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的 生 活

童 年 的 生 活

李国栋/文


一. 上 学 路 上

我的家乡在隆德县上梁乡上梁村。我大概7岁上小学一年级,比同龄孩子上学早一点。因学校就在村子里,在我家院子后面崖面上方,上学很近也方便,那时同一个年级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有比我大五岁的同学,有的是因为考试不合格留级,有的是因为干农活耽误上学迟了。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姑姑才读四、五年级。高年级的同学在我们眼里就像大人一样。

学校里的课外活动时间是同学们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打篮球,玩康乐球,跳绳,踢毽子,滚铁环,丢沙包。大家玩得汗流浃背,也感受到了无尽的乐趣。玩归玩,闹归闹,老师对教书育人很是严格,稍有不专心听课或犯错误就要挨老师的板子。我那时特别地调皮,所以老师的板子也没少挨。我们的老师有李积山,张敬才,王拴来,王杏,李振甲,王永红等。每星期轮到值日,我们会给老师到红沟里的泉上抬一次水。那时候很羡慕老师们的生活,有鸡蛋挂面吃。我们在家里是吃不到这些的,因为鸡蛋都是拿到集上换了盐和生活用品。不过到了八月十五就能吃到妈妈炒的鸡蛋,那真是香极了。

时间像流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1994年秋季我升入初中一年级,中学在山下的魏沟村,离我们村子四、五里路。同村的有马连强,杨胜喜,李小刚,冯胜利等同学,班上共有12人。记得报名的第一天刚踏进校园大门,觉得学校很美,四周树木围绕,校园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像是迎接新同学的到来,一排排干净、明亮,宽敞的白墙教室和老师的宿舍,坐落在山脚下。校门朝里正中有几排松树四季长青,校门外的两排白杨树排列有序地站立在大门两边,门前马路对面是乡里的大操场和戏台。

最难忘的就是在上学的路上,每天都要走四、五里的路去学校,中午回家吃一顿饭很不容易,一路都是小跑着。每逢遇到下雨天,那条陡坡路很难走,鞋上会沾满泥巴,行动很艰难。风雪天,路上受冻不说,路滑难走。早晨上学走得早,出了自己家的大门抬头一看天上的星星明亮而闪烁,走到学校天刚蒙蒙亮。到学校后,同学们都会在教室里自觉学习。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了,到校时,邻近的同学还在为我们取暖生火烧土炉,一间大教室就一个炉子,烧的也是我们自己和的煤块。坐在教室前面离炉子近的同学还好,坐在后面的同学天冷了一节课下来脚冻得都没知觉了。中午有时候也不回家吃饭,从家里带点土豆放在炉子上烤着吃,要是渴了会吃雪球,那时条件差,也不怎么讲究。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劳动,到村庄帮村民干农活,像搞平地之类,老师和同学都要参加。每一个学生都要自带铁锹,帮大叔、婶婶们干活,大家干起来很卖力,不论是干啥都很有精神。中午他们还会带同学们去家里吃饭和水果。学校每年还组织开运动会,有时邀请邻近兄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学校参加篮球或拔河比赛,看着非常的精彩也很激动人心。记得那几届的校长是李映楠,老师有刘奉来,李宏才,马宏志,蒙世贤,罗琪,李维凡,柳文斌,张翰方,齐俊科,马世玺等。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魏沟一年一次的迎神唱戏了。乡里会请来县剧团或外地的的专业戏班来为父老乡亲们演出。那对我们来说就好比过年一样,学校早上上课下午放假,因为唱戏太吵会影响上课。那阵子我也会去凑热闹,戏场和街道里的人接踵而至。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我除了看精彩的秦腔表演,还能吃到冰棍等零食,再就是看两毛钱一场的功夫录像能享受到这些已经很奢侈了。那几天,学校门前不长的街道和戏场上可以用拥挤来形容。

那时读初中,还有新化,大里,和罗家峡的学生,每天都要跑上近十公里上学念书。所以读书是要吃苦的。有学习刻苦一点的同学,半夜三、四点起床学习,真是十年寒窗苦读。所以学习不够刻苦的,在初中毕业以后就走上了打工和务农之路。


二. 过 年

我生于1980年代,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还是很艰苦,但与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们前些年过的生活相比要好多了。首先不管好坏我们都不挨饿,就是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低,家里没有电视看,村里仅有的一台电视机在村支书家里。一到晚上村里老人小孩全都挤到大队部的房子里看着电视剧议论着剧情,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热闹。

