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人类最早的祖先类人猿,起源于约5500万年前。从猿到人的过渡,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则有200~300万年。而历史上能被定义为最早人类的能人,大约出现在190万年前

早期的时候,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随后,因食物丰富而定居下来的先民们,形成了村落。随着村落规模扩大,城市雏形出现,人类最终走向成熟和文明

从居无定所到、萍踪浪迹,到人人有家、安居乐业,如今绝大多数城里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而绝大多数农村人都住在小镇上,家门口不是单元楼的电梯门,就是硬化过的水泥路。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不过,在秦岭深山中国最后的这些山村中,仍有不少农家门口,如今依然只有一条细路相连。

- 1 -

从西北最大的城市西安驾车出发,上绕城高速、西康高速,2个小时后到达水阳高速凤凰东收费站。

从收费站下来,停车开始徒步,进入大寺沟1个半小时,到达椒源沟沟口。进入沟口,再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条沟的沟垴。

站在椒源沟沟垴,往右侧看,就会发现前方有一条细路,一直通往半山腰,而半山腰上面,隐隐露出一丛青青的翠竹,那里还有一户人家。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这户人家,还住着人没?暂时还不好说。

按理,应该还有人,你看这路,不像是已经荒废了的,应该还经常有人走动。但如今即便是在农村,真正的山居人其实已经不多了,这一户有可能也没有人常住。

去还是不去?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好在脑袋里一直闪现着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来都来了,这就是缘分呀,还是上去看看吧,免得留下遗憾!

- 2 -

道路尽头,出现一户人家。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先是,在左边看到了那一丛青青的翠竹。这竹林面积还不小,竹子长得郁郁葱葱。其实秦岭南坡的竹子,四季都是这个颜色,永远也不会变。

然后,又在道路中间看到立着一口锅,是电视信号卫星接收器,正对着西南方向深邃的天空,应该是对着亚太6号卫星。通过这个卫星,电视机能收40来个频道。

最后,在右边看到一栋老房子,房顶刚刚翻新过,应该是把原来的石板瓦,换成了新的水泥瓦,这是扶贫攻坚、危房改造的成果之一。为什么要换?石板瓦虽然古朴,但夜里漏风!

在这丛翠竹边上,是一个石头垒砌而成建筑物,那是当地人家的猪圈。猪圈里面,空空荡荡,已经没有了“嗷嗷”叫唤的大肥猪。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不过,还能够在里面看见两个石槽。其中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梯形的。当年,这里面应该同时喂养过两头以上的大肥猪,否则没必要弄两个猪槽。

- 3 -

“富贵三春景,平安二字金”,这户人家的大门上贴着的这幅对联,是一个常见的对联,《对联大全》之类书籍上,都可以翻到,想必是赶集时请人书写的。

“大寺沟村-285”,这是门牌上的内容。说明这个叫大寺沟村的秦岭小山村,人口最多的时候,起码有285户。只是不知道现在还剩多少。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老房子是山的灵魂,但老房子得有人出现,才显得有生机。然而此刻主人明显不在家,生机何处去寻?我只好对同行友人D说:“你走过去,我拍个照。”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于是,就有了这张有生机的照片,虽然看起来还是有点假!

日常生活中,我偶尔也有机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讲摄影。我想下一节课讲课的时候,我会提到有关这两张照片的故事和看点:

前一张无人的照片,虽然并不完美,缺乏生机,但那就是纪实摄影,摄影师只是客观记录。

后一张我安排友人D走过去后,拍摄下来的照片,虽然画面饱满,生机勃勃,但如果作为作品,却只能算是摆拍,因为照片已经掺杂了摄影师的主观意图。

但如果不是我叫他走过去的,而是他自己看老房子时,我不经意间抓拍到的场景,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中间的差别,细小而微妙,很难准确界定,更是难以辨别,但只有摄影师自己的内心知道,这只与职业道德相关!

- 4 -

寻访秦岭中国最后的山村,其实我更喜欢独自静静地拍摄这样的画面。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譬如,眼前的这一堆用锯子锯成一截一截,然后再用斧头劈开的木头,颜色有深有浅,形状有方有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这是典型的治愈系的物件。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再譬如,眼前的这十来捆柴禾,最大的不过拳头粗,细一点的如酒杯,再细一点的则只有指头般大小,他们被葛藤捆得结结实实,失去了生命的模样,像不像天使坠落?

