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大银鱼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在韩国、日本等国被认为是高端的滋补佳品,深受消费者追捧。在中国,大银鱼也同样是备受青睐的名优水产品,其分布范围从黑龙江一直向南延伸到长江、珠江流域。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三峡渔民捕捞的野生银鱼

在1985年,中国境内第一次大银鱼的移植试验获得成功,当时的移植单位是苏州的蚕桑专科学校,移植地点是内蒙古的岱海。岱海是一个高碱性湖泊,pH值高达9.3,天然条件并不适合发展渔业,但是大银鱼却能在这片湖泊自由生长、繁殖。岱海的大银鱼移植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国内其他高碱性湖泊的渔业开发也因此迎来了新的转机。

这次案例被报道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移植热潮,大银鱼在人为引种的推动下扩散到了全国21个不同的省份。作为典型的冷水鱼,大银鱼在北方的长势更好,我国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都有过大银鱼的移植案例,并且都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大银鱼的外观形态和一般长度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对大银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方面,了解非常有限。80年代之后,科研人员才对大银鱼的基础生物学展开了研究。从1995年开始,大银鱼移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国内专家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如何提高捕捞产量也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课题。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银鱼移植所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很多原生态的湖泊中,大银鱼因为快速繁殖、抢占生态位、吞食鱼卵等原因而对土著鱼种造成了致命威胁,其中比较典型的“受害者”就包括博斯腾湖的大头鱼以及兴凯湖的大白鱼。诸如此类的惨案还有很多,大银鱼也因为这样的“恶劣事迹”而登上了入侵物种的“黑名单”。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鲌

截止到目前,全球共发现了17种银鱼,中国境内就有15种,其中有很多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太湖流域的短吻银鱼,是当地产量最高、名气最大的高档“湖鲜”。在洞庭湖、巢湖、鄱阳湖以及巢湖,银鱼也曾是重要的捕捞对象,价值不菲。在八九十年代,渔民们仅仅通过捕捞银鱼就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银鱼的风头甚至一度赶超四大家鱼。

在银鱼的大家族中,大银鱼的体型是最大的。目前报道体型最大的大银鱼被发现于山东省的三里庄水库,全长达到了32公分,体重足足有50克。附近的村民反映,在三里庄水库捕捞的银鱼个头儿普遍都很大,估计和水库中丰富的生物饵料有很大关系。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大银鱼(学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不过,体长超过30公分的大银鱼是非常少见的,绝大多数个体都在8~10公分左右。和其他淡水鱼相比,大银鱼的个头并不算特别大,但是这一物种却有着其他鱼类所没有的优势——冬季繁殖的生存策略。

北方的大银鱼种群在每年的1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到次年1月开始进入繁殖盛期。大银鱼只有一年的寿命,亲鱼在繁殖后就会死亡,这种一生只繁殖一次的特征和鲑形目中的大马哈鱼非常相似(顺便多说一句,三文鱼和大马哈鱼的繁殖习性非常相似,但前者却可以多次繁殖)。

大银鱼的卵子受精后,卵膜会吸水膨胀,附着在基质上慢慢孵化。由于冬季水温低,其他鱼类的新陈代谢会大大减弱,摄食活动也会明显下降,因此大银鱼后代被捕食的几率往往都很低。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新鲜大银鱼

到了来年春季,北方水温逐渐升高,其他鱼类开始进入繁殖季节,这时候大银鱼早已成功孵化成仔鱼。在幼龄期,大银鱼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等长到一定体长(6-8公分)时,大银鱼的食性就会发生明显的转变,开始以鱼类和虾类为主食。当然了,其他鱼类的鱼卵也在大银鱼的捕食名单上。

从食性上来看,大银鱼足以用“贪婪”来形容,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现象——研究人员曾多次在大银鱼的肠胃中发现过同类的尸体。而在太湖流域,大银鱼还会捕食其他小型银鱼,比如寡齿短吻银鱼、雷氏银鱼等等,甚至还能击杀麦穗鱼、小型鲫鱼以及凤尾鱼。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太湖的大银鱼和其他小杂鱼

从这些生态习性来看,大银鱼确实具有成为入侵物种的凶猛特质和潜在风险。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狠角色”也同样有致命的缺点。大银鱼是一年生的鱼类,种群资源波动很大,在自然情况下,如果只进行商业捕捞而不投放受精卵,那么大银鱼的野生种群就很容易因为后备群体不足而走向衰退。

对此,不妨先来看看兴凯湖的大银鱼移植案例。

兴凯湖出产一种非常有名的淡水鱼——兴凯湖鲌,这种鱼是中国的四大名鱼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兴凯湖鲌的捕捞量曾占到当地渔业总产量的80%以上,是湖中绝对的优势物种。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兴凯湖与小兴凯湖

然而在大银鱼被引入到兴凯湖之后,兴凯湖鲌的产量就开始持续下滑,外来的大银鱼“反客为主”,逐渐成为了湖中主要的捕捞对象。2010年的调查显示,大银鱼的捕捞量已经占比达到了37%,而兴凯湖鲌在渔获物中的占比却下降到了7%

为了控制银鱼的产量,近年来兴凯湖已经不再投放大银鱼的受精卵,所有的捕捞产量只依靠自然繁殖。在商业捕捞的巨大压力下,兴凯湖中大银鱼的种群资源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土著鱼类资源明显减少的情况也没有再发生过。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银鱼大获丰收

事实上,大银鱼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却很容易受到水温、水流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在极端环境下甚至还有绝种的风险。比如内蒙古岱海的大银鱼,移植试验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到了移植的第10年,湖中的大银鱼突然消失不见了,这种戏剧性的反差与当年的水文环境直接相关。

在移植大银鱼的大多数水库,要想保持产量,就需要每年引种(投放受精卵),而且常年的移植也不一定能达到100%的成功率。有些水库连续多年移植受精卵却一直不见成效,至于背后的具体原因,很多专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银鱼

总之,大银鱼想要“站稳脚跟”、稳定繁殖并不容易,这和水质、水温、风力等环境因素都有很大关系。尽管大银鱼不容易泛滥成灾,种群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在进行渔业生产时,很多从业者往往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土著鱼类的保护。

不可否认,大银鱼的移植确实是一个增加经济收入的高性价比“项目”,但移植过程中也要注意到“生态底线”问题——比如在某些特种鱼类的自然保护区,移植大银鱼就有可能引发物种的灭绝危机。另外,在有濒危物种和容易受到威胁的土著鱼种生活的自然水体中,也最好不要移植大银鱼,否则就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

大银鱼的底线:21个省的“活鱼矿”,如今却成“烫手山芋”?

客观来看,目前最适合移植大银鱼的大水面应该是封闭性的水库和没有未开发的“处女湖”。在新疆、青海以及西藏,还有很多盐碱度比较高的湖泊,湖中的水质不适合其他鱼类的生存,在这样营养贫瘠的“处女湖”中,大银鱼的移植就能起到积极的效果,生态风险也降到了最低。

关于大银鱼的移植,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谣零零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银鱼   土著   巢湖   太湖   受精卵   种群   山芋   烫手   水温   鱼类   物种   湖泊   渔业   中国   水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