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媒体平台转载需本人同意方可!

临夏州县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老照片已更新,结合看效果更佳!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1月3日 敏钟杰

全国“三八”红旗手、临夏县八坊地毯厂回族青年工人马索非牙,勤学苦练织毯技术,她织的地毯图案细腻,工艺精巧,出口合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达到了免验水平。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6月26日 敏钟杰

广河县城关公社赵家大队,鼓励社员个人发挥特长,发展加工皮衣副业,现在有一半以上的社员户从事这项副业,每户一年平均增加收入500多元。有丰富经验的62岁社员苏占林,1980年已加工皮衣100多件。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0年10月14日 敏钟杰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县科协创办了一所民族少年科技宫,为当地少年儿童提供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园地。每个周末都有500多名孩子到这里参加科技和文化活动。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4月2日 敏钟杰

临夏回民中学新建一座教学大楼。建筑面积为2650平方米,共4层。现在12个班的学生已搬进新教室上课了。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6月26日 张生贵

临夏县西关小学优秀教师、党员桑秀娣,1956年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西北,支援边疆建设。20几年来,她热心培育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为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多次受到表彰,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2年6月30日 张生贵

临夏县新庄,不久前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村”称号。
新庄居住着东乡、回、汉三个民族,42户人家。他们在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下,全村逐步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互助互爱的风气。
临夏县人民政府为新庄立了“民族团结村”荣誉碑,这个村庄的各兄弟民族,在生产上互相帮助,在风俗习惯上互相尊重,全村居民和睦相处。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3月29日 敏钟杰

东乡族自治县宗罗大队东乡族社员马永福洒勒山山体滑坡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三名儿童。
1983年3月7日,马永福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巨大气浪冲出几十米远,当他挣扎着站起身时,眼前已是一片茫茫土海,母亲和房屋全无踪影,但在沟底翻腾的土浪中,他发现有一个孩子,便不顾一切地冲向沟底,拉起孩子,跑出险境。随后,他又救出另外两名孩子。这是马永福和他救出的第三个孩子。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3年10月11日 敏钟杰

在缺柴少煤的临夏县枹罕乡罗家堡村的150户农民用电烧水做饭了。
枪罕乡利用大夏河的水力,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于1979年建成了一座年发电600万度的小电站,供全乡农户照明和加工农副产品。1983年,这个乡又架设新的线路,增添新的设备,使农民做饭烧水也用电。这项费用与烧柴烧煤时相比,每户每月可节省3至6元。这是社员马中云家在用电瓷壶烧水。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4年12月25日留资 敏钟杰

东乡族自治县地毯厂的织毯能手马阿依舍(右)和马阿西叶(左)。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修葺一新的临夏市八坊最古老的清真华寺 1984年12月25日留资 敏钟杰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8月1日 张生贵

临夏市个体户马汝英(左四),1984年8月自筹资金办起一所民族科技文化图书室,选购健康的书报供孩子们阅读,被评为甘肃省先进科技文化个体户。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8月23日 敏钟杰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为发展民族教育,甘肃省投资4万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投资兴办了民族班,从外地招聘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1984年,这个班的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4.6%。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5年8月24日 敏钟杰

临夏回民中学教师刘国翠(右二),是1958年从广州来到西北高原任教的,当时她只有23岁。她主动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并长年任班主任。27年来,她为回族人民培养出一批批人才,多次被评为省和地区的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临夏市新貌 1985年9月11日 张生贵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9月25日 敏钟杰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临夏市群众集资兴建一座民族商场,1986年8月份建成后已有80家个体户进入营业大厅营业,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和民族特需商品。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6月24日 张生贵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草药研究所副教授、党员吴贵志,1970年从北京来到临夏市,从事研究当地丰富的“陇马陆”虫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研制成功“陇马陆胃药”、“陇马陆素”等抗菌新药,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战线先进个人。图为吴贵志(右)和科研人员一起在野外考察。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6月25日 张生贵

从沙特归国的华侨敏文良(左)、韩尚文(右)、马玉奇(中)等联合投资90万元,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市建成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华侨宾馆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7月3日 张生贵

临夏市个体户喇世昌(右)根据当地农民喜欢在堂屋置放座钟的习惯,从外地购进钟表零件,自己设计组装具有民族特色的座钟,既满足了农村市场需要,又增加了收入。这是他正在和家人组装座钟。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9月11日 敏钟杰

临夏市侨青联合公司经理喇依礼(左)联合几十户侨胞家属,筹集资金开办了“民族特需用品公司”,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7年9月11日 敏钟杰

临夏市河州穆斯林融资公司”繁忙的营业室。这家公司是由临夏市的个体工商户联办的金融机构,目的是解决个人经商活动中的资金短缺困难,以活跃城乡市场。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8年9月26日 敏钟杰

临夏市女企业家、回族姐妹拜惠英(左)、拜惠玲(右)1984年10月开办三星商行经营百货杂品。几年来,她们严格执行物价政策,不搞投机经营,不抬价逃税,声名远扬,每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8年11月16日 李生才

临夏县黄泥乡党员、回族农民马占林(左二)办乡镇企业致富后,投资办起一家福利绒毛厂,安置残疾人、复原退伍军人、贫困户和待业青年700多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20多元。马占林被群众誉为“富了不忘众人的共产党员”。

临夏市八十年代老照片

砖雕艺人 1988年11月21日 敏钟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三星   临夏市   临夏   新庄   东乡族自治县   回族   临夏县   甘肃省   座钟   副业   社员   个体户   农民   民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