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淅淅沥沥的秋雨连绵不断的下着,我回到家乡金山,到金山街道买东西,却发现街道空无一人,只有一条狗在雨中走来走去……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一条狗站在这里等伙伴


昔日供销社那一排房子,门全部关闭。我记忆中的金山街道不是这样的,它曾经是那么繁华;记忆中的供销社也不是这样的,他曾经那么吸引和诱惑人。那些人头攒动,争抢着买东西的场景还如昨日一般历历在目。

1


金山供销社,是60后、70后、80后不可磨灭的记忆。对于从小生活在金山山沟的我来说,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和期待就是能跟上大人到金山街道去上会,因为街道供销社卖的东西太吸引我幼小的心灵了。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记忆中,供销社有综合门市部、收购站、土产门市部、食品门市部、文体门市部、还有食堂、药店……应有尽有,是上世纪60,70,80年代的购物天堂。

综合门市部卖布匹、衣裳、日用;文体门市部卖书籍、纸张、文具;土产门市部卖农具犁铧、牛笼嘴等;食品门市部卖油盐酱醋、各种没有包装的食品。至于食堂,我们从来没有进去过,每次从门口走过时,就能闻见香味,看见里面桌子油渍斑斑。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那个综合门市部里面, 柜台后面的墙上,挂着栩栩如生的美术画,上面画着日用百货,还有画着一盒香烟、香烟抽出几根,一半露在烟盒外。

记忆最深刻的,最中间画了一副电影 《闪闪红星》里的主人公潘东子,他穿着红军的衣服,背着枪,脸色绯红,还有两个小酒窝,很可爱。每次到供销社,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另一个门市部的正对面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画像。供销社的药铺挂着白求恩的画像。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进了食品门市部,就能闻见酱油和食品的味道。食品就装在木制的食品周转箱里。所谓的食品,就是点心,没有包装,你要买时,售货员才拿出提前裁好的黑粗纸,平铺到柜台上,把点心拿出来,放到纸中间,很熟练的给你包好,再用纸绳子给你十字形一捆……

上初中以前,最爱去的就是食品门市部,没有钱,也要去看看,咽一下唾沫就走了。

2


那时候,买许多东西都要票证,比如布票、粮票、油票。买东西只能去供销社,所以每逢集日,供销社里人山人海,把柜台围挡得水泄不通,人挨人、人挤人、人拥人,这个喊那个叫,人声鼎沸,一片聒噪。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但是,售货员不慌不忙,一边取东西,一边算账,算盘打得啪啪响,还要收钱找回余钱。

那时候,是大锅饭时代,供销社售货员是铁饭碗,也是买方市场。有的售货员态度好,但也有态度不好的,这时,买货人也无可奈何,只能受气。

有些东西,只能拿票证买,没有票证,只能找熟人托关系才能买到手。

3


上了初中以后,最爱去的是文体门市部,看看有没有进回来的新书。记忆最深的是文体门市部的售货员,她是一个胖阿姨,待人和颜悦色,业务熟练。

那时候,作业本少,文体门市部卖白纸,买回去后,自己用刀裁成16开,订在一起,便成了作业本。每次去买纸,最爱看这位胖阿姨数纸,她把一整沓纸抱到柜台,然后开始数,你要20张纸,她开始数,不是一张两张的数,而是一五一十的数,每次指头滑过五张纸。

因为她热情,所以每次去了,都要让她把玻璃柜台里放的书拿出来看看。先是小人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不看小人书了,看大书,拿出来看看,看了好长时间,又没有钱买,不好意思了又还给她,她也不说啥。

后来就攒钱买书。去的时间长了,买书的次数多了,竟然被这位阿姨记住了,也就认识了。再去买书,她总是夸我说:这娃爱看书,这娃将来……每次她都这样说,果然,几十年后的的我,成了现在的放羊娃。

其实,这个文体商店的书,就是那么几本,经常也没有新书进来。在我9岁时,我看到里面摆着《红旗飘飘》,在我14岁时,看见里面摆着《李忠仁归来》、《金陵春梦》,后来开始有了课外辅导书,也有了《作文通讯》这种学生杂志。再后来有了李国文的矛盾文学奖作品《冬天里的春天》,但是,确实太贵,买不起。

但我还是经常会去那里看看,看看有没有进回来新书,但每次去,都很失望。其实,即使有新书从县上进回来,太贵的书我也是买不起的。

4


其实,到供销社也不全是买东西花钱,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还经常到供销社卖东西,赚钱。

每年暑假,我们都会上坡下地挖草药,晒干后拿到金山街道的供销社收购门市部去卖。记忆中,卖的最多的是地丁草,这种草药到处都要,也好挖,甚至可以用手拔,一晌就可以拔一粪笼,晒干后,用蛇皮袋子装上,就可以拿到供销社去卖了。

到金山街道卖地丁草是我们最快乐的一天,因为我们马上就有钱了。几个人相伴背着蛇皮袋,一路有说有笑,顶着阳光来到街道。收购站在街道北头,一进到收购站就闻到草药味。收购站里放了几个大囤,收来的地丁草就倒到里面。

把蛇皮袋交给收购员,他打开口袋用手摸了摸地丁草,验过后,放到磅秤上过了分量,就付钱给我们。当要付钱给我们时,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有抑制不住的激动。

拿到钱,我们就可以在供销社买东西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用卖地丁草的钱来买的,我至今还记得那本书的模样,它就是《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5


80年代中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化肥紧缺,眼看到了种麦的节气,可是却买不上化肥。

后来发展到,从县城拉回一车化肥,就被推着轻便车在供销社院子等待的农民抢光了,谁力气大谁就能抢到。

那时候我在金山中学上学,我们的老师也买化肥,可是文质彬彬的他如何能买到,等了一天,也没有买到。他回到学校,来到班级,叫了一些不爱学习但力气大爱劳动的大个子学生,这其中就有我。我们浩浩荡荡的来到供销社院子。院子里坐满了等化肥的农民。

一辆拉运化肥的车刚到供销社的院子,车还未停稳,我们就爬上车,三下五除二就抢到十几袋化肥,最后还给老师的亲戚抢到了化肥……

6


90年代初,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买布也不需要布票了,街道到处是私人开的小商店,供销社也失去了优势,但是还能维持,门还照样开着,只是群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到供销社买东西,也可以到私人小卖部。但是,有的东西还要在供销社买。

90年代后期,供销社经营举步维艰,就把供销社分割成小块承包给职工,昔日宽大的供销社营业厅,也变成小商店了。有人的生意尚可,有人的门庭若雀。

2000年后,这些供销社的职工有人坚守、有人改行、有人逃离。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空旷的金山街道几条狗从供销社门前走过


如今,这留着我们几代人记忆的供销社,大多数都关门大吉。随着城镇化进度加快,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剩下的没关门的供销社,生意也惨淡不堪。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蓝田:金山供销社老房子,50.60.70.80年代出生的人最后的记忆

供销社的门全关着

如今只留下这些几十年的老房子还能唤起我们对供销社的记忆。

这些老房子,成了我们最后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金山   供销社   蓝田   门市部   记忆   地丁   票证   收购站   售货员   化肥   柜台   文体   新书   街道   年代   东西   食品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