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报告出品方/作者:川财证券)

一、公司基本情况

1.1 农业、新能源双主业为核心,深入布局光伏全产业链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由通威集团控股,以 农业、新能源双主业为核心。

新能源方面,公司以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同时致力于“渔光一体”终端电站的投资建设及运维。截至 2020 年末, 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 8 万吨,太阳能电池年产能 27.5GW,其中单晶电 池年产能 24.5GW。

农业方面,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产品的研究、生产和销售。截至 2020 年末,公司拥有 70 余家涉及饲料业务的分子公司,采取就地生产,建立周边销售覆盖的经营模式,同时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技术、金融等配套服务。公司的生产、销售网络已布局全国大部分地区及越南、孟加 拉、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1.2 股权结构集中,子公司分布新能源、饲料两大板块

公司为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为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刘汉元。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通威集团持有公司 44.39%股权。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一级子公司 80 家,其中70 余家子公司从事农业业务, 光伏板块主要参控股公司三家,为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和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旗下柚子公司 10 余家,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销售;永祥股份主要从事多晶硅料的生产、销售;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站业务。

1.3 公司产品聚焦饲料和光伏业务

公司多晶硅料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但贡献毛利占比最大。从公司收入结构来看,2020 年饲料业务营收占比 47.17%,太阳能电池业务营收占比 35.07%, 多晶硅业务营收占比 14.8%。从公司毛利构成来看,2020 年饲料业务毛利占比 29.01%,太阳能电池业务毛利占比 29.84%,多晶硅料业务毛利占比 30.05%。

1.4 财务状况良好,经营稳健,业务长期维持高毛利

2020 年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 17.09%,其中饲料业务毛利率 10.51%,太阳能电池业务毛利率 14.54%,多晶硅料业务毛利率 34.7%。2020 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满负荷运行,各项指标持续优化,全年实现高纯晶硅销量 8.66 万吨,同比增长 35.79%。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最高,为 59.64%,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光伏电站 45 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 2GW,全 年累计实现发电 21.65 亿度。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 10.35 亿元,研发费用率 2.34%。其中,电池片生产研发投入占比最高,达 51%;其次为高纯晶硅生产研发,研发投入占比 24%。 2020 年,公司在原有光伏各业务板块科研体系基础上成立了光伏技术中心, 统筹推进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研发与技术集成,重点开展新技术、新产品量产导入过程中的跨板块链接和集成工作。

近年来,公司期间费用率趋势下行,各项费用基本维持稳定比率,2020 年公司 期间费用率 7.38%,其中销售费用率 1.76%,管理费用率 4.09%,财务费用率 1.53%。公司期间费用率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处于较低水平。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二、硅料:行业景气度高,公司成本技术优势显著

2.1 硅料环节特点:初始投资额高、投产周期长、选址要求高

硅料是光伏产业链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环节,具有初始投资额高、 投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选址要求高等特点。硅料从产能建设到投产再到爬坡满产通常需要 2 年的时间;投产成本方面,硅料单位投资额高,通常 1 万吨硅料产能需要投资 10 亿元左右。由于扩产周期长、投资额高,硅料企业盈利通常表现出周期性较强的特点。

目前市场上生产硅料主要以两种方法为主,分别是改良西门子法工艺和硅烷 流化床法(FBR)。就生产的稳定性而言,改良西门子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工艺成熟稳定,过程简单可控,设备标准化,容易复制和扩大。通威股 份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高纯晶硅;保利协鑫能源所属中能硅业是早年应用 西门子法的行业先锋,目前保利协鑫颗粒硅产能约 1 万吨。

2.2 行业竞争格局及扩产进度展望

硅料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头部企业较为集中,竞争格局稳定。硅料环节头部 企业主要包括通威股份、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保利协鑫能源、东方希望、亚洲硅业。截至 2020 年底,通威股份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 8 万吨;新特能源现有多晶硅年产能 8 万吨,其中 3.6 万吨多晶硅项目于 2020 年建成投产并释放产能;大全新能源现有多晶硅料产能 7 万吨;东方希望 6 万吨;亚洲硅业 2 万吨。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目前硅料环节第一梯队企业包括通威股份、东方希望、协鑫新疆、新特能 源、亚洲硅业、大全新能源。海外一些多晶硅企业因其成本显著高于国内企 业,且 2020 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低迷,部分产能迫于亏损压力已关闭。即便国内厂商有小幅扩产,但 2020 年底全球多晶硅料 59 万吨产 能仍低于 2019 年底 65 万吨产能。2021 年,硅料下游硅片环节扩产力度大,预计截至 2021 年底,硅片产能将超 300GW。为应对 2021 年硅料供不应 求的局面,多家多晶硅料企业计划在 2021-2022 年扩产,但 2021 年新的硅料 在建项目仍处于建设阶段,新增有效产能十分有限,在建产能预计 2022 年投 放。

