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乾清门:皇帝御政的故事

皇上御政的乾清门

紫禁城的中轴线一路,在经过前朝的三大殿之后,即将进入其后廷的中路部分,这就是从乾清门直至顺贞门的一群建筑,主要有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等,其中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又叫后三宫,是紫禁城后半部分的重心所在。后三宫是清代皇帝及后妃、皇子居住、办事的地方,是皇帝一家的生活区,要了解清代皇室的活动,这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地方。以下按其方位,从乾清门顺序往下介绍。

圣皇御政乾清门

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部分的大门,在保和殿之后,坐北朝南,开间五楹。乾清门前是一个狭长的横向广场,东西约宽二百米,南北约长五十米。这个广场四周有门:东边叫景运门,西边叫隆宗门,都是东西向,北即乾清门。

乾清门一左一右,为内左门和内右门。内左门之东有房十二间,为外奏事处、大臣值班处、文武大臣等待皇上朝见之处以及侍卫值班房。内右门之西也有房二十楹,为军机处、内务府大臣办事处、侍卫值班房。都是坐北朝南。与外奏事处相对的广场之南,有房五楹,坐南朝北,为宗室王公奏事上朝之处,俗称蒙古王公值房。与军机处相对,也有房五楹,坐南朝北,则为军机处章京值班房,俗称小军机处。

军机处与小军机处,为朝廷枢密重地,任何非有关人员,均不得在此停留,更不许窥探张望。从雍正七年设立,直至宣统三年清王朝被推翻,才被废除。

乾清门,是清代皇帝日常上朝听政的地方,康熙皇帝御门听政最勤,其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帝仍能坚持御门听政的制度,从咸丰皇帝开始,就很少御门听政了。这与清朝的强盛与衰弱的变化正相符合。

据记载,康熙时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十分勤奋。大学土曾奏请改为三四天御门听政一次。康熙说:我听政三十多年,已成常规。不每天上御门理事就会不安,若隔三四天,恐怕渐致倦怠,而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听政。这乾清门就在宫中,每出听政又有何劳?朕仍照常每天听政。”

而到咸丰皇帝时就大不一样了。据记载,咸丰即位之初,尚能坚持清代皇帝多年的规矩,每日听政,不久一心在园苑巡幸游玩,便渐渐不回宫御门听政了,多年的制度就这样给废毁了。所以有人写诗说:

右宰相皆无病痛,朝门(指乾清门)常是不闻开。

咸丰不听政,是以圣躬违和即身体不好为借口,但他在圆明园等处游玩起来却很有兴致,常常是昼夜饮宴歌舞不休,看来只能是因为他不像其前代皇帝那样对国事关心负责罢了。咸丰之后,同治皇帝亲政,更无人奏请实行御门听政的制度。光绪时,慈禧大权在握,不让光绪有所作为,则更不可能有御门听政的活动了。

据记载,光绪在位时,接见大臣均在宫内,光绪与慈禧太后同坐一坑,太后靠左,光绪靠右。大臣进屋下跪,太后与光绪相向坐着,总先要有几分钟一声不吭。然后太后才慢慢地开口说:皇帝你可问话?

光绪这才问:外间安静否?年岁丰熱否?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人晋见,总是这两句话,即使一天数次接见,也别不多问。

光绪的声音极细。光绪问完之后,太后马上就滔滔不绝,大放厥词,她特别爱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名词,古文成语,脱口而出,对人情世故,极为知悉。大臣只讲几句话,她马上就知道来意,所以大臣们都很畏惧她。人们总说,太后如此聪强,光绪如此懦弱,受她的辖制,不得舒展,也是理所当然。但又有人说这是光绪故意韬光养晦。

清代乾清门御门听政的制度,是提前一天由内阁传旨,通知各部院官员,准备第二天上奏事宜。第二天黎明,就要集中在乾清门外的待漏之所,等侍卫传旨宣入,大臣们乃鱼贯而进。分班站立,按顺序上跪奏事。而内阁学士上奏,都要事先背熟,并用满语讲述,而皇上降旨也用满语。若满语不熟练,往往讲不清楚,被皇帝视为不重要的杂事。

皇帝御乾清门听政,有一套仪式。所用仪物,在听政后则收入两个大木箱内。到清朝晚期,有人看见那木箱放置在乾清门内,据说已有五十多年不曾打开了。由此可知御门听政的制度早已荒废,清朝的衰败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皇帝当中,以康熙、乾隆为在位时间最久,听政最勤,而头脑最精明开通,故在他们御门听政的活动中,多有趣闻。

