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过去 那乡那村那口井

上个世纪七八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都会有过到井里挑水的经历,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家庭用水淘米做饭都要用井水。每个村至少有一口水井,原先基本上都位于村头,后来由于人口逐渐增多,房子向村子四周不断增加,随着村子的扩大,水井便渐渐往村子中间移了,村里为了吃水方便便又请施工队打了第二口井。随着经济发展,村里的负责人在井口搭上牢固的架子,放下水管,接在柴油机带动的水泵上,便可以抽上水来,相当于当地的自来水,也叫“压力灌”。再回来,几乎家家门口都用上了压水井。到了二十一世纪,才用上了自来水。从水井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说水井侧面反映了老家人们生活的变迁。水井数量和式样、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我对村里最早的老井印象特别深,伴随着我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历程。我刚刚上初二,便开始每天去老井里挑水,有时候几个同龄人会一起去挑水,那时候大家都是在长身体长力气的时候,谁也不服气,没事就比试一下谁的力气大。比如用井绳从井里把水桶拎上来,你不歇一口气,我则不用一只手肘抵在膝盖上,用一只手不断地拉绳子,这样省力气。为了比试我则弓着腰双手交替把水桶拉上来,这样要费力气。老井的水非常纯净、清澈、喝起来也十分甘甜,比现在的好多牌子的矿泉水都好喝。每天到老井挑水的人很多,等拎水的过程中,说笑交流着,按辈分相互称呼着,充满着浓浓的乡情,这让我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忘记。

那年那月那过去 那乡那村那口井


那口老井就在我们村头,什么时候修建的,不仅我记不得,好多人也说不清楚,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早就存在了。井口是圆形的,两个半圆的石头井沿,到水面有5、6米深,下面用青砖和条石垒成的,从青砖和条石的厚厚的青苔能看出它确实有些年头了。老井里的水甘甜爽口。尤其到了夏天,在地里忙活了半天的大人到家,先挑着水桶到老井拎一桶清凉的井水。俯下身低下头,在水桶喝个痛快,牛饮一下;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会把一桶水倒过来从头到脚把自己淋个痛快,爽到心底。新鲜的井水降温润肺补水,此刻,美美地喝一口比蜜还甜,痛快死了!老井在那个年代把乡情拉近了。记得在夏天,每到放学的时候,来老井挑水的人自动排成队。不论来得早晚,只要按顺序把桶放在那里,人随意地站着、蹲着,或是倚靠在树上,把扁担放在水桶上面、屁股坐在扁担上等着,队伍松散但不会乱,谁都不加塞。轮到谁谁就到井台上拎水,轮不到的就在那里说笑。如果急着用水,说明一下,前面打水的人也会让他先拎,其他的人也不会说什么。在这闲聊中能听到各种传说、故事、笑话,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从笑声中感到村民的幸福。小孩子们也来凑热闹,趁人多的时候,这里躲一躲,那里藏一下,玩着不知道名字的游戏。在大人们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大人们对本村的孩子很亲切,一天天地可以说是看着孩子们长大的,有时会亲切地伸手抚一下他们头,亲热亲热。曾经的那口老井拉近了亲情,放松了心情,也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

那年那月那过去 那乡那村那口井


多年后,我再次回到村里,家家都用了自来水。老井就这样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起来。没人去打水,也没有去淘淤泥,泉眼慢慢堵塞就干涸了。老井的热闹和现在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见证我们那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无论它今天如何寂寞,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从老井旁发出的笑声时常在心里回荡。

那年那月那过去 那乡那村那口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水井   条石   村头   扁担   井口   青砖   井水   乡情   水桶   甘甜   村子   村里   亲热   自来水   痛快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