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离开扬州,苏轼继续南下湖州之路。

行不几日,终于过江,至润州(今镇江市)金山寺,再见到老友宝觉禅师,免不了又是一番唏嘘。

熙宁四年,苏轼首往杭州通判,路过金山寺拜访禅师,并留下诗作《游金山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也是诗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也是苏轼一生仕途的心节,他的家乡眉州位于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岷江沿线,是为“长江发源”,现代的长江入海口在上海崇明,而苏轼作诗时所在的润州,正是古长江入海口。

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熙宁七年,苏轼从杭州北上密州时,也曾在金山寺停留,这一别就是五年。苏轼在赠给宝觉禅师的诗中感慨: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

其实,如果仔细梳理苏轼这一趟南下之路上的诗词,大概可以发现一条非常清晰的情绪脉络,他一定不会想到几个月后自己将遭遇什么样的劫难,但人的直觉是很难说出来的,苏轼在很多南下沿途所作诗词中,都在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直觉流露出来。

他对宝觉禅师说——

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

缓慢诵读中,你会感受到,诗中意味如此深长。

很多有关乌台诗案的复盘文章中,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直到被逮捕前,苏轼都没有察觉危机,可是,当我们回味苏轼在身体越来越逼近湖州的这些诗句,在扬州、润州,以及后来在无锡惠山,字里行间,都在指向一个暗涌的心路。

彼时,苏轼很可能已经察觉到朝廷风向,但没有任何实据可证明他的猜测,才有了“直将归路指茫茫”这样的迷惘与颓败。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见过禅师后,苏轼本欲启程赶路了,但天公留人,江上忽起狂风,只得在金山寺再停留了两日,苏轼以诗记录了这场异常天气的现场——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

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想来这风一定不小,已经把渡船吹停了。清晨,江上浪花打在江崖上,激起的水花喷射在金山寺客房的窗前,仿佛飞雨一般。

可承万斛之重的大船(龙骧)都不敢过江,那些小渔船到了江上直接就飞舞起来。

似乎老天已经看到了苏轼往湖州之后的惨剧,也不忍心让他自投罗网,想凭借风力阻住他的噩运。

奈何?

大风终于平息后,苏轼继续南下,之前在扬州与他汇合的秦观、参廖和尚已经成为他的旅伴。

三人来到无锡惠山,以惠山泉水为引,煎茶为乐。

说来也是蹊跷,昔日苏轼在杭州三年,中途频繁游历、公务江南各县,苏州、常州、润州、扬州都留下足迹、墨迹、诗迹,他也曾来过无锡,却偏巧总是错过惠山。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

嗜茶如命之人,遇到好的泉水,甚至比好的茶叶还是开心。惠山泉,称天下第二,苏轼此前听说,唐代诗人王武陵、窦群、朱宿曾同游惠山寺,并在此留下《宿慧山寺》各一(即惠山寺)。

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苏轼喜欢这些唐诗用词清简的风格,给读者一种逃离尘世归隐的感觉,于是,以唐人之韵,赋诗三首。

无锡与湖州,分居太湖北南两岸,相隔不过200余里,

惠山三诗总览下来,大概就是苏轼在即将抵达湖州前的心路写照了。

谢谢观赏,待续

无犀 原创

徐苏29 离湖州越近 苏轼诗中的不祥预感越强烈

预告

《重新认识苏东坡》之《徐苏篇》,自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抵彭城上任始,至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苏轼抵湖州任止,期间徐州抗洪、黄楼聚友、南下旅途,共录文三十一篇,即将结束。

八月开新篇,是为《乌苏篇》,诚如篇名,乌台诗案始末。

我猜,这可能将是我最艰难的一段写作经历。

艰难的事,不在笔下,而在心上。

但想到那个即将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黄州突围、羽化成仙的苏东坡,一切,也就释然了。

欢迎关注 无犀之谈,如果喜欢,可以转发、点赞、点在看。

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苏东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湖州   金山寺   至元   岷江   乌苏   崇明   飞雨   入海口   扬州   无锡   禅师   长江   杭州   归路   不祥   心路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