2.3 预计 2021-2022 年硅料将持续紧平衡

自去年 12 月份以来,硅料价格持续走高。截至 2021 年 7 月,多晶硅致密料 成交均价由 2020 年底 83 元/kg 涨至 206 元/kg。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下游多家硅片企业或一体化企业选择与上游硅料企业签 订长单锁定硅料供应,以保证后期出货量。

预计 2022 年,硅料紧缺将有所缓解,但仍将维持紧平衡。2021 年在建的通 威 10 万吨产能、亚洲硅业 3 万吨产能、大全新能源 3.5 万吨产能预计将于 2022 年正式投产,合计新增约 50GW 产能。2021、 2022 年硅料新增产能供给仍不足以弥补下游硅片产能扩张缺口,预计 2022 年硅料环节仍将维持紧平衡,硅料价格有望在今明 2 年维持高位。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2.4 竞争优势:公司硅料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同行,头部地位稳固

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年产能 8 万吨,在建产能 15 万吨。公司目前已形成三大多晶硅料建设基地,分别在拥有电价优势的的四川乐山、 内蒙包头和云南保山。

2020 年,公司高纯晶硅出货 8.66 万吨,同比增长 35.79%;含税均价 6.96 万元/吨,实现毛利率 36.78%。公司产品生产成本持续降低,2020 年硅料全年平均生产成本 3.87 万元/吨,公司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 3.63 万元/吨,完全成本 4.27 万元/ 吨;乐山老产能于 2017 年 6 月技改投产,2020 年平均生产成本 4.9 万元/ 吨,完全成本 5.9 万元/吨。

公司高纯晶硅生产成本和完全成本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硅料生产成本中,电力、金属硅、折旧是硅料成本的三大组成部分,占比合 计约为 80%。根据 Solarzoom,硅料行业平均生产成本约 42 元/千克,主要包 括电力成本、金属硅成本以及设备折旧成本等。1 公斤硅料电力成本为 15.9 元,占比 38%;金属硅成本为 11.9 元,占比 28%;设备折旧成本 5.9 元,占 比 14%。金属硅方面,各家企业生产高纯晶硅的消耗量相近,多为 1:1.1,生 产 1kg 高纯晶硅消耗约 1.1kg 硅粉,硅粉且成本较为稳定。因此,各家企业 高纯晶硅的生产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电费和折旧。

电费方面,低电价地区产能非常具有成本优势。乐山多晶硅到户电价不高于 0.4 元/千瓦时,通威乐山项目的电价约为 0.3 元/千瓦时;通威包头、保山项目的电价则更具优势,约为 0.25 元/千瓦时。江苏协鑫电力来源可分为自 备电和外购电,自备电厂可满足 4 万吨的硅料产出,电力成本约为 0.36 元 /kwh;剩余 3.5 万吨硅料产能采用外购电,外购电成本约为 0.7 元/kwh。为了更具成本优势,当前新建的硅料产能均选择低电价地区进行建设。

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扩张或受阻,积极布局低电价地区产能,彰显先发优势。在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 结构调整方面,提出要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即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 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 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将来各地能耗指标的获取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公司积极布局低电价地区产能,新产能规划在内蒙、四川、云南这类低电价地区,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

新产能单位投资成本逐年降低,相应折旧费用减少。通威于 2018 年投产的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高纯晶硅项目计划投资总额 80 亿元,计划产能合计 5 万 吨,达产后实际产能合计 8 万吨/年,实际投资额合计 64 亿元,实际投资成本约为 8 亿元/万吨。云南保山高纯晶硅项目设计产能 4 万吨 /年,项目预计总投资约 40 亿元,预计项目实际投资成本将低于 10 亿元 /万吨,有利于公司高纯晶硅生产成本不断降低。

三、电池片:非硅成本引领全行业,HJT、大尺寸齐驱并进

3.1 技术路线多变,非硅成本、转换效率彰显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电池片环节成本由硅片成本以及非硅成本构成,电池片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非硅成本的控制。非硅成本的高低决定着电池片环节企业的最终竞争力。

目前,电池片环节平均非硅成本为 0.25 元/W,硅片成本 0.45 元/W。非硅成 本构成包括正银、辅助设备及其他、电力、人工、折旧等。其中正银在非硅成本中占比最高,为 26%;电力、辅助设备及其他、折旧等占比较高。

