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山上观沧海

待渡山位于甲子镇东隅瀛江岸边,濒临甲子港,一山一海,相守相望,自然万物,造化其中。

山本无名,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或者是冥冥之中的无法绕过的宿命。相传因有宋末皇帝端宗及其弟在京都失陷之际,一路逃亡至此待渡,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而得名,又因甲子邑人范良臣进食劳军、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让他们惊魂稍定、胆量大增,而别称“大胆山”。

未及登山,我们先拜谒了山脚下的“进食亭”。风雨春秋,刀光剑影,一个个远去的故事和身影,在传说和史实夹杂的历史章节里,鲜活地跳动。肃然起敬或是扼腕叹息,都无法留驻遁逝的时光,七百多年的尘烟往事,化入大海的波涛里,伴随潮起潮落,吐纳无声。

待渡山上观沧海

山并不很高,六十八级石阶沿山道盘旋而上。“我轻叩山门”(同行的郑金城语),在新旧参杂的石阶缓步向上,落叶萧萧,但两旁不乏娇艳的花儿在风中吐露芬芳,大多林木也依然葱茏青翠,它们把醉人的绿一簇一簇向空中、向四周尽情铺展,仿佛善解人意般要淡化我因追思怀古而来、早已在心中缠绕升腾的那股沉郁之气。

登上最后一级台阶,便是山顶了,一座高15米,呈六角形状的“甲秀楼”古塔早已突兀矗立在眼前。据说甲秀楼始建于明代,为两层泥塔,青黛色的外墙,古朴厚重,塔顶上挺立着一个泥塑的葫芦,呈赭红色,塔尖直指蓝天,造形独持,十分壮观。甲秀楼门口有一对联,曰:“书云大手笔;障海小神山”,寓意甲秀楼伟岸高拔,威镇海隅,保一方安宁。

待渡山上观沧海

塔的后面是一片开阔平坦之地,四周筑有护栏,中间处有一大石平卧,上刻“大胆山”三个红色大字。霎时引来十几位同行的美女作家和年轻的帅哥们围观、拍照,他们摆出各种姿势,展露各种笑容,争先留下美丽的影像,一时间,欢笑声、发自肺腑的尖叫声,和着风声,充盈山间。

感受这一份欢愉,我快步走到山边的护栏前,向西望去,不远处的大海,一览无遗,涌入眼帘。据有关史料记载,每到大海潮涨期间,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气势浩瀚,撼人心魄。此为陆丰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虽然无法领略到那种恢宏的场面,但作为在海边长大的人,我可以想象到大海那惊涛骇浪摧枯拉朽“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景状。

待渡山上观沧海

此时,倚栏远眺,海天一色,归帆点点,时有鸥鸟在海面上盘绕低飞,一片安宁。冬日午后温软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变成万道霞光撒在海面上,风吹浪涌,水面便跃起粼粼波光,一层层,一串串,像翻滚的珠子,又似跳动的音符。如痴似醉之际,我猛然想起了“云蒸霞蔚”这个成语来,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或者只是走马观花般满足于“到此一游”,那是断然不能感受到这绚烂缛丽的迷人景色在你心中搅起的美妙微澜。

由是我想,世间万物万象,皆有美的存在焉,如若不能用心体悟,感同身受,再美丽的自然景象,再美好的内心情感,也只不过是我们庸常岁月里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东西罢了。

待渡山上观沧海

冬天日短,不一会儿,太阳隐去它薄弱的光芒,天也变得阴晦起来,山上的风也渐渐大了起来。驻足再观大海,洪波涌动,一浪推着一浪向着山这边涌来,凝神静听,翻卷波涛拍打海中巨石的回响声声入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此时的大海,便有了曹操笔下的宏阔气象和吞吐万物的博大情怀。

我突发奇想,假若七百多年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文天祥没在海丰五坡岭被元兵俘虏;假若左丞相陆秀夫没有在崖山宋元之战中背负时年8岁的宋帝昺跳海而亡,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让后世之人留下“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血泪慨叹,假若……历史该会怎么书写,现实的中国,该会又是一方什么景象?

待渡山上观沧海

但,历史不能假设,世界潮流,像那大海洪涛,浩浩荡荡,奔腾向前,无可阻挡。待渡山,只是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偶然与一个将亡的王朝统治者发生了一段故事而已,它沾染上的“暮气、苍凉、悲壮的气息”,徒让后人怀想和凭吊!


文章转载自:五彩汕尾(微信号:wucaishanwe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陆丰   山边   浪涌   海丰   如痴似醉   汕尾   甲子   石阶   护栏   波涛   海面   中国   万物   大海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