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易夭折,原来是发展中缺了这一角

合唱团易夭折,原来是发展中缺了这一角

李军

文 | 李军

中国合唱协会李小祥副理事长曾说:“合唱团要用制度、用爱心、用服务去管理团队。”他非常明确地说出了“管理”在合唱发展中的重要性。

那么多合唱团大都不长命

我们先来看几个现象。

现象一:中国大陆现有合唱团大约十万支,其中建团5年以上并稳定发展的不到40%,建团10年以上并稳定发展的不到20%,建团15年以上并稳定发展的不到10%,剩下的30%大都是季节性(或功利型)的“临时团”(草台班子)。为什么那么多的合唱团,大都不长命?

现象二:从1986年中国合唱协会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合唱比赛金奖的数千个合唱团,今天还数得出100个来吗?剩下的合唱团都哪儿去了,为什么?

现象三:到目前为止,中国合唱培养了一大批非常了不起的合唱指挥,老、中、青、少合唱指挥全面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合唱的发展。但为什么指挥队伍能发展壮大,而合唱团却那么难呢?

现象四:很少有一个指挥能在一个合唱团里稳定地待上五年(自己是合唱团创始人之一的除外)。为什么?

导致上述现象有多重原因,有社会方面的,有指挥方面的,也有创作方面的,而更多的问题是出在管理方面。

2020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合唱艺术由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与评测体系这三大体系组成(教学体系指合唱的教授与排练,管理体系指把握合唱团队方向与团队运作方法,评测体系指合唱团队的艺术考核与评价),这也明确了管理在合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缺失导致合唱团“短寿”

教学体系笔者是外行,评测体系由专家组去定夺,这里笔者来谈谈最容易被忽视、又对合唱影响最大的管理问题。

一是观念认识问题。大多数人认为有指挥就能搞合唱,有好指挥就能出好成绩,合唱被简单地理解成“那是指挥的事”。而管理只是后勤保障,保证指挥排练好、出成绩。其实,管理不但是合唱的后勤保障,更决定着合唱团的社会定位、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是艺术理念、制度制订和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的决定因素。

正因为对管理的认识模糊,造成许多合唱指挥在团里会同时肩负指挥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因而造成了指挥分心,管理不到位。

多年实践证明,有好指挥,不一定出好成绩;有好团长也不一定能出好成绩,而是好指挥与好团长带领的优秀团队结合起来才能出好成绩。

二是实际操作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指挥和排练的效果而忽视了管理,甚至更关注的是能不能拿奖。但这有个前提,就是指挥的成功除了自身优秀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可调教的团员、默契的钢琴伴奏、科学的团队理念和良好的团队管理。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指挥才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才能保证合唱团的正常运作。

对管理的忽视也造成了众多合唱团成立容易生存难。指挥因为有众多的合唱团作为沃土而快速成长,合唱团却因为缺乏管理而“英年早逝”。这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我们在“牺牲”了数以万计的合唱团的基础上,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指挥,而许多优秀的指挥却很难找到能顽强成长并稳定发展的合唱团来带。

三是业务指导机构的人员构成比较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合唱协会(合唱联盟)的领导班子大多由指挥和歌唱家组成,缺少即懂艺术又懂管理的人(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分析一种现象)。如果要使合唱均衡稳定地发展,应该有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人加入进来,为合唱管理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国家民政部进行的“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选中,很少会有合唱协会被评为A级。为什么?就是因为在日常管理中缺乏规则,不够规范,难以达标。如果我们在进行合唱指导机构的顶层设计时,就能把合唱管理考虑进去,对合唱艺术的发展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那么,在合唱团也是一样的。参加合唱的人都是来唱歌的,乐于管理的几乎没有。所以,搞好合唱团的建设,首先要招到既热爱合唱又善于管理的人,这很重要。

四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合唱协会(合唱联盟)的理事和常务理事中有不少团长、声部长等骨干,但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得到有关合唱管理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指挥大师班、研修班很多,但有关合唱管理的几乎没有。合唱团与合唱团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也缺乏相应的交流。长三角城市合唱联盟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举,促进了协会与协会之间、团与团之间沟通与交流。

由于合唱的管理者们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指导,进而无法科学地带动合唱团,导致许多合唱团发展不稳定,甚至是昙花一现。据粗略的统计:从1997年到2017年的国家级及以上的比赛中,获得金奖的合唱团还在正常排练且保持原水平的不到10%。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没有详细的运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因而导致发展目标不明确、内部管理混乱,最后造成指挥走失、好团员“改嫁”,团队病病歪歪。

所以说,合唱艺术若要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总结,加强合唱管理的培训和理论指导,要与合唱指挥的培训同步进行。

五是政府的关注度不够。比如,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各地的合唱协会(民间组织)把合唱做得红红火火。各地的文艺演出几乎都离不开合唱,有的政府机构就直接搞合唱比赛,通过唱红歌、讲党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党课。虽然合唱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却没有给予实质性地支持。这也是合唱团难以长期生存的原因之一。

为合唱团持续发展护航

当然,加强合唱管理,并没有弱化指挥在合唱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合唱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指挥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中国合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越是快速发展,越是要注重团队的建设,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要把既懂合唱又懂管理的人才吸收到合唱队伍中来,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确保合唱的良性发展。合唱艺术的基本细胞就是合唱团,合唱团稳定了、健康了,“病毒”就少了,合唱艺术就能健康发展了。

没有管理的合唱,那是初级合唱。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是暂时的、偶然的,是无法长期运作的。有管理的合唱,那是中级合唱;当一个合唱团开始注重管理时,这个合唱团就能相对稳定地发展起来。有良好管理的合唱,那才是高级合唱。因为良好的管理不仅可以吸引合唱人才,吸引优秀指挥,还能吸引市场,吸引资源,让团队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实践证明,凡是优秀的合唱团,几乎都是有良好管理的合唱团。管理好了,每个人做事都顺;管理不好,每个人做事都会很累。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合唱团   长命   排练   团长   中国   合唱   团队   现象   体系   稳定   理论   优秀   协会   科学   艺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