从我记事起家里一年吃不了几回肉,经常吃的是粗粮,白面也不经常吃,蔬菜样数不多,就是奶奶和母亲在自家地里种的白菜,菠菜,萝卜和葱蒜,再就是山里挖的野菜。到了秋天,腌上一大缸酸菜和一大缸咸菜能吃好几个月。

我最盼望的就是新年赶快到来,这样就可以吃到平日里吃不到的好吃的了。一到腊月就开始掐指算天数,等待新年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爷这天了,奶奶会给我们做馓饭吃,说是灶王爷吃了以后就不会在天上玉帝那里说我们的坏话了,也能保家人在下一年平安健康。过了二十三,也就是过了小年,预示着新年快要到了。村子里每天都能听到小孩子们放鞭炮的声音,也有吹喇叭、唱戏的声音,那是村里的戏班子在排练,以备正月里演出。大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开始着手买年货,条件好一点的就会杀猪和家禽。我家从来都不杀生,因为爷爷奶奶一直都是信佛吃素。我父亲就到集市上买几斤肉给我们吃,再就是买些核桃,花生,瓜子,枣子和水果糖。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围在炕桌周围,再做几个简单的小菜,这时爷爷会给我们几毛钱的压岁钱,再把买回来的糖果分给大家。然后大人们就坐在一起聊家常,我们小孩可以去外面院子里放炮、打鼓,玩的不亦乐乎。大年初一凌晨大人要赶早去堡子庙烧香拜佛,所以我们也很早就起床。有的勤快人甚至在三十晚上十二点之前就赶去,说是为了抢烧头一炷香,以图大吉大利,那样孩子们就一直等到午夜大人烧完香回来以后再睡觉。大年初一小孩子早起,是为了在这一天穿新衣服新鞋,我那时候新衣服不是每年都有,但新鞋是每年都有。母亲会给家里每个人准备一双手纳的布底鞋,穿上特别舒服。随后我会和爷爷,父亲,叔叔一起上坟,烧香祭拜祖先。回到家后,小孩子们要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收红包,等所有仪式都完成心里头美滋滋的。

正月里村子上会组织唱戏,舞狮,耍旱船,跑社火,骑纸毛驴,敲锣打鼓,炮声连连,呈现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


三. 耕 种

农历二月份,年味儿也就散尽了,庄稼人开始着手往地里拉粪,为春种做准备。我们小孩儿也会帮大人的忙,最让我想偷懒的活就是出猪圈和驴圈。积攒了几个月的土肥,挖起来再运出来很费劲,然后大大小小的土肥块都要砸碎碾细,以便庄稼容易吸收。出的土粪堆成了一个小山头,再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拉到地里,分散到各地块,堆成许多小堆,以便播种的时候容易撒开,给种子做肥料,好让下一年有一个好收成。

四、五月份,一座座山绿油油的,树木、花草生长发芽,庄稼也在茁壮成长。大人们都忙着给庄稼锄草,小孩子最喜欢干的家务活莫过于放驴了。那时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美美地玩耍,像打扑克,挖老鼠洞等,但要保证牲畜不吃庄稼。记得有一回没看好,驴跑到人家田里踏坏一片庄稼,被一位老爷爷追着打。

每年秋收时是最繁忙的时候。家里人口多,地也多,记得那时家里种了三十多亩地,老家秋季里雷雨天气频繁,到这时人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着收庄稼,有时带些干粮中午不回家吃饭在地里凑合着吃点,像是和老天抢粮食似的。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被父母亲下地干活的声音吵醒。收割时,要把割完捆好的粮食整整齐齐的立起来码好,放到地里等干好以后再拉或驮回去,堆成垛以后心里紧绷的弦才会松开,这时最让人高兴的莫过于看到那像山头一样一个接一个的麦垛。丰收后的喜悦和满足,也正应了一句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秋收季节对庄稼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当然,不光收和摞,一年的耕、种、锄、割、碾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童年的回忆像是一部部不相同的精彩影片,有快乐的,有苦恼的,有伤心的,有困惑的。一切都是那么地难忘,是心底深处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作者李国栋上梁中学初中第25届学生 自由职业者 现居大武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上梁   土肥   都会   农活   板子   腊月   炉子   庄稼   村里   大门   中午   家里   同学   老师   学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