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的日本解读

2001年,美军攻打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时,很多人认为美国会像苏联一样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南战争和苏军入侵阿富汗12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游击战,越南和阿富汗在同,同超级大国较量中,都通过游击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此后,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是游击战拯救的国家命运却迥然不同呢?日本学者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家之言。

什么是游击战

游击战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西班牙独立战争,当时成为小规模战争,游击战是一种非正规战,从理论上来讲,是一种手势战略,经过二次大战的激烈游击,战术间与归战一样,成为战争的有效作战方式,冷战期间,在美势力的范围的夹缝中进行的战争大周采用游击战,20世纪末至今,游击战逐渐成为战争的主体。尽管游击战是一种守势战略,但在作战形式上体现的确是一种公式战略,即通过不断的出击袭击敌人,从而造成敌军重大伤亡。

一般来说,游击战都缺乏强大火力,特别是以大型火炮为代表的远程火力,如果是正规军作战,可以通过据守阵地降低敌军的推进速度,然后对敌军进行分割并使用远程火炮进行打击,一举扭转战场上的公式攻防态势,游击战的攻击主要是以步兵为主,没有远程武器和装甲武器,杀伤力和破坏力都比较小,一般采取的是近距离战斗,通过频繁出击打击敌军要害部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给敌造成不能承受的损失,迫使敌军撤退或投降,这也是游击战,都是长期战争的原因所在。


游击战的日本解读

游击队要想在没有火力保障的情况下发动进攻,必须采取欺骗突袭方式,游击队员一般没有受过正规军训练,缺乏指挥和管理大规模兵力的能力,尤其对的人员也相对较少,适合采取隐蔽行动,这是因为游击队的火力和守城能力比较低,一般不在一个据点进行硬手,而是采取运动作战的方式。游击队不是完备的军事组织,补充和支援都要依靠当地居民,因此,在反击反游击战中,经常会发生屠杀当地居民的罪行,从理论上讲,这种屠杀和二战时期对城市无差别,轰炸是一样的,造成的恶劣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游击队来说,整个地狱都是他们的战场,当然,游击队也需要一个敌军无法到达的根据地进行补给,休息和必要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军队是社会的产物,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与正规军不同,游击队与当地的居民接触更为紧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更为强烈。

尤其战中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很难区分,对于侵略者来说,很容易成为全体人民的敌人,与其说是游击队作战,还不如说是与全体人民作战,一般来说,游击队的军事技术都比较低下,主要依靠地形因素,地形因素进行队通常对地形比较熟悉,复杂的地形对正规军非常不利,尤其是深山和密林,但将迫使正规军战力分散,无无法发挥总体的优势,而且正好是游击队的强项。


游击战的日本解读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的主战场是北纬17度以南的越越南,国土面积是为170810平方公里,其余老挝的南部乡间南与柬埔寨相邻,大部分都是山区平原,很少与柬埔寨边境相邻地区都是茂密的森林,这个地区周围是海拔为1千到2千米的山,车辆可以通行的,只有四号公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越战期间,这一地区成为越南解放战线的主要根据地。

错综复杂的地形遍布全境,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北越和南越70公里的接壤边境,但一半是海岸线,很容易被封锁,因此,越南北部的补给线经过老挝和柬埔寨,这是美军鞭长莫及的地方,尽管后来美军将战争扩大,老挝和柬埔寨只是越南解放战线,一时陷入困境,但美军此举却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后来,越南人民为保卫胡志明小道而与美军作战,越南人民军出身游击队,以步兵为主,比美军更适合游击战。

美军也好,越南游击队也好,如果以大队为基本作战单位比较的话,两者战斗力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例如,轻型机枪美军为26挺越南方面咋还要多一些为33天,因为地形方面的因素,美军在丛林和密林开战斗时,战斗单位一般为中队,而游击队则可以利用熟悉的地形接近美军,如果在战斗中遭到美军的航空通缉和火炮打击,则采取贴身战术与美军展开肉搏战。

二战和朝鲜战场上,美军因为炮弹破片受伤的比例分别为为53%和59%,但是越南战争中,这种状况发生的变化,抢伤的比例达到51%,而且美军战死的军官中,大多数是中卫为1222个人,其次是尚为为748人,从这个数字不难看出,当时小规模战斗是多么惨烈。