通威股份当前单晶 PERC 电池产品非硅成本已达到 0.2 元/w 以内,远低于行 业平均水平,具备竞争优势。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3.2 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产业大幅扩产进行时

相比于硅料环节,电池片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截至 2020 年底,在电池片头部厂商中,通威股份、爱旭股份和隆基股份具备较大产能,分别为 27.5GW、22GW、30GW,通威、爱旭作为专业化电池厂商,生产的电池片主要用于对外销售;隆基股份电池片主要用 于自身组件生产。第二梯队电池片生产企业如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来股份,截至 2020 年底,电池片产能分别为 18GW、7.5GW、5GW、 2.1GW。

3.3 以 PERC 为基础,各家企业积极布局高效路线

从电池片技术路线来看,目前电池片生产企业量产产能基本均以 PERC 为主, 专业电池化厂商如通威、爱旭布局技术路线较广,通威股份重点开展对 HJT、TOPCON 等新技术的中试与转化,爱旭股份持续加强新型电池技术研 发,如 HJT、TOPCON、IBC、HBC、叠层电池等。一体化厂商中,隆基股份、 东方日升等纷纷布局新的技术路线。

从量产转换效率来看,各家企业的平均量产转换效率相近,约为 23%- 23.5%。专业化电池厂商具有更高的研发最高转换效率,通威为 25.18%,爱旭为 25.3%,中来为 24.5%;一体化厂商的研发最高转换效率在 23.8-24.6%之间。

提升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产业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未来光电转换效率 的提升主要依靠制备技术的更迭。随着制备技术的进步,其他高效电池会对其带来竞争压力。目前,具备大规模生产应用基础且最成熟的高效电池技术为 p-型 PERC 电池技术。相 较于其他高效光伏电池,PERC 电池在技术上仅需在传统的全铝背场晶硅电池生产线上增加两道主要工序,即可升级换代。

目前,PERC 太阳能电池在技术与设备上已趋成熟,且将逐渐完成对常规单晶、多晶电池的替代。新技术如异质结、IBC 等,无法与现有技术兼容,不能利用现有产线进行改造升级。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3.4 盈利受上游涨价影响较大,预计 2022 年转好

电池片行业 CR3 约为不到 40%,相比上游硅片和下游组件环节,竞争格局比 较分散。隆基、晶澳、晶科、天合光能等多家一体化厂商纷纷布局电池片环 节,爱旭、通威等专业电池厂商在技术和供给方面正加大投入。上游硅料短缺导致实际可供应硅片也较为有限,当前硅料、硅片环节价格仍维持高位, 且有充分议价能力;电池片环节面临硅片供应短缺和涨价的双重压力,受上 游硅片成本调涨影响,电池片企业陆续跟调,虽然电池片需求旺盛,但成本 不断攀升,使得下游组件企业放缓采购节奏。

2021 年,电池片环节盈利受上游涨价影响较大,预计 2022 年转 好。硅料价格未来 1-2 年都将维持高位,电池片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议价能力相对较弱,2021 年电池片环节盈利空间相对去年将有大幅收窄。2020 年,通威股份单晶电池片单瓦净利润 0.07 元/w;2021 年一季度, 单晶电池片单瓦净利润 0.04 元/w,相较去年有大幅下降。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3.5 公司电池片非硅成本引领全行业,HJT 量产稳步推进

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太阳能电池年产能 27.5GW。2020 年,电池片销量 21GW,其中,单晶电池 片销量 18GW,多晶电池片销量 3GW。目前,光伏电池片行业平均非硅成本约为 0.25 元/w,公司凭借技术领先优势 和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将单晶 PERC 电池产品非硅成本控制在 0.2 元/w 以内,行业领先。

公司目前已有三条 HJT 中试线,规模达 400MW,分别在合肥和成都。公司将 根据 HJT 技术的发展进程,适时推动其产业化投放。在产品尺寸方面,适应 产品大尺寸的趋势,规格将全面兼容 210 及以下尺寸。通过持续研发和适度 产业化,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2019 年,公司在成都和合肥分别建立两条 HJT 中试线,经过持续研发改进, 目前 HJT 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到 25.18%,较去年同期提升 0.58 个百分 点。同时,公司将建设 1GW HJT 中试线,在研发产线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备 选型、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性价比。

设备国产化率高,公司异质结产线采购的设备中,除了清洗制绒环节采购 2 台日本 YAC 设备,其余设备均为国产。目前,迈为和捷佳伟创已具备 HJT 整 线供应能力,异质结设备的国产化可以显著降低产线的建设成本。

