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万宁了,当然要去兴隆呷一杯“歌碧欧”

文/陈妙兰 图/unsplash网

一个细长的铁皮罐子,里面装着烧开的水,咖啡馆里的小妹拿着研磨好的咖啡粉和纱布漏子缓缓走到桌边,漏子在铁皮罐中不断来回拉动,一杯醇厚浓香的咖啡就此诞生。

海南话里,咖啡被称为“歌碧”。如果想感受海南本土咖啡文化,那不妨去兴隆呷一杯正宗的“歌碧”吧!


都来万宁了,当然要去兴隆呷一杯“歌碧欧”

早在千年前,人类就对咖啡上了瘾

当全世界都在叫嚣奶茶上瘾时,站在一旁的咖啡冷笑道:“论上瘾,我排第二谁敢排第一?”在饮料圈里,咖啡的确有和奶茶叫嚣的资本。

人类对咖啡的瘾,早在一千多年前咖啡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被发现时就沾上了。起初,人们只是单纯迷恋咖啡的味道以及提神醒脑的功效,直到15世纪,伊斯兰教的“禁酒令”开启了咖啡另一种让人上瘾的属性——社交。

无法在酒桌上交流感情的穆斯林只能借助咖啡进行日常社交活动,咖啡因此变成“全民社交饮品”,咖啡馆也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比如英国第一家咖啡馆是1650年由商人托马斯·霍斯基开设,其主要目的是用来招待生意上的伙伴。在中国,咖啡也因其社交属性风靡各地。

大约在1836年,丹麦人在广州开了中国第一家咖啡馆。早年咖啡译名未定之前,国人将其称为“番鬼的黑酒”“考非”“加非”、早期介绍西洋饮食小册子《造洋饭书》里的“磕肥”。由此可见,咖啡一开始并不受国人待见。

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外滩开设了一批最早的咖啡馆,这个被上海人称为“咳嗽药水”的咖啡,俨然成为洋气摩登的象征,在海派文人的社交圈中逐渐流行起来。

时至今日,咖啡令人成瘾的属性还在不断衍生,从公共社交到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本身就有魔力,它既可以是和朋友、客户见面的公共场所,又可以是一个人守着一张小方桌的私属领域。在这个空间,互述衷肠和享受独处并不冲突。

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国产品牌——兴隆咖啡

中国的本土咖啡主要集中在台湾、云南、海南。1884年,英国茶商将咖啡树引进台湾;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了云南;1898年,马来亚华侨邝世连把咖啡种子带回海南。

相比台湾、云南,海南咖啡以罗布斯塔种为主要种植品种。其咖啡油脂量高,口味浓而不苦,香而不烈,醇而不涩,还略带些许果味,从口感和品质上都可以说是佳品。而海南咖啡中,尤其以兴隆咖啡最为出名。

1960年,周总理来兴隆华侨农场视察工作,品尝兴隆咖啡后说道:“我喝过不少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植的咖啡好喝,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随后,兴隆开设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营咖啡厂,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受地理保护的咖啡产品。

咖啡对于很早就受华侨文化影响的兴隆人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50年代,为了安置从南洋地区回国的一万多名华侨同胞,兴隆华侨农场成立。这些归国华侨在建设新家园的同时,也带回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活习惯,其中就包括喝咖啡。

这个常住人口约35000人的小镇,却林立着超过200家的咖啡馆,人均年消费咖啡约230杯,年消费咖啡豆最近十年一直稳定在100吨以上。或许因为是原产地,被都市小资奉为洋气摩登的咖啡,在兴隆却显得格外平民化。

“阿妹哦,来一盅歌碧”,兴隆许多咖啡店里都可以听到这种熟悉的“海普”。本地产的中粒种咖啡豆放到特制的铁锅中焙炒到一定温度,用风扇吹去种皮,并加入白糖、食盐和牛油搅拌均匀炒制,这种特殊烘焙方式炒制出来的咖啡色泽油亮,香味浓郁。

冲泡方式也颇有特色,先将白砂糖或炼奶倒进杯底,再倒入黑咖啡轻轻搅拌。一盅咖啡,几碟南洋风味的小点心,三五成群的兴隆人围坐闲聊,交流的语言丰富多彩,普通话、客家话、海南话,其间还有掺杂闽南语、印尼方言。

许多兴隆人可能并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但对咖啡的依赖就像每天都要吃米饭一样自然。“不是正在喝咖啡,也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形容的就是兴隆人的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兴隆   马来亚   南洋   漏子   洋气   咖啡豆   海南   英国   云南   上瘾   咖啡馆   社交   华侨   属性   咖啡   旅游   万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