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芒康,是西藏的东南大门,也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这是一个充满神奇和灵性的净土,也许只是路过,但是只这么一眼,就会让你深深的记住这个有着“古道神韵”美誉的地方。它因连接川藏滇的地理位置而繁荣,按旧时拉萨的谚语“想出名的话到当雄当主管,想富裕的话到芒康当台吉。”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唐朝时期,芒康境内被吐蕃占领;此时期以后,由于弘扬佛法,创立寺庙和吐蕃流官管理,藏传佛教随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与芒康境内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为同一个民族——藏族,现在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续下来,这一时期芒康境内亦开通了“茶马古道”。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芒康境内的盐井是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西藏境内唯一的天主教堂位于滇藏公路(214国道)旁,距离芒康县城117公里,1865年,两位传教士(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从之南贡山的朋卡来到现在盐井的根拉村,并在根拉村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他们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这里,并盖起了教堂,据说那时候盐井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是未开垦之地。这座融合了藏汉建筑之精华和西洋建筑之长的天主教堂,不仅让这两位神父在上盐井有了自己的栖身之处,也成就了两位神父传教生涯中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如今,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传教士穿的是藏服,教堂建筑风格是藏式,圣母玛利亚神像前敬献的是洁白、金黄的哈达。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过去德钦到盐井,马帮要走6天的时间,从丽江出发则要走20天左右,而从盐井到拉萨到马帮最快需要走66天,路程虽然遥远,但都绕不开盐井。因盐而起,使它成为滇藏古道上马帮的兴盛之地,在滇藏公路G214国道没有建成以前,每天到盐井的骡马在四、五百匹以上,从澜沧江上过溜索,来来往往,场面颇为壮观。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盐井边澜沧江东岸保留了一条古道,虽已拓宽成村道,依旧见得历史痕迹,当然比丙察察线要凶悍许多。至曲孜卡温泉过大桥可返回至G214国道。继续向上游,翻过大山至怒江,是通往察瓦龙的盐马古道。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盐井的盐业目前仍保留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澜沧江边卤水资源丰富,分布着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这里的卤水是15万年前地壳抬升过程中、围积在陆上盆地中的海水凝炼而成,村民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让阳光蒸晒,晒干后即得粗盐,经过进一步的晾晒打理,即成食盐。这一古老的制盐方法有千年的历史。更有意思的是,尽管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出现红、白两色。西岸的加达村盐田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是白色的,并因此被称为红盐井和白盐井。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盐井制出的盐,品质分三道,首道为人用白盐;二道盐有杂质,主要是土,三道盐呈红色,含土较多,以前用来喂养牲畜,现多用于泡脚保健,最上佳的盐是盐田下析出的盐凌。去盐井不要忘了带回两包盐,是真正的纯天然的食盐,这袋盐等了你15万年。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如今,神秘的茶马古道已然成为历史,山间此起彼伏的马铃声已经成为绝响,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轰鸣声,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在这古道上前行。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横断山脉间的“善妙地域”——芒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芒康   澜沧江   纳西族   吐蕃   天主教   藏族   山脉   拉萨   盐井   马帮   卤水   盐田   西藏   神父   古道   地域   境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