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有人说,苏州本来应该叫“酥州”,因为一声让人酥到骨头里的酥州腔评弹、因为一桌甜鲜糯酥的苏帮菜、以及那一只酥到一碰就掉屑的苏式月饼。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相比广式月饼丧心病狂的1:4皮馅比例,最有经验苏月师傅也只能做到2:3,但这绝不是后者逊于广月的理由。相反,苏月的酥皮,才是很多嗜之者爱它的原因:一口下去,满手满嘴的碎屑,卖相也许不雅,但个中香与美,只有食客本人知道。如梁实秋所言:“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苏月的市井气质饱含着很多江浙人的童年记忆,但近年来其精工细作又让它足登大雅之堂。某宝搜索“苏式月饼”,按价格排序,最便宜的3.2元/个,十个就包邮;最贵的则以千记。小小一块饼中的精粝差距在哪里?不同的做法选材,又有着怎样的口味差异?

手工面VS机制面

手工和面开酥也许是很多苏式月饼的卖点,但手工面真的更好吃?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一块加了油脂、麦芽糖、温水、面粉的水油皮;一块纯用油脂和面粉揉成的油皮,相互折叠擀制,最终形成多层的酥皮,是苏式月饼众所周知的开酥制皮技法。这个过程中,水油皮为月饼带来了硬质的成型外壳,其中的麦芽糖还带给了月饼皮漂亮金黄的颜色;油皮较高的脂肪含量则让月饼皮更加柔软,且增香增味。

所以,水油皮追求的极致是用各种料充分混合,否则饼皮容易在烤制的过程中碎裂不完整,上色也不均匀。揉面更上劲、用力更平均的和面机无疑在这个环节是完胜人力的。

而在油皮的制作中,因为没有加水,所以过度的揉捏会让油脂逐渐硬化,失去绵软的口感。喜欢吃软饼皮的当然首选手工油皮,但如果牙口够好,其实也尝不出这当中微妙的差别。

至于两种面皮的相互擀制,谁不喜欢分层更多,层次更薄的口感呢?机器在这里的作用,不言而喻。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另外,关于面粉的选用,菜谱里往往说,水油皮用中筋面粉,取其韧度;油皮用低筋面粉,取其香脆。然而很多苏月师傅往往并不讲究,往案板上倒一堆普通中筋面,一分为二,一半做油皮、一半做水油皮,成品的开酥度照样MAX。只能说,苏月在面粉原料上确实不讲究,不要用高筋面,把月饼做出牛角酥的口感就行了。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植物油VS动物油

在开酥过程中,无论水油皮还是油皮,都需要油脂。传统老店的做法是用猪油,动物油脂朴实的香味和润滑的口感确实为酥皮增色不少。

事实上,植物油也一样可以作为酥皮的原料,一般大多出现在茹素的寺庙中。静安寺售的净素月饼,用的就是用菜油开酥,虽然口感值得商榷,有食客称之为“塑料袋味”,但酥皮也还算勉强到位。

南通普贤寺的素月饼卖相比静安寺好了不止一星半点,焦黄卜脆,看了让人胃口大开。然而因为植物油起酥相对更困难,所以这种素月饼手里抓着就能感受到明显的粘腻。而且植物油加热之后较难保鲜,这年头为了口味,也不会在月饼馅儿里大量加糖,所以保质期都在十天之内。类似的月饼还有杭州净慈寺售卖的,但口味较之普贤寺月饼偏硬,更逊色一筹。杭州天竺寺倒是有一种用花生油开酥的素月饼,用牙齿轻轻磕碰,就有浓郁的花生香扑鼻。可惜因为成本原因,对外是不售卖的,只是分发给一些常来的居士熟客,想一尝不易。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但归根结底,植物油无论从开酥效果、酥皮口感、酥皮颜色,都无法和动物油脂相提并论。猪油固然好,但牛油味道也许更棒。江浙各地的伊斯兰区都有清真月饼贩售,除了内陷不用猪肉火腿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用牛油开酥,味道浓香,可堪一尝。还曾有苏月师傅尝试直接用超市卖的块状黄油来做酥皮,连水油皮都省了,黄油切薄片、两块面饼夹之,擀薄、折叠、再擀薄,如此反复数十次,自然有了层层起酥,这样烤制成品后,层层酥皮非常分明,卖相口味都可说是一绝。