从摄影的角度去分析,这两张图才是货真价实的纪实照片,一块木头、一根枯枝我都没有去翻动过,是原样呈现给读者朋友的。这也是中国最后山村,最后的秦岭留守人生活的模样!

- 5 -

这栋老房子的各个角落,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地面上还残存着薄薄一层雪。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堆放着的五六堆柴火,都明显分过类,有大柴、有小柴,甚至还有引火的易燃树皮。屋檐下的三个老式小板凳,摆放方向都是一致的。墙上的两扇老式木窗户,都贴着塑料纸。

从这些细节大致可以知道,也许主人只是出门了,或者到山下的新家住去了。

院子旁边的那一堆大柴,估计有几百上千块吧,都是晒干了刚刚劈好的,耐烧,无异味。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柴禾旁边,还有一些没用完的葛藤,在山里,葛藤可以替代绳子,捆柴火捆东西专用,绿色环保。

老房子不远处就是种庄稼的土地,这地零零散散,一块一块,都只有巴掌般大小,泥土裸露着,已经被勤劳的主人翻过一遍。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庄稼地旁边,有一棵老树,树杆曲折,颜色很深,上面还长着好些霉点。更远处的秦岭山上,碗口粗的小树苗密密实实。春夏的时候,枝繁叶茂,这里必定绿意盎然!

- 6 -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老房子背后,有一个小小的水池子,从地里渗出的地下水,以及从后山下来的雨水,可以被储集于此,想必这一户人家,生活用水就全靠它了。

小池子里面,已经长满了绿苔,说明这水流动性并不好,而且里面的各类细菌,明显已经超标了,此水应该不可能被直接饮用。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老房子边上的石板上,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物件”。此物很奇特,让人眼睛一亮,完全猜不出具体用处。

除了中间椭圆形的凹槽外,这个物件最让人感到奇特的地方,还包括绳索相连的这个木槌,它又有什么用处?

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土法酿酒时使用的酒溜子,也就是接酒器。

从甑子里酿造出来的酒蒸汽,遇冷凝结,可以顺此流出来。那个绑着绳索的木槌,则是用来调节酒溜子高低的,以便接酒。

椒源沟属于商洛,商洛这个地方,人们豪气得很,酿酒时常对客人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只要沟沟岔岔的水不断,咱商洛的美酒便喝不完,只要你能来,管饱都行。

- 7 -

每一栋老房子,无论主人在不在家,我一般都会选择三个角度去拍摄和记录。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第一个角度,正面照。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欣赏,你才能知道当年主人选址的用心。房子后面就是大山,房子就像从半山腰长出来的一样。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第二个角度,侧面照。如今,因为扶贫,正面的墙体大多进行了美容装饰,有的刷了白墙,有的贴了假瓷砖,但侧面往往还保留着原始的土坯墙,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房顶前后坡的比例。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第三个角度,背面照。因为房子是修建在山上的,所以只有从这个角度,你才可以真实感知房子与山的关系,你会发现房子后侧的屋顶,其实与山完全同处一个高度,已经连成一体。

这一户人家,盖上了砖红色的新屋顶,而原先使用的石板瓦,则被弃置在了老房子背后的山坡上。这些使用了几十年的石板,其中一些已经被岁月的烟火熏得黢黑!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 8 -

我站在院子里,对着这栋老房子无限感慨,唏嘘不已。当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走出大山,在乡镇、在城市立足生活的时候,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家,仍然居住在只有一条细路相连的半山腰!

我转过身上,背对着老房子,面对着群山极目远眺,没想到仔细一瞧,发现对面半山腰上,还有另一户也只有一条细路相连的人家,细路横穿的那块坡地,印象让人无比深刻!太陡了!

秦岭人文故事|​山腰细路如丝直,三两渔樵行落日——寻访山居人

当我站在这里看着这样的山居人家,联想到人类的历史,如果按照最早的祖先类人猿计算,已经有5500万年,而即便按照能人来计算,也竟然有190万年的时候,我的内心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号称伟大和无所不能的人类,何以生活还如此不易?

作者简介

专业行走,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贾平凹老师、比尔·波特先生倾情推荐。

远村行走 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 ¥28.6 购买 自在独行 贾平凹散文精选 ¥26.52 购买 空谷幽兰(精装版) ¥33.7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秦岭   商洛   木槌   葛藤   山居   半山腰   翠竹   山腰   石板   山村   落日   中国   生机   人文   角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