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前篇我讲述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古桥名录的永济桥,这些古桥已成为当地秀美山川中一道独特景观。今天在此讲述湘湖镇鲤鱼桥。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东安村的鲤鱼桥。(此图片来自网络)

鲤鱼桥位于湘湖镇东安村,是一座元代单拱石桥。长23米,宽约6米,横跨在该镇的南河上。桥身已被苔藓覆盖,被藤蔓缠绕。但上桥的青石板台阶,依然齐整。旧名亦称“寡妇桥”。据记载,相传一名穷寡妇捐资一铜钱,桥因此而得名。后人因不吉利,改名为“鲤鱼桥”。从桥的建造结构来看,此桥在建成时应为一座“房桥”,在桥的两端桥头堡的基座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时木结构的桥头堡应该是气势不凡。桥身处石上留有的榫口,说明整座桥上都有木结构的房屋,既可用以遮风挡雨,亦可休憩观赏。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东安村的鲤鱼桥。(此图片来自网络)

桥两头的台阶呈“八”字形,所用石料均为花岗岩,历经岁月的洗礼,那石阶上独轮车碾压过的痕迹,仿佛述说着这座桥的沧桑历史。桥的另一端通往婺源的古官道仍依稀可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东安村这端的古官道已被房舍和公路所取代。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景色。

桥的北面在石拱顶端刻有阳刻楷书“安福”二字,南面阳刻楷书“鲤鱼桥”三字。

这座桥经历了近800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战火的洗礼,依然雄姿不减,不禁令人感叹。时至今日鲤鱼桥仍然是东安人出入的重要通道。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景色。

元代时,此地村庄密集,人口稠密,一河阻隔,交通甚为不便。为此村民纷纷解囊捐资建桥。而在东安有一户人家是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咬着牙把仅剩的一枚铜板捐出,心想哪怕明天母子挨饿也要尽一份微薄之力。在一旁读书的儿子看见母亲的举动,噙着泪花露出了笑容。而组织者却勃然大怒,斥道“打发叫花子!”随手将铜钱扔进了河里,“明天你必须按份子凑齐,少一厘也不行!”话语刚落,只见江面上跃起一条鲤鱼,竟将这枚铜板衔去。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公路图。

入夜,这位母亲搂着儿子说,“崽呀,建桥是造福乡里,方便众人,我们应该出力呀,可我们家一贫如洗,从哪里可以凑齐这笔钱呢?”母亲忧心忡忡,儿子道:“我们家还有一筐红薯,明天我们把它捐出去吧!”望着儿子懂事的脸庞,母亲不禁潸然泪下。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荞麦岭古栈道。

翌日,组织者入户催缴,此时忽听有人大喊:“鲤鱼吐钱了,鲤鱼吐钱了!”人们纷纷赶到河边,只见一条金色的鲤鱼跃出水面,嘴里不断地吐出一枚枚铜板,片刻工夫,岸边便有了一小堆铜板,人们细数一下,刚好是这户孤儿寡母家应凑份子之数。于是人们纷纷议论本来就不应该让人家孤儿寡母捐这笔钱,他们已经够艰难的了,这下连菩萨都保佑他们,看,鲤鱼都给送钱来了……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有座鲜人为知的鲤鱼桥,它的传说听我来诉说

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村委会。

石桥建成后,于是这座桥始称为“寡妇桥”。时间长了,两岸婚嫁之家,忌讳过桥,总觉得不吉利。话说寡妇这户人家的孩子几年后考上了举人,也是这村子里当时唯一的一位举人,再加上鲤鱼吐钱的故事,人们便将此桥改名为“鲤鱼桥”寓意鲤鱼跳龙门之意,沿用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浮梁县   景德镇   鲤鱼   东安   桥身   孤儿寡母   桥头堡   官道   木结构   楷书   举人   铜板   寡妇   儿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