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迎接一场系统性变革

  【编者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至2025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非石化等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要大于46亿吨标准煤。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出支持碳减排的措施。7月1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提出,未来将稳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实现“双碳”:迎接一场系统性变革


  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未来我们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围绕相关问题,本报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实现“双碳”,金融业迎来新机遇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不仅传统产业需要进行低碳转型,通过技术优化实现节能减排,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产业等也需要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调整,特别是我国的能源体系,面临根本性变革。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未来煤炭可能成为调节性能源,可再生能源将占据主流。

  在此背景之下,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3060”目标离不开技术升级,而技术升级面临巨大资金缺口,这对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以电力行业为例,随着煤电的逐步减少,从发电到输电再到电力消费,各环节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储能技术也会相应改变。在交通领域,绿色交通将成为主流,铁路电气化、公路运输电气化、可再生能源电动车及充电桩销售等都是金融业未来重要的投资方向。

  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创新研发金融产品,加强投融资活动中的气候风险管理,更加主动地帮助和推动各类参与主体实现“3060”目标。例如,发放绿色贷款、承销绿色债券、设立碳基金、发行低碳主题基金等。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认识到,“3060”目标的提出,也对其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若金融机构自身不能正确认知其面临的相关风险,积极践行绿色业务,将会对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气候变化将为其带来转型风险:一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或将使得当前高价值投资转变为搁浅资产;另一方面,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和股东行为的改变也将加剧金融机构面临的转型风险。为此,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估管理、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量化评估,能够有效避免相关风险,进而降低损失。

  未来金融机构需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相关工具及方法学。例如,开展环境压力测试,通过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预测和评估环境风险对机构财务、日常运营和战略方向所带来的影响;金融机构还需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及时披露信贷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以及资产组合的碳排放量和强度等,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保证公众舆论的监督。

  现阶段,环境风险的分析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相关能力建设仍十分缺失。对此,金融机构一方面可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自身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处理数据、优化模型与方法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联合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等部门通过组织培训、人才培养等活动强化自身开展绿色金融实践的能力。

  天津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孙振清: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未来中国要碳达峰,首先需要优化开发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要率先达峰,优化开发区域是固有专用名词,就是指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个发达区域,因为这三个区域占比太高,碳排放占比占到全国三分之一多,率先达峰可以给西部地区留出达峰空间。

  碳达峰与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关。据研究,所有达峰的国家均是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实现的。我国优化开发区域包括四十多个城市,大部分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但有一少部分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工业化中期,对于这些城市来说,还要经历一个工业化过程,才能实现碳排放达峰之后稳定迈向碳中和的路径。工业化进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才有可能实现稳定的碳排放达峰目标。

  为了进一步分析优化开发区域的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路径,我们确定了三个情景: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强化达峰情景设定,优化开发区域,提前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这三个区域来说,如果积极努力地去争取提前实现碳中和,并使区域、部门协同发力,执行效率高,这样碳减排成本便相对低。如果各方不积极、主动,协同不力,则减排成本会相对高些,二者在最高时相差GDP的1%。可见,实现“双碳”目标中,各相关部门上下协调,区域直接相关协调,至关重要。

  积极面对区域协调的挑战。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各城市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许多地区急迫需要继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均收入,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为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同是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内部各城市间人均能耗和人均碳排放等差距较大。在强化情景下,三个区域要提前实现碳排放达峰,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现有政策执行力度。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有益的记录和约束性政策,我国都有出台,如可再生能源配额、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倾斜政策等,为实现“双碳”目标,须将这些激励措施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和执行便捷化力度。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现在的全国碳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要进一步扩大纳入行业和企业范围,发挥其碳价值发现和投资引导功能。据研究,碳市场能够有效提升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发展过程有渐进式和突破式之分,目前阶段应尽量优先采用渐进式技术,同时大力开发突破式技术。可以考虑借助国家工信部推出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在推广成熟技术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突破性技术,如零碳、负碳技术等的研发和示范。

  扩大区域内外融合和政策协同。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内外政策、市场等融合、协同,共同推进能力建设,分区域分阶段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强化实施透明度机制。增加信息透明度符合《巴黎协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要求披露包括碳排放的环境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防治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这些无疑将加大企业减碳措施的执行力度,对企业绿色转型和兑现国际承诺意义重大。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荣誉院长赵晓菊:构建市场化的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2018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8.29%,远远超出了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碳排放比例(美国18.21%,欧盟11.02%,印度7.44%,日本4.14%)。中国不实现碳中和,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但是,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40-70年,并且煤炭等化石能源长期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煤炭发电量的占比也远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需要充分的气候投融资体系保障。从全球范围看,根据经合组织的最新估计,2016年至2030年,基础设施(能源、运输、水及电信)投资大约需要9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约6.3万亿美元。具体到中国,2020年至2030年碳达峰阶段,每年需要的资金缺口大约为22-27万亿元人民币,而2030年至2060年碳中和阶段,每年大约需要110至139万亿元人民币。要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单靠政府出资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大量社会资金参与气候投融资。(社会科学报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请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排放量   金融机构   中国   煤炭   情景   能源   区域   阶段   风险   目标   未来   我国   政策   环境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