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是重庆地区最早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佛寺,即南朝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所建的佛寺,迄今两寺都快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了。

然而,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千多年来,据有史可查的,它们却经历了二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二次意外毁损“佛”事件,三次大战乱,三次大火灾,但每次缙云山和温泉寺都能复兴过来,实属奇迹。

缙云山第一次“灭佛”始于南北朝时北周周武帝时期。本来缙云山地区在南北朝时,先后属刘宋(420一479),享国60年;齐(479一502),享国23年;梁(502一557),享国55年,共三个南朝时代。刘宋朝是宋武帝刘裕代东晋恭帝建立起来的;刘宋朝传了五帝又被南齐齐高帝萧道成所取代;然后梁武帝萧衍又代南齐齐和帝萧宝融成立梁朝。也就是说缙云山从南朝刘宋王朝始至南朝梁朝灭亡,有一百多年都属南朝地域内。但到了北周,缙云山就属北朝北周地域了。缙云山进入北周疆域,就发生了“灭佛”大事件,所以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曾经被毁灭过一次。

“北周武帝(561一564年)灭法时,庙宇及佛像被毁,年久无僧,蟒兽出没。”引旧《缙云山志》。

“南齐建武元年(494年),割巴县置东阳郡,治丹阳县。周时废,今东阳镇(今北碚区东阳镇。”引旧《巴县志》。

为什么缙云山地区或周边划入到了南北朝中的北周疆域了呢?

前面本山人曾杜撰过梁武帝上缙云山的故事,这故事说,因梁武帝晚年思念他第八子益州王萧纪,派名画大师张僧繇入川去成都给他画几张益州王萧纪的肖像回京的,结果张僧繇久去未回,梁武帝只好亲自出来准备去成都见下他的第八子。结果经嘉陵江时,发现缙云山上有温泉寺和缙云寺两座大寺庙。他顺道上了缙云山,结果发生了《梁武帝缙云山灭猿猴》的传说龙门阵。

本山人照时间推算,梁武帝并没上到成都,他就从缙云山折返回京了。因为他在缙云山上得到紧急秘折,说东魏大将侯景愿带十万兵马叛逃入梁。因此,梁武帝急返回京。梁武帝回京后不久,就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禁在台城一洞子里给饿死了,梁简帝也被杀。

这传说极有佛教的戏剧性,梁武帝本信佛,却做出了缙云山灭猴的事情,结果倒过来又被姓“侯”的将军给关在洞里饿死了。岂不是报应哟?

梁武帝被侯景饿死后,梁武帝儿子益州王梁纪与江陵王梁泽为争夺帝位,两兄弟又互相杀戳起来。益州王萧纪称帝后亲率大军顺江而下讨伐梁元帝萧泽。梁元帝萧泽怕打不过弟弟萧纪,就联络西魏出兵夹击萧纪,西魏见此有利可图,于是出兵占了成都。最后萧纪兵败被梁元帝所杀,西魏军队趁机也顺江而下击败梁元帝萧泽,潇泽也被杀死。由此,益州都被西魏占领。西魏后被宇文觉(557年)所代建立了北周。北周传至周武帝宇文邕(561一566年),就发生了缙云山“灭佛”之事。

为什么北周武帝宇文邕会“灭佛”呢?

按照南北朝时期史载,史学家习惯上把南朝作为正统来书写,因为南朝都是由汉族和汉文化所主导的,而北朝是由少数民族所主导。如果要由南朝史官来写由北朝所占过南朝区域,要么极其简约,要么忽略不写,这就造成了许多史料的缺陷。例如,写到东阳郡时,就三个字“周时废”。写到北周缙云山灭佛时,也极其简略,就“庙宇和佛像被毁”,至于什么时间被毁,毁了些什么?这些也成了一宗历史悬案。所以后世人们无法知道,寺庙被毁的规模,毁灭前有哪些佛像。以致于我们后辈无法去了解更详细的缙云山那时的状态。

其实,若仔细查阅文献,本山人才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竟然最丰富。关于缙云山最早记述的,应该算是一块《宋灵成候庙》的古碑刻,此碑刻有“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日混沌缙云氏,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出于巴賨,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明显,这里的“宋”并非后来的赵宋(即北宋和南宋),而是南朝的第一个代东晋的刘宋。何为“灵成侯”(本山人估计此人为东晋大将刘裕派灭西蜀谯周的朱岭石)?很明显,缙云山上最早的不是寺,而是“庙”。

《宋灵成侯庙》碑说明,缙云山山名的来历是轩辕黄帝在缙云山上采药,觞神,浴温泉,炼丹后,留下了(也可说是发配到巴山)缙云氏不才子,高辛不才子八人,他们共九人,他们与巴人和賨人一起抵御魑魅。(《山海经》中称魑魅为山魈,也可能是其他的土著人)。

除了《宋灵成侯庙》碑外,著名医药家,道士陶弘景也到过缙云山,他见缙云寺和温泉寺建得很气派,他仰不住赞叹地写了篇《水仙赋》,其文中也将“增城瑶馆,缙云琼阙,黄帝所以觞百神也。”

