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刘庸、李彩兰、侯文慧老师的文章《呼一师,我们为你歌唱》。感谢《老师范的故事》一书编委会对我们的转载授权。《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原题:呼一师,我们为你歌唱

作者:刘庸 李彩兰 侯文慧

1965年的金秋,我们,一群刚刚完成初中学业的风华正茂的少年,进入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学习。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我们中师(中等师范学校简称)(普师)58班46个同学,毕业后,除个别进入政府部门和商业行业,大部分在学校任教。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不断走向成熟。许多人成为教育战线的劳动模范、学科专家,有的走上教育领导岗位,成为小学、中学和大学校长,有的成为大学教授。不管我们走过怎样崎岖坎坷的道路,取得了怎样辉煌的业绩,都是与母校的辛勤哺育分不开的,特别是师范半耕半读的学业生活,对于当时十六七岁的我们,影响深远。培育我们树立了把毕生精力投身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决定了我们辛勤耕耘后尽情享受桃李满天下的职业取向。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老师范(指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当时内蒙古特别是西部地区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人才。1964年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国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和部分高校实行半耕半读。我们这一届成为呼一师半耕半读新学制的首届师范生。充满了艰辛,汗水,还有些浪漫的耕读生活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给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快乐沸腾的耕读生活锻造了我们的体魄,重塑了我们的心灵。特别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更是至今记忆犹新。

耕耘岁月磨砺人生

那时候的呼一师(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有非常美丽的校园,现在的呼和浩特博物馆是校园的一部分,古朴巍峨的古建筑,充满了学府的书卷气息。校园当时有八景,点缀着美丽和沁人心扉的校园。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劳动是耕读师范的必修课程,包括校内的园林建设,社会公益劳动,农场生产劳动。校园内平均每周两个半天的劳动,包括平整菜园土地,修渠刮畦。我们班女同学多,不管家庭贫富,都在大城市出生长大,如此密集的体力劳动,让我们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考验。尤其是女同学,两人抬着百八十斤的大筐,趔趔趄趄,夹着泥土的汗水挂满了她们的脸颊,但不时地听到同学们爽朗的笑声。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耕读学习浓浓的幸福感。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当时的公益劳动以植树居多,现今呼市新华东街连接机场的大道两旁高耸伫立的窜天杨,就是我们当年浇灌培育的作品!六十年代春季的大风一刮就是四五十天,男生和体魄比较强壮的女生,清晨出发,徒步赶到劳动地点,用手推排子车拉着硕大的水罐浇灌马路两侧新栽的杨树。大风卷带着黄沙,遮天蔽日,午饭送到,馒头烩菜,沙子不少,可饥肠辘辘的我们,吃起来依然香甜。

最艰苦最浪漫的是下农场劳动。东古路板农场距学校20多公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打起背包出发,大家有一种上前线的豪迈的感觉。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不断,忘记了双脚的隐隐作痛。记得当时的呼市城区还小,现在的艺术学院就是东门外,是郊区了。我们行进在乡间崎岖的小路上,脸上挂满了汗水,许多同学脚底打泡了,但大家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我们披着落日的余辉迈进农场的大院,充满青春气息的歌声依然嘹亮:“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生产劳动的日日夜夜,那是难忘的战天斗地,是意志品质的磨练。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第一次经历了从肉体到灵魂的洗礼,抬大筐肩膀压肿了,晒黑了,脚底打水泡了,有同学哭过,但没有一个同学退缩过。班上年龄最小的侯文惠同学,生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劳动的泼辣劲儿感动了全体同学,在“火线入团”的仪式上,她激动地说“我永远不会落后……”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劳动和劳动中的学习经历,形成与强化了我们融入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生观。这种面对困难保持乐观、最终战胜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品格,影响了我们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校园春秋涓涓丝语

师范学校是寄宿制,那时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活力。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班级真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整体时间安排紧张而有序,配备的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是各专业的资深学者。住宿制给了我们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的自由,如果是校内或市内的劳动,晚上依然有自习,劳动之余上课和自习,或者是学习中间穿插劳动,客观上使学习过程增加了新鲜感,大家的体质在变得强壮,文化知识的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半耕半读劳动与学习安排都很紧凑,做功课紧张、认真而主动,更多的不是来自压力。耕读师范的文化课与高中课程相比,总学时稍有减少,主要是课程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没有外语课,除了政治,语文和数学这些基本课程,突出了体育,音乐和美术课,入学时据老师讲,这些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