四、积极延伸光伏产业链,与头部企业深入合作

公司在光伏领域的硅料和电池片环节发展已经成熟,市占率行业领先,成 本、技术优势显著。公司除了继续巩固自身在优势环节中的地位,还积极将 产业链向硅片、组件环节延伸,与产业链内各家公司展开深度合作。

与隆基深化战略合作,双方优势互补。 多晶硅料供需合作方面,双方以每年 10.18 万吨多晶硅料的交易量为基础目标。隆基的硅料需求优先从通威采购,通威硅料优先保障供给隆基。此外, 隆基还投资通威多晶硅料制造公司,隆基于 2017 年参股投资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隆基持股比例为 15%。永祥新能源一期高纯晶硅项目实际年产能 3.5 万吨,通威拟对其增资扩产,扩产后设计年产能 7.5 万吨,隆基同意保持 15%持股比例同步增资。隆基拟参股投资云南通威,持股比例 49%。

与天合光能开展深度合作,切入单晶拉棒切片环节。2020 年 11 月,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就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并共同投资年产 4 万 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 15GW 拉棒项目、年产 15GW 切片项目、年产 15GW 高效 晶硅电池项目,以及每年向合作项目公司采购高效晶硅电池等相关事项达成 合作协议。天合光能在各项目公司中参股比例均为 35%,合计注册资本出资 额约为 21 亿元,通威股份在各项目公司中持股 65%。

与晶科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相互参股对方项目。2021 年 2 月,通威股份与晶科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投资年产 4.5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 15GW 硅片项目以及开展相应供应链合作达成共识。同时,双方在继续执行基于此前签订的硅料长单采销协议的基础上,再附加三年合计约 6.5GW 的硅片长单采销合作,合作期为 2021-2023 年。

组件方面,2020 年公司组件出货量 1.23GW,公司组件环节产能相较其他环节 较少,未来仍然具备扩张潜力。

五、饲料业务为公司业绩提供基础保障

截至 2020 年末,公司拥有 70 余家涉及饲料业务的分子公司,采取 就地生产,建立周边销售覆盖的经营模式,同时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技术、 金融等配套服务。公司的生产、销售网络已布局全国大部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年饲料生产能力超过 1000 万吨,是全球 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组 织、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集约化优势。

通威股份专题研究:硅料、电池片两翼齐飞,成本技术优势领先

从产业链来看,饲料行业上游为饲料原料,主要包含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矿物质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中游为饲料生产,包括猪饲料、禽饲 料、反刍料、水产料等;下游主要是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及淡水动物、水产动物的水产养殖。

2020 年,公司饲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08.51 亿元,同比增长 12.14%,在公 司整体营业收入中占比 47.17%;实现毛利 21.91 亿元,在公司整体毛利中占 比 29.01%;饲料业务毛利率 10.51%。2020 年公司饲料销量 524.92 万吨,同 比增长 7.12%。在水产饲料行业产量同比下降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水产饲 料销量的增长,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膨化料同比增长 11.37%, 特种料同比增长 18.81%。

2020 年,公司饲料业务成本合计 186.6 亿元,其中原材料成本 174.75 亿 元,占饲料总成本 93.65%;人工工资 3.35 亿元,占比 1.80%;制造费用 8.50 亿元,占比 4.55%。饲料成本的主要构成为原料成本,饲料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为玉米、豆粕等大宗商品。

成本端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饲料行业竞争格局由饲料加工行业竞争转 向农牧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由于公司上游为大宗商品,成本端受原料价格 波动影响较大。饲料行业整体竞争比较充分,2019 年,饲料行业 CR3 产量约 占全国饲料产量的 18.75%,与德国、日本 CR3 在 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中 国饲料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全行业增长放缓进入稳定发展和结构化调整阶段,大型企业凭借资金、管理和防疫体系建设上的优势进行 产业链的延伸;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压力、人才压力、技术压力和服务能力等 发展瓶颈,将逐步被优势企业整合并购或退出市场;行业竞争格局由饲料加工行业竞争转向农牧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

饲料业务为公司业绩提供基础保障。饲料行业竞争充分,面向下游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空间较小,2016-2020 年,公司饲料业务毛利率维持在 10%-15%。 但由于下游需求较为刚性,且饲料定价模式多为成本加成定价,公司饲料业 务能够较好地为公司的业绩提供基础保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电池   成本   硅片   太阳能电池   两翼   新能源   产能   年产   饲料   环节   高纯   业务   股份   项目   行业   技术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