984年引入太湖银鱼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料,引入的银鱼很快就在星云湖中过度繁殖,到了80年代后期就完全取代了鲫鱼的“老大”位置,成为了湖中最为常见的经济鱼类。整体看来,从50年代到80年代,星云湖的优势种先后经历了从大头鱼到鲫鱼再到银鱼的3次演变过程,土著鱼类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一场物种灭绝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星云白鱼

为保护星云白鱼、大头鱼等濒危土著物种,玉溪市水产站在2000年成立了江川大头鱼原种场,2005年又成立了星云白鱼的专项苗种场。此后,江川县的渔业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在2012年5月放流的10~20公分长的大规格鱼种就有3吨,同年6月又放流了100万为大头鱼鱼苗,规格在3.5~6公分之间。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人工繁殖的大头鱼

对于濒危土著物种的“保卫战”,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绝对是功不可没。在过去的5年里,当地政府累积放流的土著鱼种数量达到了960多万尾,曾经一度绝迹的土著鱼又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据了解,有些土著鱼的人工养殖也在推广当中,如此一来,大头鱼和星云白鱼这两个物种也算是彻底保住了。

星云湖的另一个危机正在悄然来临

在长期的渔业开发中,由于盲目追求渔业产量,星云湖的水质越来越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星云湖的总面积虽然有34.7平方公里,但是污染源也有不少,每年排放到湖中的生活污水就有58万吨,湖区周边的工矿企业、化肥厂排入的有机废水也多达38万吨。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污水排放

星云湖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水华”灾害的频繁出现。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星云湖的富营养化污染就已经苗头初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华”也成了星云湖的“新病”。

在2000年,星云湖第一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灾害,从此之后,每年的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蓝藻就会周期性地爆发。到了2015年,湖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达到了最高峰,一升湖水中就有3.2亿个藻类细胞,这已经属于重度水华的范畴了。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2008年7月,星云湖水华爆发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及周边人口的不断增多,如今的星云湖已经被污染成劣V类水质,和上世纪50年代的水质差距几乎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星云湖与抚仙湖:姊妹湖的“同体命运”

颇具戏剧性是,星云湖旁边的抚仙湖水质却一直保持得很好,检测结果为I类水。这样一来,星云湖就成了一个污染源,有可能会对抚仙湖的水质造成污染。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当地政府对隔河进行了出流改道工程,如今的星云湖已经不再向抚仙湖供水。

在常年干旱的影响下,抚仙湖和星云湖的水位持续走低。每逢暴雨,星云湖的水位就会迅速恢复,但抚仙湖却依然保持在低水位,整个湖区的生态系统也因此受到了严重损害。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两湖水质的差别,在卫星图像上清晰可见

星云湖属于上游湖泊,过去每年约有3,000万立方的水体从星云湖流向抚仙湖。改造工程实施后,抚仙湖由于缺少了补给水而日益萎缩,生态系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此,抚仙湖和星云湖目前的处境非常尴尬,无论是“补水”还是“断水”都存在各自的风险。

不可否认,星云湖和抚仙湖的生态环境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保护工作也不能分裂开来。从长远来看,治理好星云湖的水质污染是唯一的出路,否则,隔壁的抚仙湖迟早也会受到“牵连”。

星云湖的危机:太湖银鱼“祸害”30年,如今又患“营养病”?

鲢鱼——治理水华的“主力军”

和太湖、巢湖的水质相比,星云湖还不至于太糟糕,想要恢复到50年前的水平还是大有希望的。现阶段,国内最流行的调水方式是以鲢鱼、鳙鱼为主体的生物操纵技术,这一经验已经在千岛湖、武汉东湖、太湖等进行过尝试,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对于星云湖蓝藻灾害的治理,理论上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即加大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一方面解决了蓝藻问题、改善了水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渔业产量,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效益。当然了,最根本的治理方式还是要从污染源头入手,化肥厂等高污染企业的整顿也是势在必行。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太湖   银鱼   星云   土著   大头鱼   白鱼   蓝藻   鱼种   鲫鱼   祸害   鱼类   物种   水质   渔业   产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