咸味馅VS甜味馅

苏州人对于吃有一句口头禅:“不时不食。”而这种图腾般的膜拜也渗透到了月饼馅儿的选用里。虽然是烘培类食物,但讲求食材新鲜,依然是苏州月饼重要的法则。如果你吃到了火腿馅儿的,号称苏式月饼的东西,那么恭喜你,你买到西贝货了,正宗苏月是不会拿这种腌腊制品做馅的。而这也是月饼大类中,同为酥皮党,却专门把苏式与滇式区分开来的原因。

正宗苏式月饼只有甜、咸两大口味的馅儿,其中咸味主要指的就是鲜肉月饼。苏州胥城酒店是当地最有名的鲜肉月饼老字号,每天排长队而当地人乐此不疲。胥城鲜肉月是苏式口味的代表之作。相对于魔都鲜肉月饼鲜香的口味,他们家肉馅儿偏于鲜甜,不能吃甜的,也许会觉得腻口,但爱吃者,无疑视之珍宝。

更值得一讲的是,胥城鲜肉月的馅儿,咬开后有着小笼包般的多汁口感。不是多放肥膘肉的油腻、不是掺水的糊软,而是加了肉皮冻的肉汁四溢,相当惊艳。这种肉馅相当讲究比例,一公斤的6瘦4肥的新鲜五花肉,要加100克糖、20克生抽、14克老抽调味,30克芝麻屑增香,200克肉皮冻增汁。最后用料理机搅上劲,再用冰冻到半硬,保证肉质的扎实。如此一来,还能有不好吃的道理?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以肉馅作为基础,咸馅儿月饼又能衍生出蟹粉、虾仁、干贝、松茸、牛肉等等不同的口味,反正什么鲜美放什么。杭州人还流行吃鲜肉榨菜月饼,榨菜丁掺进鲜肉馅儿里,咸香味美有嚼头,以至于现在杭州全城都吃这种“榨肉馅”的,想求一纯肉的不得。但是离了肉馅,一切咸馅儿都无从谈起,这也是苏月和广月最大的区别之一。

甜馅儿苏月的品种就更多了,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被称为甜口苏月的“四大天王”,大抵离不开糖、猪油、坚果仁和豆沙枣泥等等。清水玫瑰月用的是食用红玫瑰花瓣搅泥加糖,味道不错,但这么吃花,颇有点焚琴煮鹤的罪过;精制白果类似于广月中的五仁,不过拿银杏果作为主料,微苦的滋味中和了甜味,勉强算的上好吃;夹沙猪油则是枣泥松子加猪油,又油又甜,热量太高,近年来已经毗邻淘汰了。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最值得说一说的是椒盐月饼,这是除了苏式月饼之外,其他真不多见的馅儿。它用炒熟的面粉,加芝麻粉、瓜子核桃末、金橘饼、糖、花椒盐配成,没吃过还真没法想象这种既甜又咸又麻、混合了淀粉味、油脂味、坚果味、干果味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有人说,椒盐月饼的味道像是法餐中的普罗旺斯焖菜:一样的大杂烩配出谁都不像的奇怪味道。

手工包VS机器包

在机械工业发达的今天,一个月饼机,在原材料足够的情况下,一天可以制作两万个月饼,与之配套的,仅需要三个工人加以简单维护。而在苏州,最熟练的月饼师傅,一天8小时全身心进行“包”这个动作,也只能生产一千个。其中效率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物依稀为贵,人类对“手工”的膜拜上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号称手工制作的苏式月饼常常可以卖到数百上千的高价,然而手工月饼真的有那么神奇么?

