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盛产各种美味的“湖鲜”,是传统的“鱼米之乡”。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鄱阳湖的渔业资源正在不断衰退,民间甚至出现了鄱阳湖已经陷入“鱼荒”的说法。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卫星地图下的鄱阳湖水系

在上世纪90年代,超过五成的渔民每天都能捕到100~200公斤的渔获物。到了2016年,90%以上的渔民每天的渔获物已经不足50公斤。不少老渔民也都感叹,20年前经常能捕到40斤重的鲤鱼,有时还能捕到70多斤重的青鱼和170多斤重的鳡鱼,但现在的鱼却越来越少,捕捞成本不断升高,靠捕鱼连养家糊口都困难。

在80年代,鄱阳湖里还能见到鲷鱼、鲥鱼、黄尾鱼、河豚等珍稀鱼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产量也是相当可观。但2016年的资源调查却显示,鲥鱼、河鲀、黄尾鱼已经从常见的鱼类中消失了,野生物种更是濒临灭绝。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最让人感到惋惜的就是鲥鱼。1974年长江鲥鱼的捕捞量还高达1.5万公斤,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鲥鱼的野生种群就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了。如今,鄱阳湖中已经很多年都没见到过鲥鱼的身影,很有可能已经灭绝。虽然市场上有些鱼类依然打着“长江鲥鱼”的名号进行售卖,但基本都是美洲西鲱、长尾鲥、湄公河鲥、云鲥等同科近缘的鱼种,真正的长江鲥鱼早就已经是“一鱼难求”。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长江鲥鱼/图源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秘书长李玉强

鄱阳湖渔业的衰落,还要从“鄱阳湖三鲜”说起。

据不完全统计,鄱阳湖中的鱼类至少有130多种,但最受当地消费者欢迎的还是大名鼎鼎的“鄱阳湖三鲜”:鳗鱼、银鱼、凤尾鱼。

在“鄱阳湖三鲜”中,鳗鱼是典型的名贵食用鱼,鱼苗阶段通体透明,外观如透明的玻璃胶。自然状态下,一条鳗鱼从孵化到成年、繁殖的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鱼苗非常珍贵。另外,目前我国还没有攻克鳗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只能通过捕捞野生的苗种才能满足养殖需求。市场紧俏的时候,一尾鳗鱼苗就能卖到30元的高价,堪称“水中黄金”。相比之下,银鱼同样是通体透明,味道鲜美,深受好评。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银鱼

至于鄱阳湖凤尾鱼,在当地也被称为刀鱼、毛鱼、凤鲚,在外观上和长江刀鱼(学名为长颌鲚)很像,但是产量比后者明显更高。长江刀鱼的“命运”比凤尾鱼要惨得多,野生资源稀缺,市场价格也是常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清明节,上海市场的长江刀鱼甚至能卖到2万元/斤的高价,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

如今,“鄱阳湖三鲜”无一幸免,产量均大幅下降——而连同“三鲜”一起走向衰退的,还有四大家鱼。从80年代以来,赣江、信江兴建的水利工程导致四大家鱼的洄游通道被彻底截断,上游的产卵场也就此消失。虽然后来又修建了鱼道,但是洄游的成功率并不高,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

此外,大规模的筑堤和围垦不仅破坏了湿地和草洲,同时也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这对鱼类的繁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以鄱阳湖比较常见的鲤鱼为例。在上世纪60年代,鄱阳湖南部地区的鲤鱼产卵场多达55处,70年代减少到了31处,到了80年代就只剩下了14处——对此,湖区大规模的围垦活动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政府明确规定“禁止围湖造田和修建田湖工程”的情况下,鄱阳湖周边的围垦活动却愈演愈烈,保守估计至少有上万亩滩涂和湿地被改造成了农田。

