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是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2月25日 赵淮青摄

兰新铁路从兰州到武威段已在1955年2月20日正式通车,参加通车典礼的有各族人民五万多人。这是在彩车前欢舞着的腰鼓队。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3月1日 赵淮青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6月10日 敏钟杰

兰新铁路兰州、武威段通车后,各地的大批工业用品源源运抵武威,甘肃西部的土特产也都在武威集中,转运内地。这是上海等地的日用百货运抵武威。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5年6月10日 敏钟杰

兰州武威段通车,有力支援了河西走廊的农业建设。图为一部分机械化农具,刚由火车运到新建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国营黄羊河机械农场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2月18日 郝常耕、张鹿彤

武威县的采风组深入群众,搜集中药药方。当地的高元明(左)把名医李云卿的手抄本送给了采风组。这是高元明在向采风组的中医王俊卿(右)介绍他父亲保存这个手抄本的经过。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4月27日 曹永祥

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社员在春麦地里修成小畦,准备春灌。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10月16日 傅振欣

地处腾格里大沙漠南部边缘的武威县长城人民公社,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长期坚持不懈地在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前沿,营造起防风固沙林带13000多亩,构成了层层绿色屏障,使过去三面受风沙包围的17000余亩农田和庄园,摆脱了风沙的严重危害,使农业、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城人民公社营造起防风固沙林以后,彻底改变了过去“沙向前移,人向后退”的局面,许多社员把新居盖在绿树成荫的沙丘跟前。这是新庄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社员的住宅一角。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武威县长城人民公社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以后,水源得到保护,渠道流水通畅,使过去900多亩的旱地浇上了水,连年获得好收成。这是长城人民公社在沙漠中修筑的一条小型渠道。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10月28日 窦实摄

武威县1965年全县9万多亩亚麻获得丰收,现在产区的广大社员已开始收割、加工,积极向国家交售。图为县供销社收购的大批亚麻。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11月26日 窦实摄

甘肃省新近在亚麻产地之一的武威地区建成了一座亚麻加工厂。它每年能加工亚麻600吨。这是工人在翻晒原麻。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12月13日 敏钟杰

武威县柏树人民公社郝家庄生产队,积极兴建田间水利配套工程,提高田间渠道质量,扩大 灌溉效益。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2月15日 付振欣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64年在戈壁滩上建成几条大型高标准农田水渠,将有效地防止雪水渗漏。这是新修成的武威县西营河第二干渠,民工们正在清扫渠身。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65年12月9日 曹永祥

武威县农村对当地主要灌溉河系之一的西营河,进行全面治理,扩大灌溉效益。图为民工们对即将完工的干渠用水泥浆糊缝,确保工程质量。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3年8月17日 敏钟杰

去年春小麦一季亩产过“黄河”的武威县双城公社,今年以来,战胜干旱、风冻等自然灾害,使二万多亩春小麦获得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成左右。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4年12月31日

武威县校尉公社社员在平整土地。全省1974年新修的梯田,新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比1973年增加了一倍多。


武威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

1979年9月22日 张生贵

武威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渠道两旁植树数行已经成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武威市   春小麦   兰新铁路   甘肃省   干渠   林带   河西走廊   新华社   兰州   人民公社   生产队   手抄本   社员   亚麻   风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