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盛产四大家鱼、鲤鱼、黄颡鱼等淡水鱼,再加上周边发达的稻田农业,洞庭湖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记录在案的鱼类就有117种。然而和其他四大淡水湖相比,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同样令人担忧。上世纪50年代,湖区平均每年的捕捞量高达3.3万吨,70年代下降到2.26万吨,80年代勉强维持在2万吨左右。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到了90年代,洞庭湖的渔业产量虽然回升到3.97万吨,但这种产量建立在酷渔滥捕的基础上,传统的捕捞业也因为“透支消费”而变成了一种“畸形”的产业。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价值不高的小型鱼、低龄鱼成了渔获物中绝对的“主角”。渔民即便有很高的捕捞量也很有可能赚不了多少钱,行情不好的时候甚至还可能会血本无归。

洞庭湖的老渔民也反映,在60~70年代,四大家鱼的个头儿基本都在15公斤以上,常见的鲤鱼也在10公斤左右。到了90年代,渔获物的规格明显变小了,鲤鱼的平均体重只有150克,青鱼则为230克,每公斤渔获物中仅仅是各种小杂鱼就有上千尾——在这种背景下,“入不敷出”已成为渔民生活的常态,渔民纷纷“上岸”转型也成了必然趋势。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其实,洞庭湖和长江流域一同陷入“无鱼可捕”的尴尬境地,这并不是三年五年就酿成的“苦果”,也并不是由单独一个因素造成的。洞庭湖面临的威胁有很多,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湖水面积不断萎缩。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洞庭湖区水文分布图

洞庭湖水面不断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活动。

从1950年至1975年的短短25年时间里,附近的居民在洞庭湖区周围开辟出了28个大型农场,围垦面积多达190多万亩,湖区每年减少的水面有88.6平方公里。庄稼与鱼虾“抢地”的结局就是——洞庭湖周边大面积的湿地、滩涂被填平并改造成了农田。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退田还湖前后洞庭湖区的水位变化

洞庭湖周边的围垦活动并不是一个特例,当时(70-80年代)“围湖造田”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常见。在太湖、鄱阳湖、洪泽湖、巢湖甚至是长江上游的滇池,“围湖造田”都是喊得很响亮的口号。在当时的年代,湖泊的围垦区担负着生产粮食的重要任务,但由此付出的生态代价也是无法挽回的。

大规模的垦殖活动严重破坏了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种的产卵场,这直接导致了后续产量的下降。在1973年,在东洞庭湖上岸的渔获物中,大规格的鱼种已经很难看到,幼鱼的比例竟然高达86%——这表明洞庭湖的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仔鱼、幼鱼已经成为主要的捕捞对象。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洞庭湖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还有很多,除了上面讲到的围垦,水利工程的兴建、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无节制的酷渔滥捕也都“难辞其咎”。

先说一说湖区的工业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洞庭湖周边的20个市县共有1789个污染源,源源不断的污水排放导致湖区的总氮、总磷严重超标。由于洞庭湖和湘江相连,湘江的水质污染对洞庭湖也有着直接影响。

据统计,仅仅是株洲霞湾港每年产生的废水就足足有5亿吨左右,有毒重金属排放量3000吨左右(包括砷、镉、锌、铅等),酸液的排放量高达5000吨,把附近的湘江段污染成了一条“臭河沟”。

研究也表明,这些工业废水会使草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提高到80%。即便将废水稀释10倍后,草鱼胚胎的畸形率也还有40%,而且在这种水质环境下,草鱼的孵化成功率也只有原来的13.3%。草鱼如此,青鱼、鲢鳙、鲤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同样也难逃厄运。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发育畸形的鱼类胚胎

湘江原本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产卵场之一,但由于工业污染严重,家鱼产卵场的范围在短短10年时间里已经缩小了2/3,鱼苗的资源量也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96%。由此可见,工业污染对水质的破坏会直接影响洄游性鱼类的繁殖活动,这对于野生种群的资源恢复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迷魂阵”、“布围子”等绝户网在洞庭湖区也非常普遍。当地渔政的调查显示,在本世纪初,湖区的“迷魂阵”数量超过8000个,网具的总长度在100万米以上;“布围子”有8000船左右,总长度在80万米以上。这两种非法捕捞方式所获的鱼类70%以上都是幼龄鱼,因此在当地也被称为“断子绝孙网”。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洞庭湖的“迷魂阵”

此外,电鱼、毒鱼、炸鱼等极端手段也是屡禁不止。以炸鱼为例,洞庭湖区每年非法炸鱼的炸药就有80多吨,有些渔民甚至还编起了顺口溜——“春炸湾、夏炸滩、秋冬两季炸深潭”。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掠夺方式,直接导致了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

新世纪以后,渔政部门对洞庭湖渔民捕捞的渔获物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曾经盛产的蒙古红鲌、黄颡鱼等品种已经非常少见了,胭脂鱼、鳗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几乎绝迹。当时的白暨豚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2002年的数量已经不足50头,后来因为“抢救无效”而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如今,在洞庭湖侥幸生存下来的濒危物种还有中华鲟、大鲵、长江江豚等,但这些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也同样并不理想。特别是长江江豚,2012年的调查显示,洞庭湖内江豚的数量只剩下了90多头。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江豚幼崽

更让人震惊的是,仅仅是从2012年3月至4月,洞庭湖畔就先后发现12头江豚搁浅死亡。江豚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但事实上江豚的数量却比大熊猫要少得多,生存风险也更加严峻。因此,每一头江豚的死亡,都会使整个种群的濒危等级向前推进一步。

湖南的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指出,食物资源锐减、频繁的航运和严重的水质污染是导致江豚死亡的“三大杀手”。为此,当地政府分别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限制航运以及整治水域污染等多项措施。不可否认,洞庭湖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洞庭湖:50年走向“破产”,长江江豚能否“赢回一局”?

活跃在洞庭湖的长江江豚

2021年1月1日起,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干流全面启动了“十年禁渔”计划,在禁渔期间一律禁止渔民从事生产性捕捞,“一江两湖七河”也从此成为了渔业禁区。洞庭湖的渔民也开始洗脚上岸,另谋职业。对于湖中濒危物种的生存来说,这次禁渔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无论是中华鲟、长江鲟还是长江江豚,这些长江旗舰物种将和濒临枯竭的渔业资源一同休养生息。

还是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到禁渔期结束后,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能否恢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呢?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对于洞庭湖渔业和生态的未来,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洞庭湖##江豚##保护生态##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洞庭湖   江豚   长江   湘江   产卵场   迷魂阵   炸鱼   草鱼   湖区   渔民   鲤鱼   鱼类   渔业   走向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