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写日记,啥都记,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银钱进出,统统记下来,直至辞世前一个月还在写日记。记了53年,写了270多万字,瑞安乡贤张棡的《杜隐园日记》集中展现了近半个世纪瑞安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堪称“半部温州近代社会史”“浙南百科全书”,与赵钩的《过来语》、刘绍宽的《厚庄日记》一同被称为“温州近代之三大日记”。

张棡(1860-1942)字震轩,号真侠,瑞安市汀田人。张棡以教书育人为终生职业,曾创办私塾、汀田小学,并在浙江省立第十师范等多所中学执教。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写有《史读考异》《杜隐园诗存》《杜隐园文存》《杜隐园日记》等。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1

日记里的大世界:国家兴亡 柴米油盐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温州市图书馆编、张钧孙点校《张棡日记(全十册)》,去年由中华书局收入《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出版发行。

张棡习惯把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或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写下来,刚开始写日记只是为了“备忘”,不过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无所不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俗、文艺等诸多方面。张棡日记起自光绪十四年(1888),终于1941年,时间跨度之广、内容含量之丰富、记载之详尽、实属罕见,留下了温州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风俗民情等多方面的珍贵史料。

张棡喜欢看戏,每次看戏结束便写下日记,不厌其烦地记录剧目,复述故事梗概,点评角儿唱功。如实记录温州半个世纪的戏剧历史,是张棡日记的最大亮点之一。据温州戏剧学者沈不沉先生考证统计,其中涉及戏曲班社61个,剧目名306种,演出场所104 处,戏曲与文明戏演员106人。温州是中国南戏的发源地,历史上一些从南戏演变为喘息的古老剧目如《金印记》《八叉记》等,在张棡的日记里都可找到演出记录。沈不沉先生认为,《张棡日记》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的部分空白。

张棡日记中记述了当年五马街的戏院集中,既有打铁巷的凤舞台戏院可看坤班、校剧,有水木石业公所(今建设小学)可看影戏,有晏公殿巷的电影公司可看有声影戏,还有当时许云章新开戏院(即中央大戏院,今大众电影院)看京剧、越剧、文明戏等,甚是热闹。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中央大戏院,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为大众电影院。(黄兴龙 摄影)

日记中,张棡对西人、西事、西物充满兴趣。他看《西史纲目》时评论,是“近日讲时务者,不可不备之书也”。对地球仪等洋器,他认为“阅之颇精妙”。

张棡日记对当时发生的政治历史事件,也有翔实的记述。如1941 年“4119”瑞安沦陷。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有‘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责的县长吕律,竟于十八日带队远飏,全城既无政府,江口又无守兵,致日寇捷于排闼,万民仓皇出城,溺河踏毙者不计其数。吕律从乱山中逃至仙居其乡长家,不恤民命可知。且匿迹港乡,勒捐民钱,捏称反攻。”……同年六月,张棡曾向省府控告县长吕律、专员张宝琛、 防守司令黄权渎职殃民的罪行。这一段日记,无情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的腐败,为后世保存了历史的真相。

2

日记里的“朋友圈”:汲取新知 以书会友

你知道清末民初的瑞安读书人是如何构建“朋友圈”的吗?

一百多年前,温州-宁波-上海间海轮开通,让不少读书人有了经常收到来自上海的书报从而获取新知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活动及见闻远远超出温州的范围。

张棡是个书报迷。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在日记中明确记载读《申报》的次数有28次。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较之大城市的读书人,身处东南一隅的张棡,获取新书报并不容易,所以特别珍惜。张棡提及:“阅《中外日报》近日告白所登沪上书报,美不胜收,兹略摘其最佳者数种于左,以便按图索骥也。”他按图索骥了哪些呢?有《政艺通报》《富强丛书》《牖蒙丛编》《新撰东西洋年表》《西史纲目》……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除了自己读,张棡还常将报纸借给友人,并对旧报文章分门别类,编订他自创的日报汇编和类编,时不时取出翻阅。1902年,他还联合多位友朋对《新闻报》《同文沪报》作了一个多月裁订汇编的“奋战”。

