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在全球所有的金枪鱼中,麦氏金枪鱼的捕获量是最少的,但市场价格却比普通的金枪鱼高出一头,即便与蓝鳍金枪鱼相比也不落下风。麦氏金枪鱼是绝佳的寿司食材,对生鱼片痴迷不已的日本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捞金”的机会。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麦氏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

事实上,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麦氏金枪鱼锁定为了主要的商业捕捞对象。在渔业巅峰时期,日本一年的捕捞量就达到了7.7万吨,占全球总量的95%,风头一时无两。在这一阶段,日本对麦氏金枪鱼的商业开发几乎是垄断性的。

在长期的过度捕捞下,全球的麦氏金枪鱼资源很快就走向了衰退,14年间资源量减少了60%以上。随着资源的快速枯竭,捕捞量持续走低,日本想要重现当年“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经没那么容易了——只是没想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麦氏金枪鱼的开发历史

麦氏金枪鱼又被称为马苏金枪鱼、南方黑鲔,由于生长缓慢,麦氏金枪鱼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自然寿命在20年以上)。成年的麦氏金枪鱼体长大多在1.5米左右,最大个体能长到2.5米,体重260公斤,是海洋中的顶级猎食者。

麦氏金枪鱼的商业开发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当时“吃螃蟹”的国家只有两个:日本和澳大利亚。当年,日澳两国共捕捞了820吨麦氏金枪鱼,其中日本的捕捞能力更强一些,一举将556吨“顶级刺身”收入囊中,占比高达68%。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日本的金枪鱼交易市场

到了1961年,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加大了捕捞力度,渔获量达到了8.1万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日本的捕获量占到了九成以上,澳大利亚的捕获量只有3678吨。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年日本有300~350艘远洋渔船一窝蜂赶到了印度洋南部,专门捕捞麦氏金枪鱼。

早期的捕捞既没有配额限制,也没有国际法规的约束。日本的渔船看准了时机,通过地毯式的捕捞抢占了大部分资源,虽然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高强度的捕捞也给麦氏金枪鱼的野生资源带来了很大压力。果不其然,在1961年之后,麦氏金枪鱼的捕捞量就开始(总体上)下滑,到了1975年全球产量就减少到了3.2万吨。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麦氏金枪鱼的历史产量(单位:吨)

为了保护麦氏金枪鱼资源,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在80年代结盟,开始以确定配额的形式限制捕捞。在此期间,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各自为营”,在南印度洋渔场上“单打独斗”——这种单方面的捕捞行为无疑动了日本等国的“奶酪”。

但毕竟麦氏金枪鱼资源具有“公有”的属性,并不能以口头声明的形式将其据为己有。因此,日澳新三国只好在1994年成立了麦氏金枪鱼养护委员会(CCSBT)并邀请更多的渔业国加入,共同以配额的形式分配“蛋糕”。

澳大利亚的“反垄断”

在整个60-70年代,日本对麦氏金枪鱼的资源开发基本是垄断性的,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也只能跟在后面勉强“分一杯羹”。仅仅是在配额上,澳大利亚就明显不占优势,比如在1986年之前,日本拿到的配额(下表中的橙黄色)基本都在60%以上,澳大利亚(下表中的蓝色)只占30%左右。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日本(橙色)和澳大利亚(蓝色)的捕捞历史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澳大利亚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有证据显示,日本在过去20年里的捕捞量已经超出了10万吨,给麦氏金枪鱼的种群资源带来的极大压力。澳大利亚以此为由,认定日本当前的配额是不合常理的。

经过其他成员国的表决,日本的配额最终被削减了一半,以此作为对过度捕捞的惩罚。从此以后,澳大利亚的配额量就成了世界第一,约占全球配额总量的40%左右。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近年来主要捕捞国的配额

有人可能会问了,澳大利亚为什么对麦氏金枪鱼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背后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事实上在90年代初,麦氏金枪鱼对澳大利亚来说还只是一种廉价的海产品,经济价值不大,往往被用来加工成各种不值钱的罐头。由于原本的利润就低,再加上严格的渔业法规限制,澳大利亚的麦氏金枪鱼产业险些破产。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金枪鱼罐头加工厂