称作“小三门”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课是很有师范教育特色的,这些课程是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意在提高和充实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课时要多于同期的普通高中。除去正式的课程,小三门各科都有兴趣班,田径、篮球、足球、武术班给有竞技特长和喜欢健身的同学提供了用武之地;美术小组或在果园湖畔,或倘徉于白塔夕照、钟楼暮鼓之旁写生,同学们在学校精心设计的港湾里培育着自己的艺术细胞,陶冶了高尚的情操。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白塔夕照的白塔

纸上弹琴收获金秋

弹风琴是音乐课的主要功课。当时的教学条件比较简陋和艰苦,全班40多个人只有一架脚踏风琴。平时练习弹琴,是在自己制作的纸质的键盘上练习,想想同学们拿着老师布置的简谱,哼着优美的曲调,脚下打着节拍,手指飞快地按着纸上的键盘的情景,仿佛听到了美妙动人的旋律。班上尤其是音乐细胞多的不少女同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钢琴弹到了专业水平。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每当下午的课余和傍晚,教室飘过悠扬的歌声,欢快的音符跳跃着在校园的上空徊荡;不时传出的老式风琴的优美旋律,蕴含着同学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抒发着享受耕读成果的喜悦!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呼一师的耕读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雨露和阳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孕育了莘莘学子的梦想,那深藏在我们朦胧意识中的各种潜能,像春蕾逢甘霖,舒展绽放。

王淑梅參与和执导的混声合唱在内蒙古电台定期播出;在脚踏风琴上弹出钢琴韵律的史明进入呼和浩特专业团队;“飞毛腿”张二毛百米破11秒,那可是一级运动员水平啊!黑孝义兄弟的花样滑冰组合获得市青年乙组冠军。

我们班级有蒙满回汉四个民族,也可以称得上是个多民族集体。云秀清和刘俊兰领衔的安代舞,黄利平、谢建文的长白山满族小调,王义老师带领的胡惠芳、李连珍等同学的游击队舞,在各种演出中获得好评。聪明的回族小子邸明独创的眼保健法,晚自习后集合同学看星星为各班级模仿。

教育者先受教育

我们68届是师范学校半耕半读的第一届,因此配备的师资队伍是当时学校最强的。老师有明确的分工,记得董庆云和李荣盛老师负责生产劳动课和相关教育活动。文化课都是学校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师任教。语文何志清老师,数学张澍莘老师,音乐方爱七老师都是当时市教育界名师,理化景春莹老师和体育韩崇礼老师是内蒙师范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文中提到的张澍莘老师(左六)、何志清老师(右五)、王义老师(右三)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是我们的班主任孙桂云老师的讲课和教育风格。孙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我们得益于她的身传言教,在她那里我们第一次系统地学到了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深刻道理。无论是在伴随着晨钟暮鼓的校园,还是在风餐露宿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学生宿舍,随处可见孙老师的身影。在校三年,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从没有看到过孙老师发脾气。纵横捭阖的国际风云,畅想未来的青春信念,忧患天下的人生哲理,在孙老师那种虽无惊涛骇浪,却能在震撼心灵的谆谆教导中,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春华秋实,孙老师浇灌下的花蕾不断绽放,我们班团支部受到市团委的表彰。我们班的刘新华获得“远学雷锋王杰,近学刘新华”的美誉,这等于我们班在思想领域也获得了金牌。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半个世纪已经逝去,我们也已银发斑驳,但是呼一师——我们亲爱的母校,那沸腾的耕读生活,依然在我们的心中激荡。

母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记忆,更多的是把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溶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这是耕读师范的魂,也是我们为之奋斗一生力量的源泉。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作者简介:

刘庸(执笔),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1965年至1968年就读于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普师58班。毕业分配到呼和浩特市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任教。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主编合编有教材多部,科学论文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

中师,我们为你歌唱

朗读者简介:

杨 敏, 1988-1991年就读于呼和浩特市师范学校普师88班。在文中58班前辈刘俊兰的培养下,成长为高级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三十年来的教育生涯中,始终铭记老师范精神,爱岗敬业,无怨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中师   白塔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   风琴   师范学校   内蒙古   农场   师生   师范   同学   老师   课程   学校   校园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