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在我国,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在淡水渔业中是不折不扣的“扛把子”。在上世纪60年代,四大家鱼的产量之和占到了全国淡水养殖总量的75%,“家鱼”的称号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四大家鱼

到了2019年,四大家鱼的养殖产量已经突破了1,300万吨,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类虽然没有“家鱼”之名,但是在产量上也已经达到了“家鱼”的级别。比较尴尬的是,青鱼的年产量只有68万吨,不仅位于家鱼行列的末端,还彻彻底底地输给了外来引进品种罗非鱼(160多万吨)。

对此,甚至有人说,青鱼不配拥有“家鱼”的称号。单纯从产量上来看,青鱼的地位确实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但是家鱼的称号依然不会改变,这张“身份证”将永久有效。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鄱阳湖的巨型青鱼

说起“四大家鱼”称号的来源,还要从长江说起。长江是天然的水生动物种质基因库,同时也是四大家鱼的原产地。在长江中游从宜昌到城陵矶400公里的江段上,大大小小分布着11个家鱼的产卵场,规模占整个长江干流的42.7%。

有意思的是,“青草鲢鳙”四种鱼类产出的卵都属于漂流性卵,卵粒的密度和水相近,表面无粘性,在水流作用下会浮在水体上层,漂流一段时间后就能自行孵化出仔鱼。鲤鱼和鲫鱼产出的则是粘性卵,卵粒表面具有粘性,会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比重比水大。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产卵习性和草鱼、鲢鱼、鳙鱼相近、在长江流域的天然产量也比较高,这两点正是青鱼被归为“四大家鱼”之列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漂流性卵必须在流水环境中才能孵化,而粘性卵在静水和流水中均能够正常孵化。这也是为什么在静水池塘中家鱼无法自然繁殖,而鲤鱼、鲫鱼却能够自行繁殖的原因。

别看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现象,却足足困扰了国内水产专家们30多年。为了突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国内的研究团队对四大家鱼的产卵条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监测,记录了大量的水温、水位、天气等环境数据,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对于鱼类的人工繁殖,常规思路就是打催产激素,但这一操作在四大家鱼上根本不起作用。后来有人注意到,家鱼产卵时往往伴随着长江水位的暴涨,此时的水流、水温刺激很有可能是促使家鱼产卵繁殖的必要因素。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池塘和封闭性湖泊中的家鱼无法顺利繁殖

事实确实如此。在水位暴涨时,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家鱼皮肤中的侧线系统感知到了这种变化便会逆流而上。外界的水流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家鱼的下丘脑和垂体,垂体释放的促性腺激素进一步作用到性腺,这时候雌雄亲鱼才开始追逐交尾、产卵繁殖。

在1958年6月,老一辈的水产专家在水流刺激作用下进行了家鱼的繁殖试验,结果成功攻克了鲢鱼和鳙鱼的人工繁殖,后来又用同样的思路解决了青鱼和草鱼的人工繁殖。从此,长江中野生的青草鲢鳙成功“上岸”,陆地养殖产量也突飞猛进,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家鱼”。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野生的鲢鳙和鲤鱼

虽然家鱼的养殖产量蒸蒸日上,但是长江中野生的四大家鱼在后来却遇到了严重的危机——水电大坝的修建。其实在50年代人们刚开始提出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时,就考虑到了会对四大家鱼的资源产生影响,在之后的论证、建造以及运行阶段,四大家鱼也是重点关注和讨论的对象。

三峡工程建成并蓄水后,令人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调查显示,1965年时长江中四大家鱼天然繁殖的苗种量多达1,290亿尾,三峡建成后家鱼的天然苗种量急剧下降,近几年的苗种量还不到20亿尾,只能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来恢复资源。虽然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也有一部分责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电大坝的修建。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三峡水电站

三峡大坝对家鱼产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大坝泄洪导致下游水体氧气过饱和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不利影响,四大家鱼的天然产卵量才急剧下降。虽说还远不至于灭绝,但是自然繁殖的问题不解决,野生家鱼就会离“红线”越来越近,资源枯竭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资源的恢复,2011年三峡水库开始了生态调度试验,在“家鱼保卫战”中迈出了一大步。在过去,水库调度主要是为了农业灌溉和防洪,近年来开始向生态调度的方向转变,也就是将各个生态因子纳入到传统的水库调度中,进而逐步恢复长江的生态环境。

每年的5~6月是四大家鱼的繁殖期,三峡生态调度的试验也在这一阶段展开。从2012~2018年,三峡水库共实施了11次生态调度试验,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调节下游的水位和水温。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三峡水库实施的11次生态调度试验

在生态调度期间,宜昌江段持续涨水时间最高达到了9天,水位每天平均上涨0.43~1.83米,下游水体流量增幅为1080~5800立方/秒。此外,生态调度对下游水温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调度期间宜昌江段的水温基本维持在17.5~23.5℃,除了2013年没有达到18℃以外,其余年份均在四大家鱼的适温繁殖区间(20~24℃)内。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采样江段示意图

从长江四大家鱼的繁殖情况来看,生态角度也确实产生了积极效果。在2012年和2017年,单日监测到的最大鱼卵密度都出现在生态调度的人造洪峰过程中,而且只要有明显的涨水过程,基本都能监测到四大家鱼的产卵活动,这些现象都表明人为的生态调度确实能够促进四大家鱼的大规模繁殖。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长江中下游发现的家鱼幼苗

历史上,人们对家鱼的自然繁殖调查可以分为4个阶段:60年代为摸底阶段,80年代主要是对葛洲坝的影响进行评估,从1997年至2010年主要是对三峡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估,从2011年至今则是对三峡的生态调度进行评估。

无论是宜昌江段还是监利江段,大量研究报告都表明: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到三峡蓄洪期间,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一直在持续下降;在2011年进行生态调度后,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有所上升。当然,这并不仅仅是生态调度的功劳,与近年来实施的加强禁捕、人工放流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四大家鱼:20万渔民的“铁饭碗”,靠三峡“绝处逢生”?

四大家鱼的增殖放流活动

总之,三峡的生态调度、长江的十年禁渔以及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都为四大家鱼的生存打开了一个“生命通道”。虽然和上世纪60年代的辉煌时期依然无法相提并论,但这已经为四大家鱼争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四大家鱼##三农发文挑战赛##保护长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宜昌   苗种   青鱼   铁饭碗   水体   粘性   长江   渔民   水位   大坝   水温   下游   水库   水流   产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