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环在潮俗中扮演的角色

耳环,潮汕人称“耳钩”,在潮汕民俗中应用甚广,在潮汕婚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耳环首饰,是潮汕妇女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潮汕地区的女孩子按照传统在六七岁时就要穿耳朵。旧时穿耳朵的时候,先用手指在耳垂处揉捏,直至耳垂发热发麻,即用在炉里烧红的针穿刺。刺穿的耳孔用一段草茎或者茶梗插在中间,几天之后等耳孔结痂即可戴耳环。有趣的是,汕尾后船 民的已婚妇女都会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环,有的人竟因耳环过重而坠崩耳孔,则改用小链挂在耳垂上。未婚姑娘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是否已结婚很易区别。

旧时潮剧戏班的童伶,盛行“挂耳钩”(有耳坠、耳环、耳曙之分)的风俗。演旦角的女童伶挂双耳钩,演小生的男童伶挂单耳钩(右耳),形状像个平面小铜钟。当童伶转为“老戏”(过了变声期的大演员)之后,这“耳钩”便随之摘除。显然,这不是童伶的饰品,而是一个标记。过去在潮汕民间也有给男孩子挂耳钩的,据说这是为了“辟邪”和表示对孩子的爱怜。

潮汕传统婚俗中耳环是必备之物。男女双方定亲时,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在潮阳关埠一带,女子若是在23虚岁或25虚岁时结婚的,男方必须买一对金耳环给女方的母亲。

古时的潮汕地区,男子若是妻子早亡,岳母家有未出嫁的小姨子,岳母疼惜未成年的外孙没人抚养,也对女婿的印象不错;而姐夫也有意娶小姨子续弦,便由父母出面,带小姨子上门来见姐夫。迎接小姨子得由父母亲自出面。在红色茶盘上放一对金耳环、一对金戒指,奉至小姨子面前。小姨子若是捡起金耳环,便是暗示小姨子被钩住,表示愿意接替姐姐,与姐夫缔结秦晋之好。这就是“逆婚姻”,也叫“接枝”。

在金平月浦、澄海冠山等地每年都有“赛大猪”的民俗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全生猪为主要祭祀品,其隆重程度堪称潮汕赛会之最。这些大猪咧着大嘴、口含大柑、憨态可掬,猪背上戴大红花,这是当地人祝愿年年五谷丰登,大吉大利。有的人家还会为大猪戴上耳坠,以显示其财气,也为了能得到人们更多的赞誉。

潮汕渔民过去出海捕鱼有在左耳上戴金耳环的习俗。以前渔夫出海捕捞,常逢风浪,生命无保障,葬身鱼腹的事时有发生。故有“今天我吃鱼,明天鱼吃我”的俗话。一次台风过后,一具渔夫尸体漂至异乡,赤身裸体搁在沙滩上。虽然侥幸免于葬身鱼腹,却成了乌鸦、海鸟的肉食。凑巧同船一幸存者经过这里,不忍目睹,他想把那残缺的尸首收埋。可是,沿海渔家苦相同,谁家能买得起棺木呢?只得忍着万分悲恸,赶走乌鸦,就地在沙滩上挖一个坑,将尸首草草埋下。这幸存的渔夫回家乡后把这事与人说了。从此,潮汕渔夫常在左耳别上一只耳环,大小不拘,厚薄无妨,根据各自的能力,金、银、铜均可。一旦遇不测,不论尸体漂到哪里,谁打捞到,凭着良心,根据尸体身上留下耳环的价值,去换取棺木或草席将其掩埋。后来一些渔民以为这是一种装饰品,也戴起金耳环。解放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气象站,有天气预报,渔民有收音机,海难少了,渔夫戴耳环的习俗也随之绝迹。(黄素龙)

耳环在潮俗中扮演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耳环   潮汕   葬身鱼腹   耳孔   虚岁   婚俗   棺木   尸首   小姨子   耳垂   耳坠   渔夫   渔民   姐夫   尸体   角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