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南通,是我访问江苏十三姐妹的第十一站,还有宿迁和淮安尚未访问。平时,我们熟知南通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也知道它的家纺特别出名,同时也是海产品产出大户。但是来到南通当地,才知道,课本里的张謇对这个城市的影响有多大,一手抓实业,一手抓教育的信念一直未改变。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1. 南通

南通主城区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以截弯取直,通过濠河将主城区围成一个方正的城池,本来有4个城门,但是北方由于盗贼较多,因此关闭使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城区逐渐容纳不下,因此在老城区的南边又建了新城。后来由于城墙失修,且没有抵御外敌入侵的需要,其新城的城墙基本上就不再存在了。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而到了海门和启东等地,由于潮水上涨和降落,其土地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历史较短。整体而言,整个南通的历史真正辉煌的起点,就是张謇的出现,甚至说,整个南通城市,都是由张謇一人之力构建起来的,也不为过。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张謇实在看不过去,因此辞官回乡,完成他的地方自治。

2. 张謇

关于张謇的一切,都可以在濠南别业里,找到答案。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2.1 实业

以闻名遐迩的大生纱厂为起点,张謇开始他的实业生涯。大生二字意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之间最好的行为就是让百姓能够生存下去。随后,他的发展道路则是接近满分的企业家。他一方面扩充了优势的大生纱厂,创办了4家分厂,形成自己的行业优势。另一方面,开始沿着制纱的产业线上下左右扩充。在上游,他创办了多家农垦公司,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而且在下游,他创办了用于运输纱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还创办了南通绣织局,染织考工所等。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除了用于纺织的棉花之外,棉花核也被创办的广生油厂所利用,更进一步地创办了大龙皂厂等化工企业。而后,他也涉足到国民经济重要的两个部分,盐和铁,包括同仁泰盐业公司和资生冶厂等。但是这远远不够,随后,他开始涉足仓储和银行,为整个区域经济运作构建了内循环闭环。

我们时常会想,这种企业的发展模式好吗?现在不是讲究社会分工精细化吗?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年代,并不是张謇想要去吞并上下游产业链,而是没有与之配套的企业,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要想真正运营一个城市,基础设施一个都不能少,因此张謇还创建了用于邮政和通信的大聪电话公司,用于公共交通的南通公共汽车公司,还有一系列包括气象站、养老院、宾馆在内的众多社会生活所需的组织和机构。

2.2 教育

其实,在1903年访问日本以后,张謇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指导方针。与蔡元培的“大学优先”的思想战略不同,张謇则走出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张謇是以“先师范,后小学,然后职业教育,最后特色教育”的顺序构建了南通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除了早期的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南通中学)。也包括南通女工传习所,南通伶工学社、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等特色学校。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南通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么好?当我去南通群英馆后,我才恍然明白。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安抚学生的情绪,告诉学生们,学习本身就是痛苦的,艰难的,唯有培养好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在这逆水行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这并没有错。但是在南通,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想的是,我要去探究如何教得好,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一具有挑战的方向。因此,在这里走出的每一小步,都使得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的先进一步。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当然,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枝散叶的贡献,张謇也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教育家。从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附设农科(扬州大学)到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与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这还不包括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陶业学堂(景德镇陶瓷大学),吴淞商船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东华大学),吴淞水产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除此之外,还有南通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等等,基本上江浙沪这边的高校都有他的身影。一辈子,他共参与了三四百所学校的创立。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很多人都只惊叹于这近乎完美的成就,却没有看到张謇所付出的一切。这所有的成就离不开张謇那不为人知的努力,也和时代、地方、他周围的人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他本身是冷籍出身,并不是大户人家,家庭背景并不算优渥,但是他父亲在4岁时就教授他《千字文》,其实已经比同龄人好了很多。这也为后来他能够有所成就开了个好头。1869年,16岁的他就已经是如皋秀才,1874年,21岁的张謇就已经工作。20年后的1894年,他才高中状元,授六品官职,干了一年就辞官职回家了。整个所谓刚刚完成了曾经的人生的梦想,就有了新的梦想。20年间,他也参加过很多考试,也失败过很多,但是并不影响他的成长。在1884年朝鲜战争时,就因为卓越的才能被李鸿章看中,想直接举荐当官,但是张謇可能仍然走传统君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一定要中状元才行。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过说来也巧,张謇一生70多岁,41岁才中状元,而我们广为流传的事迹都是他后半生所取得的,正所谓厚积薄发。现在一般人读博士到30/40岁一点都不晚,人生至少还有一半的时间用来发光发热。

而且,他周围也总是各种帮助他的人,早期他的老师宋蓬山,宋紫卿,通州知州孙云锦,他同窗好友顾延卿,淮军将领吴长庆,我们都熟知的李鸿章,张之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等,一路上对他的帮忙都特别大。除了他个人优秀的能力和思想,也离不开他的高超的人际交往之术,才能使得这么多被载入史册的人与他有交集,从而让他也出现在史册之中。

江苏十三姐妹之南通之行(张謇特辑)

放眼现在,南通不仅仅有张謇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二十多位院士,十几位将军,多名知名企业家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有整个南通勤劳的人民,以及在这块土地上一直传承的重视教育与实业的文化,让南通这座城市矗立在长江之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南通   优渥   吴淞   通州   纱厂   师范学校   史册   江苏   工学   特辑   基础教育   状元   成就   实业   学校   城市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