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宪问十四(16)

「论语笔记」宪问十四(1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⑴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霸主之一,公元前636-628在位。⑵谲:诡诈。⑶齐桓公,名小白,春秋霸主之一,公元前685-643在位。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谲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谲诈。”

【简评】早在西周末年开始,居住在当时华夏北边的戎狄和居住在南边的蛮夷就开始大规模地往内地迁移。当时,许多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受了影响。到春秋前期,这情况越来越严重。由于西周以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自保尚且不暇,根本就顾不上别的了:“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情势危急,诸侯们要求联合起来以求自保。而当时势力强大的有齐、楚、秦、晋。楚以蛮夷自居,对中原虎视眈眈。有可能担任霸主的秦地方偏僻,其势力对中原地区影响并不太大,采取“不与中国会盟”的态度;晋国在晋献公死了后,发生内乱;最有条件的就是齐,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强盛。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伯”就是霸,是一方诸侯之长。这样,齐就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并适时举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孔子说齐桓公正派而不谲诈,是因为齐桓公在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如伐山戎,保燕国,伐狄人,保邢地等,都具有“存亡续绝之功”,光明正大。

晋文公重耳即位的时候,齐桓公已经死了,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也发生了动乱,削弱了齐国的势力。晋文公即位后,也在晋国内部进行了许多改革,使晋国国力强盛起来。这个时期,南方的楚国多次侵入中原地区。前635年,晋文公在帮助周襄王平定了太子带之乱后,被周封为“方伯”,也成为一方诸侯之长。前633年,晋大破楚军之后,居然“召襄王,襄王与会之河阳”,以臣召君,孔子认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因此说晋文公“谲诈而不正派”。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显然,在“尊王”这件事情上,晋文公做得没有齐桓公那么好,这也反映出周王室的颓势在进一步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晋国   管仲   中原地区   论语   蛮夷   齐国   西周   王室   强盛   国力   正派   诸侯   霸主   势力   春秋   本文   笔记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