在2006年,澳大利亚政府迎来了一个财富“商机”:当时的配额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日本的捕捞量,导致日本市场的金枪鱼供不应求,只能通过大量进口才能填平缺口。澳大利亚政府瞅准时机,把金枪鱼统统出口到日本,每吨可以净赚1000多美元(如果加工成罐头,最多只能赚600美元)。

麦氏金枪鱼的养殖:“烫手的山芋”

由于日本这一超级市场的存在,澳大利亚找到了麦氏金枪鱼的正确“打开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品价值、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澳洲政府还搞起了人工养殖,在南澳大利亚州的林肯港定制了数量众多的大型养殖网箱。

目前,澳大利亚是全球唯一一个养殖麦氏金枪鱼的国家,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产能大约在7000~10000吨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和其他普通的海水鱼不同,麦氏金枪鱼的养殖成本很高,饲养难度也很大,要突破人工繁育就更加困难了。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麦氏金枪鱼的初孵仔鱼

麦氏金枪鱼属于典型的高耗氧鱼类,其核心体温比周围环境高出10℃左右,新陈代谢旺盛,而且需要不停地游动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氧气。这一特征使得麦氏金枪鱼对能量的消耗极大,要长1公斤鱼肉至少需要消耗15公斤的鲜活饵料鱼。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每养出一条100公斤重的麦氏金枪鱼至少要消耗1.5~2吨左右的鱿鱼和鲭鱼,成本极高。在养殖8个月后,金枪鱼的平均体重一般能达到30~40公斤;如果将周期再延长一倍(18个月左右),除去成本后,澳洲的渔场还能赚得更多。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大型海上养殖网箱

一只大型网箱能够养殖2000尾麦氏金枪鱼,总价值200万美元左右,平均一尾价值1000美元(规格越大就越值钱)。也正因价值巨大,澳洲的水产公司特意配备了专门的武装警卫队来看守这些养殖网箱。等到养殖结束后,这些金枪鱼就会在第一时间被运上飞往日本的航班。

事实证明,不计成本地押宝麦氏金枪鱼是正确的决定——因为无论投入多少饵料和人工成本,这些金枪鱼总能够在日本市场上让投资者们找回自信。

澳大利亚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

在养殖计划的初期,澳大利亚严重依赖捕捞的野生苗种,之后再将其转移到大型网箱中养肥养大。澳大利亚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人工繁育技术或将成为下一赛道的决胜法宝。

说到蓝鳍金枪鱼的全人工养殖,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日本,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养殖产量。那么,澳大利亚的麦氏金枪鱼是否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呢?从资源条件和技术实力两方面来看,这两条鱼还真有可能“殊途同归”。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澳大利亚西北部即为麦氏金枪鱼的天然产卵场

首先,澳大利亚有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海域,存在着麦氏金枪鱼的天然产卵场,规模相当可观,采捕亲鱼的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其次,澳大利亚已经初步掌握了人工繁殖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实现商业化生产)。在2007年,澳大利亚的研究员通过注射催产激素的方式成功促使20尾成年的金枪鱼产卵,从而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人工繁殖的麦氏金枪鱼受精卵。在2009年,这一技术还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了“世界最佳发明”。

澳大利亚的野心:“押宝”麦氏金枪鱼

人工孵化的麦氏金枪鱼幼苗

在2010年前后,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与日本近畿大学展开国际合作,而后者正是用32年时间突破蓝鳍金枪鱼全人工养殖的技术团队,这一合作也有望帮助澳大利亚实现麦氏金枪鱼的商业化生产。至于澳大利亚究竟能否再次“押宝成功”,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金枪鱼##三农发文挑战赛##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金枪鱼   澳大利亚   捕获量   产卵场   印度洋   网箱   澳洲   日本   配额   渔业   罐头   野心   成本   美食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