真相是,月饼机包制,相对于传统的“虎口收口”手艺,少了许多二次污染的机会,无疑是更干净的,而且月饼机对重量、品质控制的精准度也远高于人工。

但月饼机的问题一样明显:月饼皮和馅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否则就包不住馅儿,容易皮破而馅露,不可收拾。拿鲜肉月饼为例,一个30克的饼皮,在熟练的师傅手中,可以包入35到40克的肉馅。但在月饼机上,这个比例是相反的,35克的饼皮只能包30克肉馅。

不要小看这5克的差距,它会让月饼皮变得如薄如蝉翼。一大兜子肉馅儿,可以让人吃得大呼过瘾。而月饼机的作品,饼皮至少会增厚2毫米以上,口味上打了折扣不说,还会让月饼更易受潮变味,直接影响保存期限。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一个鉴别手工还是机器的小诀窍是,手工饼的外皮浑然一体,烤制后月饼两面有类似于生煎的圆形焦黄上色。机制饼的外皮则会留有一些规则的横竖纹路,并会随着烤制而更加明显,苏式月饼招牌的红色食用色素印章,现在大多是盖在机制饼上的,为了掩盖机制纹;而手工饼为了体现身价,大多是不盖的。

明火烤VS电热烤

因为没有广式月饼繁复的印花工艺,所以适合烤苏式月饼的设备有很多,但总是逃不脱明火和电热两类。

明火烤最常见的是土炉烘烤,土炉长得像是农村里的柴灶,不过更大更密封一些,正反开两个口子,背面装碳及送风,正面放烤盘。很多人觉得土炉做出来的月饼才有“老底子味道”,但真相是,这种炉子的火候非常难掌握,稍有不慎,就会把酥皮烤糊。虽然手艺好的师傅确实能用土炉为苏月烤出烟熏的香味儿,但这真的很难、很难、很难,往往同一炉饼里,都会有些烤得恰好,有些已经烤过了头。显然,保证良品率比一两个饼味道惊艳重要得多,所以为了省事,大多数月饼商家都已经摒弃了土炉,即便有号称“老炉烤”的,也大多是模仿土炉的大型电烤箱。

明火烤比较家常的版本是平底不沾锅,只需要一点点油,用小火,两面烤焦即成。此外,这还是打包苏式月饼回家,想吃一口热呼呼的最佳回锅方法。平底锅版的苏月好处是易学能做,而且味道不差;但坏处是效率太低,显然不适合工厂饭店的生产。

电热烤的设备就更多了,各种规格的烤箱无疑是最常见的。小到家用的小烤箱,一般只要做烘培的家庭,偶尔来个苏式月饼,一定是小菜一碟;大到工厂用的大型烤箱,同时能烤几百上千个。电烤箱的好处是时间、温度的把握都很精准;坏处是因为长时间密封烤制,月饼里少了点烟火气,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市售苏月不够滋味,都想自家制作的原因所在。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相对烤箱来说,电饼铛是更理想的烤月饼利器。空气流通保证了月饼表面的充分脱水和内里的丰腴油润,温度和时间的把握相对于平底锅来说更加精确。当然,另一种电烤神器更值得一提:如果你家有空气炸锅,试试拿它来烤月饼吧,你一定会被惊艳到的。

苏式月饼备忘录

对于苏式月饼的描述,如今普遍引用的是苏轼的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原诗里的“中有”两个字,暴露了东坡说的小饼其实并不是今天的苏月,而是把油酥和饴糖都做进馅子里的胡饼。今天我们去西北吃到的油酥饼、糌粑,是被游牧民族至今保留的制法。

而真正苏月制作的技艺太过复杂,最晚到了清朝中后叶方才出现。所以到今天,扬州、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对于谁是苏式月饼最早的起源地,至今仍有争执,唯一可考的是,苏州稻香村和杭州五味和,确实是较早经营苏式月饼的老字号。

苏式or酥式,史上最完整的苏式月饼备忘录

但公认的一点是,从扬州到杭州,地域越往北,苏式月饼的口味就越甜;反之,口味就越咸。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南甜北咸”的金科玉律背道而驰,但其实,这恰好反映了江浙地区小范围内菜品口味的变化。作为一种数百年来一直手工生产、且极其易碎不便于运输的食物,苏月的影响力长期局限在极其有限的地域内。这虽然让它不如糖皮类月饼那样有着放之四海皆能流行的魅力,但另一方面,确也成就了苏月真实反映地域文化的基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Guess you like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月饼   馅儿   鲜肉   明火   肉馅   猪油   植物油   苏州   杭州   备忘录   口感   面粉   油脂   口味   手工   味道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