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这里是五代时广陵王钱元缭的外戚孙承佑所居住的花园。在北宋庆历四年,在朝为官的诗人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被革职后,来到苏州,购买下了这座园子。据史料记载,苏舜钦是花了四万青钱(约合黄金十两)购下这座园子的,购买下这座园子之后,苏舜钦就在这园子的临水处建了一个小亭子,取《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谣,将亭子命名为“沧浪亭”,目的是想表现一种超脱名利之外,归情自然的清高意趣。在这之后,这座园子又几经兴废、几度易主。南宋绍兴年间,沧浪亭被抗金名将韩世忠所购得,改名为“韩园”。在元、明两代这里成为僧人所居的妙隐庵、大云庵。现今园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均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列为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之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眼前这座石牌坊上有“沧浪胜迹”四个字,它是晚清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题写的。它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处苏州的名胜古迹——沧浪亭。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它是我们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亭是苏州目前唯一的可以不买门票就可以欣赏到局部的景色。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水对苏州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也太重要不过了。水既是日常生活之所必需,又是古代文人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文化素材。中国人习惯称“风景”为“山水”,可见水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是何等的举足轻重。眼前这片水面,它一方面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林木森森深远空灵,具有古朴清旷的风格特征。而园里园外这道似隔非隔的溪水的作用就构成了苏舜钦精神上的一道屏障,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这种以水代替园林高墙的做法是他的独创,另外,从这里还可以看到沧浪亭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就是:打破高墙围绕,自成丘壑的封闭式格局,借助优越的天然地势,利用园外的水面,使建筑物具有生动活泼的外观和参差错落的外轮廓线,沿河还修筑了一条长长地贴水复廊,将水直接与园林融为一体。沿廊还设置了藕香榭、面水轩、观鱼处等临水亭台,作为游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给人以溪流曲折和水面开阔之感。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官绅宴饮、文人雅聚的场所,因此,一般认为沧浪亭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共园林之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河上架有一座平板石桥。走过石桥,是一座精致的砖雕门楼。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砖雕门楼上宋体的“沧浪亭”匾额,为文征明所题。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站在入口正门前的石梁桥上,往东看去,这里的水面是渐渐变宽的,临水边古树参天,亭、轩可见,在这里,虽然尚未入园,但已经能够感受到沧浪亭的第一个特色,那就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沧浪亭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这就是打破高墙围绕的封闭式格局,以靠近水边的建筑群将园内外的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眼前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时,它也让园主人苏舜钦等一批在官场失意的古代文人心醉于“沧浪之水”的意境,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前面的假山就是沧浪亭的中心,它是宋代的遗物,土多石少。假山上古树苍翠,藤萝蔓挂,就好像真山野林一般。所谓“水令人远,石令人幽”,登上假山,置身其中,会产生—种古朴幽静的感觉,这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造园重在立意、不在雕琢的特点。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世界文化遗产铜牌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面水轩”的得名,取自于唐朝杜甫的诗句“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这里也是品茶赏景的好地方。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园东西两面临水,“面水轩”轩额为同治十二年沈锡华所书。假山壁立,下临清池,“面水轩”看上去像一艘靠岸的旱船,为此吴昌硕题有“陆舟水屋”匾额。“面水轩”四周绿树环抱,四面落地长窗为墙,檐廊四周,是一处幽静的观景赏鱼处。清代东阁大学士张之万撰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轩中还有清光绪年间外交大臣洪钧的篆书楹联:“徙倚水云乡拜长史新祠,犹如羁臣留胜迹;品评风月价吟庐陵旧什,恍闻孺子发清歌。”抒发了作者思古之幽情。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从园外透过这些漏窗往内看,感受到的是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清悠与闲适,这可以叫做“景中有景”;而当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时,也可以在市井的嘈杂中感受到水面的宁静,这就是“景外有景”。当然,漏窗还仅仅是造成了游人视觉上的通透,而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起着分隔园内外景色的作用,廊墙上方的廊檐负责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当然,这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观鱼处”,又俗称“钓鱼台”,它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所谓濠梁,濠指的是濠水,也就是有一条小河,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境内,梁指的是桥。话说有这么一天,庄子与惠子结伴在濠水的桥梁上观赏水中的鱼儿。看到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庄子感叹到:“多么快乐的鱼儿啊!”这时一旁的惠子就反问庄子:“你不是鱼儿,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而庄子的回答是:“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段对话是我国古代两位辩论家庄子与惠子的一次精彩的舌战,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濠梁之辨”。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浪亭记》。在这里观鱼赏景,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快乐!水池中的鱼儿,时常成为古代文人抒怀遣兴的对象。鱼的悠然自在,让那些文人们在动中忘我,鱼的缄默无语,又能让他们在静中观我,可从这番景致中感受园主想要归隐江湖,不为世俗功利所束缚的清高境界。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复廊的花墙把园景分隔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通过漏窗互移两面山水景色,使水面、池岸、长廊、假山相互衬托。漫步廊北,眼前是一弯流水,隔窗望山,若隐若现,把近在咫尺的山影向南推去,拓深了境界;穿行南廊,则有近山远水之趣。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亭对面是苏州仅存的“书院园林”可园,下回再介绍。

沧浪之水,濯缨濯足——苏州沧浪亭(一)

沧浪亭东部是“颜文梁纪念馆”。

颜文梁(1893年7月2日-1988年5月1日),生于江苏苏州,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画图室学习西画,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回国,主持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景》等,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苏州   漏窗   高墙   亭子   假山   园子   园内   庄子   文人   鱼儿   水面   园林   古典   美术   特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