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说起河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为中国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河鲀的美味早已深入人心,在长江流域有着极高的人气,有些地区甚至流传着“拼死也要吃河鲀”的说法。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长江三鲜”之一——河鲀

在上世纪50~80年代,长江中的刀鱼、鲥鱼以及河鲀的资源都极为丰富,堪称长江渔业史上的“黄金时代”。1973年,长江刀鱼的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50吨;1975年,长江鲥鱼的捕捞量也达到了1577吨的峰值。至于长江河鲀,捕捞产量就更高了,保守估计也有7000~8000吨。

据长江中下游的老渔民反映,以前的“长江三鲜”多得没法形容,一网下去就能捞上来几十甚至上百斤渔获物,而且价格也很便宜。特别是当赶上鱼群洄游的时候,江面上放眼望去全是渔船,场面蔚为壮观。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长江野生刀鱼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长江渔民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网眼越来越小,长江中的野生鱼类资源很快就走向了衰退——不仅是“长江三鲜”,最常见的“四大家鱼”也是如此。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长江中最后一条鲥鱼在1994年被芜湖段的渔民误捕,此后国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鲥鱼的目击记录了。和鲥鱼相比,刀鱼的处境也同样堪忧,2011年的捕捞量已经不足12吨,资源衰退的速度相当惊人。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渔民在捕捞长江刀鱼

河鲀的命运也不容乐观。1968年,长江全流域的河鲀捕捞量仅有130吨,与巅峰时期相比减少了95%以上。到了1973年,河鲀的产量进一步降低到了50吨;80年代之后,长江中就再也没有形成过河鲀的鱼汛了。

为了拯救“长江三鲜”,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人工繁育。在“三鲜”中,刀鱼和河鲀还来得及“抢救”,但是鲥鱼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几乎被判了“死刑”——野生的长江鲥鱼已经多年未见,想要通过人工繁殖恢复种群几乎无望。

相比之下,刀鱼和河鲀就幸运得多了。2012年,国内突破了刀鱼的全人工繁育技术,但是目前也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的养殖。上世纪90年代,河鲀的人工繁育也被顺利攻克,而且还实现了规模化养殖——从这一点来看,河鲀可以称得上是“长江三鲜”中的幸运儿了。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2016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河鲀的产量已经突破了5万吨,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从事河鲀养殖的专业户就有4000多家。如今,成功“上岸”的河鲀创造了一个新兴产业,将来甚至还有望形成千亿元级别的规模。

然而在得到“上市许可”之前,河鲀还在国内整整“退场”了26年——这和河鲀的毒素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野生的河鲀基本都带有剧毒,尤其是卵巢、脾脏和肝脏,毒素含量最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中毒死亡。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食用河鲀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多人,死亡率高于60%。研究结果也显示,河鲀毒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250倍,是自然界中毒性最高的生物毒素之一。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市售河鲀

关于河鲀毒素的来源,目前科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内源说和外源说。多数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即河鲀的毒素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逐渐累积的。另外,人工养殖的河鲀幼鱼体内是没有毒素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河鲀毒素的“外源说”。

不管怎样,河鲀毒素的存在使河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了国内饮食的禁忌。从1990年开始,我国全面禁止在市场上销售河鲀及相关产品,这一“河鲀禁令”整整持续了26年。到了2016年,国家开始有条件地放开了河鲀的养殖,但对种类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只能养殖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不同的河鲀品种,国内人工养殖的是A,B两种

事实上,以上两种东方鲀在国内已经被研究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人工繁育技术也已经完全成熟,这些正是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基本条件。

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的河鲀养殖业越做越大,相关的特色菜肴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河鲀饺子、河鲀干刺身、河鲀肉松、河鲀浓汤等等。经过深加工的河鲀产品更是价值不菲(比如河鲀鱼油、河鲀鱼饮品),很容易就能卖到数百美元的高价,深受欧美消费者的欢迎。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河鲀的加工

有人可能会问了,人工养殖的河鲀毒性到底如何呢?

其实,人工养殖的河鲀毒性非常低,甚至能够达到无毒水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为了保险起见,目前国内有资质养殖河鲀的企业都会对河鲀进行全链条监控,经过专业的烹饪处理后,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养殖的河鲀产量虽然已经相当可观,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江中的野生河鲀渡过了生存危机。目前长江全流域已经进入了“十年禁渔”期,但河鲀、刀鱼的人工增殖放流依然不能放松。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河鲀的养殖

在国内,有些民间团体组织和个人会自发向长江中放流河鲀鱼苗,甚至有个体户的累积放流数量超过了2000多万尾。更让人高兴的是,2019年工作人员在长江安徽段进行资源调查时,意外地监测到了野生的河鲀鱼卵,这表明河鲀的人工放流已经初见成效。

长江河鲀的危机:被迫“退市”26年,中国的下一条“鲥鱼”?

河鲀等珍稀鱼种的增殖放流活动

从目前的资源现状来看,长江刀鱼和河鲀暂时都没有“绝种”的风险。未来十年,长江中的珍稀野生鱼类将迎来一个绝佳的恢复时机——届时,越来越多的珍稀鱼种将在长江中重现生机,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长江三鲜##河鲀##保护长江##长江刀鱼#

【注】目前国内有“河鲀”和“河豚”两种表述形式,其中“河豚”的用法更为常见。但从现代生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表述为“河鲀”则更为准确。

“河鲀”是鲀形目鲀科鱼类的统称,如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河豚”则是指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豚类,特指哺乳纲淡水豚科的动物,比如白鱀豚、江豚(目前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等。前者是鱼类,后者则是哺乳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鲥鱼   鱼种   河豚   长江   渔民   珍稀   毒性   鱼类   江河   毒素   中国   产量   说法   危机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