张棡在日记里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二十六日,盼望多时的招商局海轮到了温州,正和信局的人带着新书报乘这趟船从上海回来了,他捎来了《新民丛报》第三、五、六、七号、《政艺通报》第六号和四月份的《中外日报》。

看到久盼的报纸,张棡“欣慰之至”。当天下午,他的新学同好余崧舫、项紉秋等闻讯来到张棡家看新书报,“均赞叹不已”。

同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张棡内兄林骏家的工人依常例给他送来正和信局寄来的《新民丛报》《政艺通报》《中外日报》和《同文沪报》。收到书报,张棡马不停蹄地写了三封信:一封回复林骏;一封给正和信局并附买报款四元;还有一封交庆元银楼老板石品南,因为这家银楼除了售卖首饰外,还是新书报的代办处和销售地。张棡等每次进城,银楼就是地方新学群体重要的聚会地点。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这样的交易点、聚集地还有很多,比如莘塍邮局、温州城区招贤巷口华英药房等。它们如同一个个文化小驿站,为温州知识分子搭建了虽在小城镇却能跨府厅州县、跨省乃至跨国交流的文化桥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瞿骏曾以张棡等人日记,初步研究了清末上海对江浙地方读书人的文化辐射。他认为,清末科举虽废,但地方读书人的“天下士”理想却仍有余绪。依靠新书报,他们能超越自己所在的地域,与外界交流沟通。这种对外认知冲击改变着思想观念,并重塑了地方读书人之间交往聚合的方式。

3

日记里的公益心:消除虫害 修筑海塘

记了53年,写了270万字,这位老师的日记“最瑞安”

△张棡手稿

张棡热心公益,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从事建设阅报公所、禁烟、禁赌、筹建海塘、救灾等公益事业。从张棡的日记里,还能看到清末民初瑞安当时的公共事业发展情况。

1896年,瑞安一带晚稻发生大面积虫害,稻禾尽萎。民众呈报县府要求协助除虫,但得到的答复是“此虫未详名目”。张棡得知后,详考经书,写成《禾螣说》,指出这害虫俗名“乌蝇”,可以用扫帚清扫后,投入烈火予以消灭。之后,他一边将《禾螣说》及书面情况报告送呈县官,一边发动当地民众参与除虫,终于使 “禾虫渐稀少”。附近各地村民见状,纷纷仿效,避免了一场颗粒无收的劫难。

瑞安地理环境特殊,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在1900年以前,瑞安东山至梅头一带因无构筑海防堤塘,每逢台风季节,潮水一来,附近就成了一片汪洋,各种粮食被淹没。张棡日记中记载,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瑞安共发生灾害7次以上,近乎年年受灾。对此,张棡认为:“虽天灾之流行,实人谋之不有以致之也”。于是,他手书《筑塘草规》呈知县,倡议添筑捍海堤塘, 以防御海潮侵袭。并对海塘的高度宽狭,每地每村的分工、集资办法都提出了建议。

开工第一天,张棡亲自到现场为村民鼓劲,并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塘基约筑有六弓阔,坡地而上,高约二丈有余,节节筑成,村村连果能有始有终,将来定成一条大塘……自今而后非特大灾,可永免风潮之祸,并且绝无早之虞,一时效劳,千秋获利,岂不快欤!”经绅民共同努力,一条南北延袤50余里的长堤终于筑成,自此海潮侵淹之害锐减。

参考文献:

1.《草根教书先生——张棡》蔡建设

2.《国民党党治初期瑞安乡绅张棡的政治观感》冯筱才

3.《清末民初瑞安士绅与地方教育》李萌

4.《<杜隐园观剧记>:温州半部戏剧史》沈不沉

5.《在旧学与新知之间:一个乡村士绅的阅读世界》尤育号

6.《清末民初读书人是怎么交朋友的》瞿骏

7.《看古人日记里藏着的“朋友圈”》王民悦

8.《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城

9.《<张棡日记>面世:半部温州戏剧史》温州日报

作者:项丹妮 编审:瑞安市社科联

首发瑞安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瑞安   文明戏   光绪   海塘   银楼   日记   民初   书报   剧目   温州   清末   读书人   上海   老师   地方   日报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