南朝齐,梁代的史学官吴均,他也在《吴均春秋》中也提到,缙云山九峰上有十三个佛迹的记述。

南朝齐,梁代的史官,文学家,任南齐东阳郡的郡官沈约也来过缙云山。

以此证明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在南朝刘宋,齐,梁时,己是闻名的大寺了。相应来说,这两寺大殿或山中悬崖中的佛像石雕那是非常多的。

据查缙云山缙云寺历来就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就是缙云山上的缙云寺,下寺是缙云山山脚下邻江边的温泉寺。从单纯以建佛寺来说,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的祖师爷叫慈应和尚,是他来此开山建寺的。但现关于慈应和尚的生平,却一无所知。

现在缙云山上和北温泉,究竟还有些什么南北朝时期的文物,这个可能即使是考古专家也无法说明白的。但我猜想缙云山上只有二三件石刻可能是南北朝期的文物,一件是缙云山山门前的石照壁,另一件是考古发现的四尊天王石雕像(收藏在博物馆里),但也有文字说,过去缙云山的缙云寺和山脚下的温泉寺有很多石雕文物是南北朝的。

对于北周灭佛的事情,我看,它的确发生过,因为周武帝灭佛是个国家行为,据载北周毁弃佛寺共有四万以上,遣僧侣道士还俗达三百余万人,当然毁损的佛像就更多了。因为南朝刘宋,齐到和梁,曾大规模的崇佛,尤其是梁代,无论是民间百姓,或是皇帝贵族都在热衷于建佛寺。大诗人杜牧曾写有诗“南朝四万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南朝自刘宋至梁代,史书上载的佛寺远不止于四万八十寺。

这里我得评论下,周武帝宇文邕其人。周武帝宇文邕,字祢罗,鲜卑族人,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十八年。周武帝算是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幼年成功的诛杀了操纵北周大冢宰(相当于汉人官中的丞相)权臣宇文护。他接着接受大臣建议以儒为先,废徐佛,道两教,终止了佛家和道家的扩张,焚经毁庙,化僧为民,鼓励农耕,变民为兵,集富于国家,尊儒讲仁,使得北周日益强盛。最后周武帝抓住机会,开始统一北方的战争,打垮了北齐,为隋朝的统一,结束战乱,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为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缙云山缙云寺和温泉寺的规模确实过于宏大,当时只有一个小东阳郡,人口极其稀少,反而佛寺僧侣却众多,信徒也多,这对发展经济来说是个大阻碍。这对当时来说,佛教的过盛造成了国力衰弱,大量的财富集中在佛寺,大量的劳动力丧失,于国不利,也不利于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周武王第一次动用国家之力来压制佛教的发展,应当说当时也是迫不得已的决策,所以缙云山的缙云寺和温泉寺是不可能在北周“灭佛”中漏网的。

北周灭佛后,导致嘉陵江地区人口极剧减少,最后东阳郡这个小行政区也被拆除了。由此,缙云山成了一座非常冷清的荒山。的确,这个时期历史文献上好象没出现一个有名的人物。现在的地方志很少提及北周时的缙云山和东阳郡,以致于人们是否忘却了缙云山和嘉陵江小三峡,在南北朝时曾一度归入到过北周的年代。

原以为缙云山北周时期的文物可能是个空白的,但后在把白云小学(原白云寺旧址上)重新还原为白云观时,人们才发现白云小学旧房梁基上有“周昭武元年建”的文字刻记,这说明了白云寺之前原来是白云观的(后于清雍政年改为寺,实际上这是复改建的寺,并不是初建的名字)。然而,《北碚区志》和官方网站在介绍缙云山时却忽略了缙云山北周道教曾兴盛过一时期,最终在唐会昌灭佛时,白云观才毁弃。以致于明代把它作为佛寺恢复过来,留下韦驮坐像的传说。后来都以为历来白云寺是佛寺了。

直到唐代,缙云山的两座寺庙才被大唐高祖李渊的敕赐“禅真宫”和唐宣宗敕赐的“相思寺”给唤醒。从而缙云山都被佛寺所占据着,直到现代,缙云山才有了两座道观,即白云观和绍龙观。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缙云山缙云寺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缙云山山脚下邻嘉陵江边的温泉寺(正在重修)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温泉寺残留的唐代摩崖石窟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温汤峡口对峙的西山坪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温泉寺背后修公路时的大型岩石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温泉寺残留石窟造像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据说缙云山上最神秘的轩辕洞就在这悬崖上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缙云山现白云观(原为白云寺)大门

原《北碚区志》上载,为清雍正年间建,实为北周建的道观。

缙云山上的第一宗历史悬案•北周灭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缙云   北周   白云观   益州   嘉陵江   北碚区   东阳   西魏   南齐   悬案   南朝   佛寺   南北朝   佛像   宇文   温泉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