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登岗古村名的由来

登岗(古作“冈”现作“岗”,义同),原是揭阳县桃山都的一个古村落,后因成为周边十多个行政村的政治中心,故又作为区、镇之名称。现为揭东县的登岗镇。

细品“登岗”这一名称,颇令人觉得奇怪。登岗,原是个表示动作的动词,“登”意为攀升、爬上来,如登山、登楼、登高望远。“岗”(冈)意为高起的土坡,也指山脊。那么,登岗应是攀上山顶之意,为何作为村名呢?

原来是这样的:相传元朝文宗天历三年(1330),登岗始祖黄朝隆公带其二子避乱来到潮汕。至揭阳县之东部,登上了虎头山冈,见此地近山环水,可农可渔,可牧可樵,是个可以创业发展之地,就在虎头山之东面荒地上建厝而居。后因屋前有小港一湾,涨潮时便泛滥满地,退潮后道路泥泞,又多生榛莽,故另卜宅于山之西面,隔山相对,往来不绝。因建村之地是登上山冈见到的,故取名“登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登岗黄氏一族,也成了揭阳的大乡望族。

登岗有两大闻名之处,一是古桥;二是书院。

登岗桥与万里桥、化龙桥同样驰名。它位于村西,原只架木桥,以通行人。自明嘉靖十一年(1532),薛公中离,始率众建为石桥,成为交通大道,故从潮州府通揭阳县的两条驿道,都由登岗桥道所代替。石桥造型简朴,外观普通,但是十分坚固,横卧河面,格外壮观。每当退潮,水位落差很大,水石相拍,奔腾咆哮,水珠飞溅,人未见桥,先闻水声,行人经此莫不驻足。

日寇侵华,登岗桥因属交通要道,曾遭破坏。日本投降后,虽有修复,但未复原,也不巩固。改革开放后,才修建成钢筋水泥结构大桥,分四孔,全长50多米,桥面宽六七米,两边筑起护栏,保证行人安全。这对于物资交流,繁荣经济,促进生产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再说书院,是培育人才的场所。自宋朝时,潮汕便开始有书院出现,最多时是在清末年间。从南宋至清末,揭阳县便建有6所书院。蓝田书院在新亨,南宋时建,曾聘朱熹在此讲学。榕江书院在榕城一中校址,乾隆八年建。梅岗书院在曲溪,乾隆三十年建。兴道书院在棉湖,同治十一年建。宝峰书院在登岗,同治十三年建。神山书院在河婆,光绪四年建。

清朝末年的潮汕书院,大多为方耀所建。同治十年(1817),方耀升任潮州总兵(后又升为提督),奉命办清乡。在清乡过程中,他把大量资金用于修建书院。几年间,共建了10座,最有名的是金山书院,在潮州金山,即现在金山中学前身。宝峰学院,也为方耀所手创。书院选址,多在名山胜地,也为地方平衡布局。宝峰书院,建于登岗村的宝峰山麓,便于吸收揭阳地美都、桃山都的生员入学,为这二都培育人才。

书院设山长(相当于校长),聘名师,教授生员。每年招收一定名额生员,以“五经”“四书”为主要课程。教学以“德礼为先”,即是“先学做人,后知问世”。书院定有一套《学规》《教约》,生员必须绝对服从师长,教习有随意体罚、处置生员的权利,家长不得过问。生员学习一定年限后,可参加府乡会考,以求仕进。所以,书院是为科举培育人才的。到了光绪末年,废除科举考试,书院也便多改为学堂了。登岗的宝峰书院,在当时对揭阳东部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林道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揭阳   文宗   揭东县   潮汕   光绪   清乡   乾隆   潮州   生员   金山   山冈   同治   科举   由来   书院   行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