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水果纪事

海南热带水果纪事

文/陈妙兰 图/刘明祺画作

海南的热带水果分为两种:一种是如荔枝、龙眼、黄皮这类本地果,另一种则是像菠萝、番木瓜、番石榴这般的外来物种。

本地果历史悠久。据《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就已经出现荔枝和龙眼。与现在规模化的种植方式不同,当时的本地果处于自由生长的野生状态。因为稀少和美味,往往逃不过被进贡的命运。

海南进贡鲜果给北方权贵的行为并非始于唐朝的杨贵妃,《后汉书·和帝纪》中记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可见汉朝时已有旧例,古代称之“鲜献”。“鲜献”时,荔枝和龙眼是海南当时的首选。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保鲜成为最大的掣肘。为了保证进贡的水果能新鲜送达,汉代专设了“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的快速进贡通道。大感劳民伤财的汉和帝为此下诏不再接受地方“鲜献”,但热带水果的美味令北方权贵念念不忘,以至于他们开始尝试移植南方果树。

明清时期,海南的水果生产逐渐从野生过渡到零星种植。《海南省志·农业志》中提到,当时海南人主要栽种的热带水果有荔枝、龙眼、大蕉、桃金娘、菠萝、柚子……由于品种稀少,产量较低,水果大都以自销为主,只有少量上市售卖。

外来水果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民间海外私人贸易的兴起,使得往来海南岛的船只逐渐增多,岛上兴建起可供商舶停靠、补给的港口,人们开始与内陆乃至海外地区展开频繁的进出口贸易,番篓仔(菠萝的别称)、番木瓜、番荔枝等外来水果陆续传入海南。

有趣的是,海南很多水果前面都会加上一个“番”字,这是因为海南方言中,“番”有外来之意,例如“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所以海南人喜欢将外来事物冠以“番”字用作区分。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番姓洋水果”逐渐流行起来。

一直到上世纪50至80年代,海南热带水果出现规模化种植。这一时期,海南水果生产种类略有增加,除荔枝、龙眼、香蕉外,芒果、菠萝、番木瓜、黄皮、菠萝蜜也成为栽培的水果之一,且种植品种多以“舶来品”为主。

1950年以来,海南从两广地区引进不下10个荔枝品种,包括岛内主要种植的荔枝良种“妃子笑”;1960年从马来西亚引进的红毛丹;此后,又从广东、福建等地引进了“储良大广眼”“福眼”等龙眼良种,从台湾引进“台芒”等芒果良种……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水果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在天然优势、市场大环境以及各种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海南热带水果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

据海南省统计局监测统计,2000年海南热带水果总产量106.33万吨,2007年233.31万吨,2009年268.64万吨,到2019年,一个季度产量就超过127.36万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海南   后汉书   两广   热带   番木瓜   海南省   水果   权贵   良种   荔枝   芒果   岛上   纪事   菠萝   品种   时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