造成这种局面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点是近年来国家对耕地的保护越来越严格,土地使用指标也越来越紧张,在这种背景下,鄱阳湖的土地开发潜力就这样被某些地方政府“盯”上了。再有,鄱阳湖的管理也是一大难点,往往牵涉到水利、农业、国土、环保、林业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严重。各部门“各念各的经”,这正是非法围垦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另一个原因。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鄱阳湖渔业衰退的原因不仅仅是“围湖造田”和兴建的水利工程,长期的酷渔滥捕也“难辞其咎”。

在80年代,鄱阳湖区引入了一种名为“迷魂阵”的渔网(又名“定置网”)。“迷魂阵”所用的网具属于典型的“绝户网”,网眼如蚊帐一般大小,即便是刚孵化出来的鱼苗也难逃一劫。当地渔民甚至把“迷魂阵”里的鱼苗揉成饼、晒干,并戏称其为“煎锅巴”,有的还将其烤成鱼干,拿到市场上售卖。

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鄱阳湖区“迷魂阵”的网具数量就从1981年的809部猛增到了1987年的9889部,这种“赶尽杀绝”式的捕捞方式严重破坏了渔业资源,受到了不少人的强烈指责。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这还不算完,鄱阳湖区上炸鱼、毒鱼和电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是屡禁不止。对于炸鱼、毒鱼的危害,鄱阳湖地区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炸一千死一万,大大小小都完蛋”、“毒一线死一片,鱼子鱼孙上西天”。这两句渔谚虽说不怎么中听,却也道出了实情。

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电鱼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地渔政的工作人员坦言,近几年收缴的电网最长有100多米,电网电耙所到之处,大大小小的鱼、虾、蟹全都被电死,即便有侥幸存活下来的也会失去繁殖能力。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直接导致了渔获物的幼龄化和小型化,渔民投入更多的捕捞成本,却只能捕捞到经济价值更低的渔获物。总体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湖区的鱼类在20年间减少了36种,白暨豚已经灭绝,鲥鱼绝迹多年,胭脂鱼、黄尾鱼、河鲀也濒临灭绝。

就现状而言,有一点可以确定,鄱阳湖目前的渔业资源已经承载不起16万渔业人口和3万艘捕捞渔船的捕捞强度了。在曾经的黄金时期,很多渔民都深信鄱阳湖里的鱼是捕不完的,但是这种观念正在被现实狠狠打脸。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酷渔滥捕

为了养护鄱阳湖的渔业资源,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整顿天然的捕捞业、开展休闲渔业、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等等;当地政府也实施了禁渔期制度、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水产种质建保护区的建设等,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10年禁渔期”制度。

有些网友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这次禁渔一禁就是10年呢?

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长江流域的禁渔期一般只有3个月,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鄱阳湖中的经济鱼类一般都需要3~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禁渔10年能够保证包括四大家鱼在内的经济鱼种有2~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这样一来鱼类的数量才能显著增加。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四大家鱼”是鄱阳湖渔业的“主力军”

放眼整个长江干流流域,天然的捕捞量已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滑到了近年的不足10万吨。如果不及时停止滥捕,长江流域迟早会迎来“竭泽而渔”的那一天。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却屡创辉煌,2019年的水产品养殖量更是达到了5079万吨。毫不夸张地说,整个长江流域的捕捞量在养殖产量面前几乎是微乎其微。因此,即便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老百姓的“菜篮子”也依然稳稳当当。

“破产”的鄱阳湖:20年减少36种鱼,如今陷入“鱼荒”?

鄱阳湖的增殖放流活动

总之,目前的鄱阳湖已经今非昔比,适当的资源养护不仅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同时也是可持续渔业的必然要求。相信十年之后,鄱阳湖必定能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生态福利!

对于鄱阳湖渔业,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鄱阳湖##渔业##保护生态##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鄱阳湖   长江流域   鄱阳   凤尾鱼   鲥鱼   迷魂阵   鱼苗   鳗鱼   长江   湖区   渔民   鱼类   渔业   年代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