康煕皇帝学问渊博,不仅精通经史,而且学习天文历法算术乐理,皆能得其奥妙。他说:他之所以要学习天文历法,是因为曾在乾清门听政时,有钦天监官员争论用中国方法和西洋方法推算历法的优劣高下,而自己不懂,无法辩别谁是谁非,于是决心自己学习弄懂这门学问。因学历法,就要以算术为基础,故又学习数学。

他在乾清门听政时,曾对大学士及九卿说:

算数精密,即使河流闸门流水,也可有办法计算昼夜所流水量,其办法是,先量闸口的宽窄,计算出一秒钟流水多少,再乘积到一昼夜的时间,就可计算出一共流水多少。

又让人取来测日影的日晷表,用笔在上画一条线,对大臣们说:

这就是正午时太阳影子的位置。

让人把日晷放在乾清门正中,让大臣们等着,到中午,日影果然与划线相合,可见康熙的数学与天文学之精通。

康熙还跟大臣们讲音乐律吕的计算及道理,他说:

乐律讲隔八相生,这是因为声音的高低,是循环着相互生出的,因此在循环一周之后,就会归还最初的本音。而隔八相生,就正是循环相生的必然数率,并无什么神秘。

随即命人取来笛子和瑟琴,按着音阶试音,果然都是隔八位音后又返到本音(即升高或降低一个八度后又回到相同之音,只是音区有所不同)。康熙对大臣们讲:

这不就是隔八相生的道理吗?按照乐理推算,本应如此。

乾隆御门听政,亦多趣事。一天御门听政,文忠公傅恒迟到了,慌忙进门,踉跄欲跌。侍卫笑他说:相公身肥,所以才这样气喘吁旴。

乾隆听了,则说:哪里只是身肥,我看他的心也肥得很。

傅恒听了脱下帽子叩头,吓得好几天神气不宁。

又一次乾隆御门,召张鹏翀进见,可这老先生竟然已经回家了。乾隆因特别赏识他,故作诗一首谴责他,诗云:

传宣学士为吟诗,勤政临轩未退时。

试问羔羊三首内,几曾此际许委蛇。

又命张依韵作和诗一首进呈。张绞尽脑汁,奉旨和诗一首,乾隆阅后大为高兴,并赐食,张老先生这才放下心来。

又一日御门,乾隆从宝座上往下一看,好家伙,今天晋见的大臣中白发苍苍者可不少,仔细一数,有大学士英廉七十五岁,嵇璜七十一岁,协办大学士永贵七十六岁,蔡新七十五岁,而乾隆自己也是七十一岁了,合计共有三百六十八岁。乾隆心想:今日可是老龄盛会了。

大学士高晋入觐在京,已命他回到两江总督任上,但他一直是备位之官,从未上朝见过乾清门御门大典,便向乾隆恳请随班瞻观一次,再行起程,乾隆当即同意,让他次日随从晋见,以瞻御门典礼,满足了他的心愿。

清朝到了晚期,一方面太后专权,皇帝懦弱,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频频发生,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外国加紧侵入中国,此时的满清已极度虚弱,统治阶级十分腐败无力,而对种种激变,毫无对应之策与还手之力。

公元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八国联军攻北京,皇宫里一片混乱。七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三次,商议如何守城抵抗,可军机大臣们都相顾惊愕发呆,无人敢说一个字。

太后也从未应付过这种事变,与外国人打交道可不像对付中国人那样简单。到第二天凌晨,联军已打进北京城,皇宫里还全不知晓,太后与妃嫔们正在梳妆打扮时,忽听枪弹飞过,一颗子弹竟从窗格子打进来,吓得人们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镇国公载澜跪在帘子外颤声奏道:洋兵已经进城,老佛爷(指慈禧太行)还不快走!

这时太后才找到光绪仓惶出逃。等走出乾清门,只有四五个大臣在此恭迎候旨,满朝文武都不知逃到哪里去了。

结果慈禧与光绪只好与这几个大臣及十几个太监从紫禁城逃出,一路狼狈,最后逃到西安,这就是所谓的两宫西狩。

乾清门,这座清朝历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建筑,就是他们狼狈逃窜的见证。对照当年康熙、乾隆在此听政的盛世景象,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故宫乾清门:皇帝御政的故事

故宫乾清门:皇帝御政的故事

故宫乾清门:皇帝御政的故事

从乾清门看保和殿

故宫乾清门:皇帝御政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咸丰   紫禁城   雍正   光绪   乾隆   故宫   皇帝   军机处   历法   大学士   侍卫   太后   大臣   清代   清朝   康熙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