每天最多时在越南投入了五十三四万兵力,也就是说,平均一平方公里有540名美军士兵,但就步兵而言,每平方公里的密度还不到两人,与此相比,越方战斗人员则为22人,越南共产党就是通过这样的游击战导致美军伤亡惨重,迫使美军从越南撤退。


游击战的日本解读

苏军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北部与苏联相邻,东面是巴基斯坦,西面与伊朗相接,东北方面,通过一条宽约50公里的走廊,与中国相接,平均海拔为1400米,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多山国家,国土面积为六万平方公里,但是只有15%的地区适合耕种,阿富汗的邻国很多封锁起来非常困难,许多与外界通道,也许只有当地人才知道。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阿富汗是一个以宗教为纽带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实质支配地位的是当地的组长和村长,与越南战争不同,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并不是由共产党领导,某种程度上是各民族,各部落,各自为战。


游击战的日本解读

那么,阿富汗游击队是如何针对苏联军队开展游击战呢?阿富汗游击队主要目标是苏军的补给部队,他们充分利用流利的地形,伏击苏军的补给部队,虽然阿富汗游击队大部分是以获得战利品为目标,战时作战是战术性的,但却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当时,苏联驻阿富汗军队主要依靠两条路线进行补给,由于补给线过长,很容易遭到袭击,苏军在阿富汗最盛的时期的人数是11万到1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上有六人,阿富汗游击队人数最多的十元为十万人,甚至有可能比这个数量还要少,对此,苏联总参谋部认为,30万嗯嗯,苏军完全可以打印这场战争,在阿富汗的运输条件非常落后,主要靠汽车。要想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里维持30万作战,部队必须每天出动112架运输机,飞越1000公里空运物资出动4500辆大型车行驶250公里,当然,这还不包括各个城市所需的生活滋,这对苏联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针对阿富汗的地形特点,苏联军队主要以中队作战为单位,通过诸兵种联合作战,采取灵活战略并不时出动特种部队开展反游,击战期间,苏军的米二四攻击直升机曾大放异彩,后经由巴基斯坦阿富汗游击队获得的美国制造毒刺导弹,这种导弹对米24构成极大的威胁,引进导弹第一年,苏军战斗机的损失就达206架,是前一年的两倍。

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凡抵抗力量开展的游击战主要是反对苏联入侵,几乎每个人都携带有武器,实时实行自立自救,阿富汗社会是一个以男尊女卑的社会,作为男人,必须要有勇气和羞耻心,这是男人们必须遵从的守则,阿富汗的少数农民长期依赖土地,已经习惯了在组长的领导下生活,阿富汗是由多民族构成,本来文化应该呈现多样化,但是由于兴奋宗教,所以,多民族的特性并不是很明显,而日渐趋同。我世纪阿富汗曾成功的驱赶了入侵的英国,具有光辉的历史,这对阿富汗人民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阿富汗民众具有反抗侵略者的勇气和气概,这非常适合游击战。

正好相反,虽然越南民众也有成功的抗击外敌的光荣历史,但历史记忆并没有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越南受儒教影响很大,再加上后来受到法国殖民统治,民风渐渐被驯化。使民众行使暴力的机会也是不是很多?此外,越南的游击战是由共产党领导的,这与阿富汗自发战斗形成了明显对比。

撤退后暂时合作的阿富汗各派别就有分裂了,进而发展为内战,后来上台的塔利班政权,其主体是巴基斯坦难民营里培养的年轻神学神,学神,但塔利班政权的政策明显偏离阿富汗的社会现实,2001年,美国最富瀚时,此时的阿富汗已不具开展游击战的条件,既没有一个安全的根据地,也没有民众支持,而且国外也没有可供避难的圣地,此外,阿富汗证券根本没有游击战的经验,可以说是这是他致命的因素。

战争的胜利并不完全是由战场来决定的,民族的特性同样对战争胜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游戏战更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游击战   塔利班   老挝   阿富汗   巴基斯坦   苏联   越南   正规军   作战   敌军   日本   游击队   火力   地形   美军   战争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