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邓家堡村农民修筑的梯田 1955年8月3日 敏钟杰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农民们在夏收后分配粮食

武山县渭河南岸的邓家堡村,过去是一个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的山村。从1952年开始在这里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到现在已种树11万多株,种草木樨200多亩,把2000多亩坡地修成梯田,并且还进行了培地埂开横沟、修拦洪土坝等工程。这里已基本上做到水不下原,泥不出沟,沙不漫地。1955年冬小麦每亩平均产量达到150斤,最高的产量达到290斤,比1952年增加了40%。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11月13日 刘奇摄

水土保持是建设山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最有效的办法。武山县邓家堡五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就,充分得到了证明。
邓家堡原是个贫瘠的小山庄。在渭河上游,属黄土丘陵干旱地区。每年第三季度常遇暴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常形成“山光岭秃,沟壑纵横”。遇到天旱,则要到三里以外的渭河去挑水上山。农民们历尽千辛万苦,每亩地只能收上80斤左右的粮食,终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自1952年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以后,山上挖了数不清的水平沟和蓄水池,开出了无数的梯田;沟底筑起了一座座小土坝;山沟和山坡已种上了40多万株果树和林木。现在已做到“泥不下坑,水不出沟”。农业生产比解放前提高了三倍,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五年水土保持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种在沟底打上柳木桩,做成台阶形状,使沟的坡度减缓的办法,来防止水土流失,也是邓家堡群众创造的。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水土保持工作收到了极大的成果。昔日荒凉的邓家堡,现如今已变成了富饶的山村。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社员们正在收谷子 1957年10月27日 郝常耕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车家岸农业社社长车黑成过去很少看到这样好的庄稼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车家岸农业社最近用公积金买了一部锅驼机

武山县车家岸农业社,解放前是一个十分贫困的村庄。大部分土地都是旱川地和山地。粮食产量很低,平均每亩不到80斤。解放后的三、四年中,每年还需要国家补助粮食15万多斤。自从1955年这里修建了一条长达20华里的北胜渠以后,2500多亩土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由平均亩产75斤提高到300余斤。从此,车家岸农民由贫困走向丰衣足食。两年来还出卖余粮14万斤。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11月16日 郝常耕

1956年春天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当地县委提出“消灭旱川,水地上山”的号召,决定从聂河上游引河水上山,变东梁山一带三万亩旱地变为水田。当时,东梁山有不少人怀疑能把河水引上比渭河高出500多米的高山,老汉们窃窃私语:“要能叫水上山,除非辘轴结蔓马生角、老鸦长出红耳朵。”
这时候,东梁山一带农业社的党支部进行了发动群众的工作,组织群众讨论,肯定了引水上山的可能。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下,东梁渠工程在元宵节这天动工了。
工程的进展并不顺利,东梁山一带沟谷纵横,峭壁兀立。特别是阎王砭和鬼门关艰险地段,断崖绝壁,万丈深渊,连山羊也不敢窜过。但是,英雄的人民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不仅通过了群蛇密集的长虫山和圣母林,而且削平了阎王砭,越过了鬼门关,穿过无底洞,直捣澜泥湾。经历了重重天险,战胜了重重困难,长达60华里的东梁渠终于修上了柏家山。从此,干旱的东梁山不再干旱,柏家山的群众要求把村名改为“柏家川”。
河水上山后出现了奇迹:过去未曾梦想的水稻每亩收了360斤,大麻最高亩产307斤,南瓜一个重达73斤,何家湾的粮食增产了一万多斤。东梁山人民的生活日益美满,他们将争取明年山地实现全部水利化,还计划建立一座水电站,让光明永远照耀东梁山。
民工队长汪德昌,由于在水利建设中,联系群众,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的完成了引水上山的任务,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9月6日 郝常耕

武山县东梁山人民发展山地人工降雨灌溉,它便于浇灌小块梯田,不受地形限制,能避免肥料土壤流失和地皮板结,热天喷浇可清爽作物、促进生长,还可节约劳力。每亩地灌一次约需水10-15立方米。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武山县东梁山小景 1961年9月4日 傅振欣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矿泉疗养院全景 1957年11月30日 郝常耕

武山县矿泉疗养院是一座利用当地温泉治疗慢性疾病的自然疗养院。一年来,疗养院接纳了包括工矿、机关职工和农民群众等近1000名病员进行治疗。门诊治疗的有6000多名。为配合浴疗,疗养院还有相当完善的医疗设备。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能在这样设备好、环境美的地方治病,真是幸福。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吧。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4月5日 黎枫

武山县是个黄土高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一切运输都靠人背、驴驮。过去农民“背出抗进”的运输方法还能适应小生产的要求,但在农业大跃进劳动力显得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运输方法就大大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了。武山县的农民提出了要“从扁担下解放出来”的战斗口号,农民们纷纷献车料,献废铁,献造车的计策;全县26个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和翻砂厂的792名工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参加设计和制造车子的生产工作。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到四月中旬达到户户有车,山山有高线运输站,使运输效率提高2到18倍。
农民们积极献铁、献料,争取迅速实现运输车子化。东顺农业生产合作社女社员马秀芳(右)献了十二斤铁。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2月6日 傅振欣

武山县城关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正在为积肥赶制车辆。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7月11日 黎枫

武山县大柳树村的社办医院为了便利轻病患者的及时治疗,建立了地头巡回医疗的制度。这是医务人员正为手部受了轻伤的女社员进行包扎。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扫街道积土肥 1959年2月14日 付振欣、刘影

甘肃省除四害讲卫生的旗帜——武山县洛门人民公社大柳树村,在积肥运动中,采取了积肥造肥与清洁卫生相结合的办法,有力地推动了积肥造肥运动与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2月17日 付振欣

武山县洛门农产品购销站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公社、生产队进行收购,改变了过去整收零不收的采购方法。这是购销站的党支部书记杨俊藩(右)正在和职工们整理零星收购的大麻。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2月18日 傅振欣、刘影

武山县洛门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唐兴(右),带领群众扫雪归田。他们冒着大雪,一个早晨就往地里运雪38万多担,用雪浇地3000多亩。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武山县洛门公社 1961年9月4日 傅振欣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1月5日 傅振欣

武山县在短途运输战线上,大搞“小土群”和“蚂蚁搬泰山”的群众运动,威力无穷。
这个县为了保证工农业生产继续跃进,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短途运输,并注意充分利用民间运输工具,因地制宜地大搞“一条龙”协作,提前三个半月完成了今年全县的运输任务。不仅保证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而且增加了社员的收入。目前,他们正在为运送更多的燃料、矿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奋斗!
武山县在大搞群众性的短途运输运动中,开辟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水上运输线。这是社员们正在运送建筑木材。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9年12月9日 叶棣曼

铁道部兰州铁路管理局在武山县建立的温泉疗养院已开始接待疗养人员。这座疗养院有230个床位,设备比较完善。        


天水武山县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同上

电睡眠治疗室的医务人员正在给神经衰弱的疗养员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武山县   渭河   农业社   梁山   天水   土坝   水土保持   疗养院   社员   梯田   干旱   公社   粮食   群众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