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乌孜别克中学老师阿不都吉里(中)给学生讲种花的经验 1957年5月13日 王文玉

伊宁市仅中等学校就有12处之多。在这座城市里居住着10万人口,在学的中、小学生就有15965人。12所中等学校里有二分之一是以民族名称命名的,如;哈萨克中学、维吾尔中学、乌孜别克中学、塔塔尔中学、俄罗斯中学。这些学校都以本民族学生为主,也有其他民族学生,学校里的语文课程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7年5月15日 丁彬萱

伊宁市是全疆的主要城市之一,这里聚居着13个少数民族的10万多人。解放以来,这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58年1月22日 武纯展

伊宁县巴彦岱乡各族农民掀起了冬季生产的热潮。巴彦岱乡各族社员正在挖掘一条14公里多长的渠道,引水上山,来改变过去历年干旱歉收的情况。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工厂党支部书记马桂兰(左)经常参加车间文化班,跟工人们一起学习 1960年6月16日 牛畏予、梅那瓦尔摄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下工后,维文班在第二车间上课

伊宁市友好被服厂全厂200多名职工中已经没有一个文盲。工厂党组织十分重视职工业余政治和文化学习,书记亲自挂帅合理安排了维、汉文各班学习政治和文化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全厂职工的政治与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宁市新区一角 1960年11月21日 蒋齐生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大楼外景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这是伊宁新建的船舶修造厂,可造小型货轮和拖轮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全州共有一百多万人口,其中哈萨克族人民占43.24%。。自从自治州成立以来,畜牧业发展更快。到1959年,牲畜头数即比1954年增长了54.3%。与此同时,工农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1959年底,自治州的厂矿已比解放前增加了71倍,而粮食产量比1954年增加了42.4%,不仅自给,还可支援外地。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0年5月28日 牛畏予、梅那瓦尔摄

伊宁市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苹果树下吃点心。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地头歇息 1963年7月22日 徐邦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劳动之暇,各族社员在一起欢庆丰收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红星公社党委书记徐延祥(左)和社员在一起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成立公社后,各族社员同心协力,兴修了一条水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利益

伊宁红星人民公社1958年成立,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公社有6个民族的18000多名社员。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公社的各族干部在一起讨论生产大计和建设规划,和各族社员一起生产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1963年,这个公社有347名各族社员被评为五好社员、五好干部。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3月6日 武纯展

今年春节,伊宁市的汉族干部金元明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的维吾尔族好朋友吾麻尔江司马依老人。他们的相识和友谊却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故事很长,简单阐述下。1962年4月里的一个星期天,金元明夫妇带着孩子赶巴扎,孩子掉进了渠洞了,红星公社胡蒂亚圩子大队八小队的吾麻尔江司马依老人救下了孩子且匆匆而别。)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4年10月15日 徐邦

这是红星人民公社社员在把收下来的苹果进行挑选。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气象台工作人员在查阅当地的气候资料 1961年7月3日 岳国芳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气象观测员定时放出带有无线电探空仪的气球,测定大气的湿度、气压和温度,观察气候变化情况

1961年,伊犁气象服务台提供的气象预报对牧区的大批牧畜由冬牧场安全地转入春牧场起了良好的作用。他们不仅定期为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提供定期的气象预报和临时补充预报,还派出深入农牧业第一线的流动气象台和气象哨,帮助农牧民夺取更好的收成。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9月22日 徐邦

伊犁种苹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平均每年可产700多万斤,有几十个品种。这是伊宁市街头的流动售果摊。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1月11日 徐邦

这是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牧区收购来的羊群正通过伊宁市大街。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工人买买江苏来曼在用轻革打光机给面革打光 1962年11月13日 徐邦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质量检查员在车间验收一批将运往牧区农村的牛油靴

伊犁皮革厂为了供应城乡市场需要的当令商品,最近正成批生产皮靴、皮衣等产品。工人们为牧民、农民生产了多种型号的牛油靴,这种靴用的皮革含油量高,制成靴鞋具有防水性强、柔软、耐穿的优点。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宁城市一角 1963年10月15日 武纯展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行驶在市区的公共汽车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犁毛纺厂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师范学校

1964年9月1日,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族人民欢庆自治州成立10周年的日子。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力改变生产条件,从而把农牧业生产推向一个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在农业生产方面,耕地面积比解放初增加了一倍多,灌溉面积扩大了将近两倍,粮食产量也增加了两倍左右。今年,牲畜总头数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多,牲畜质量也大大提高,培育成功的新疆细毛羊和改良羊已占绵羊总数很大的比例。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1963年11月6日 徐邦

运输车辆穿行在伊犁—乌鲁木齐公路图中的天山果子沟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宁县团结公社的代表乌斯满在喀什河西岸总干渠的放水典礼大会上发言 1966年7月1日 徐邦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图为开闸放水这一天各人民公社社员纷纷前来参观

新疆伊犁河支流喀什河的西岸总干渠第一期工程,经过各族社员和生产建设兵团职工5个多月的奋战,于不久前开闸放水,使130多万亩农田当年得到灌溉效益。喀什河西岸总干渠是伊犁河谷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上海老工人戚安珠在向同行介绍羊毛分类分支的经验 1965年6月22日 徐邦

新疆伊犁伊宁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伊犁毛纺厂毛条车间工人正在学习上海工人姜根娣的先进操作技术

上海裕华毛纺厂、上海第二毛纺厂等六个工厂的十五名毛纺操作能手最近在伊犁毛纺厂传“经”送“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伊宁市   伊犁   乌孜别克   哈萨克族   瓦尔   巴彦   哈萨克   伊宁   喀什   红星   干渠   毛纺厂   社员   新疆   自治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