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12 苏黄之交 志趣相投

秦观之后,另一位日后的苏门学士黄庭坚也以诗来投。

黄庭坚,年龄比苏轼小八岁,是李常的外甥,孙觉的女婿,这二位都是苏轼的多年老友兼官场同僚。

尽管有这两层关系,黄庭坚却并未以此为倚仗,反而在给苏轼的诗中无比谦逊,认为苏轼乃宰辅之材,却被朝廷冷落在旁。尽管如此,君子当有立身风骨。

苏轼给黄庭坚回赠二首,一方面勉励后辈,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处境做出了客观分析:

顾我如苦李,全生依路傍。

纷纷不足愠,悄悄徒自伤。

录于文末,自赏。

徐苏12 苏黄之交 志趣相投

随诗所附信函中,苏轼回忆起最初在孙觉那里听说黄庭坚其人时的印象: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座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

当时孙觉对苏轼说,这个女婿虽然有些才情,但为人低调,没什么名声,希望苏轼多多替他宣扬,苏轼评价黄庭坚:

“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这是多么高洁、高阶、高级、高雅的评价啊,不要说被评价者本人是何样感受,就是我这样的后世旁人见了,也要感动得有些想要落泪了。

虽然我没有具体统计与抄录过,但仅凭这些年读苏轼传记与诗文的印象,似乎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得到苏轼如此高赞。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在宋诗上的成就与开创性,完全不输于苏轼,二人在世时,即被士人誉称苏黄。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他更是与苏轼、米芾、蔡襄/蔡京并称宋四家。

在这里,随手找来一首黄庭坚的诗作,其中境界,可见一斑。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徐苏12 苏黄之交 志趣相投

苏轼曾这样感慨他与黄庭坚的相识、相知:

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

又得天下才,相従百忧散。

正所谓,君子相投,必以志趣。小人戚戚,唯以利欲。


徐州时期的苏轼,正值盛年,生理与心理上的精力都处于一生的巅峰期。

在仕途上,虽有新党作祟,但也算逐渐走入正轨。在官场之外,他的名声几乎达到了巅峰,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皆知的文学偶像。

于是,提携后辈也成了苏轼责无旁贷的责任。

除了苏门四学士之外,苏轼正在向他的老恩师欧阳修、张方平学习,从青年人中寻找有才学、有见识的人物,加以点拨、栽培,但与欧张相比,苏轼与后辈的相处,因性格上的随性与恬淡,又多了一些轻松融洽的气氛,亦师亦友,一张一弛。

当时间退回到元丰二年(1079)的徐州城内,有一对王氏兄弟,颇得苏公赏识,

他与王氏兄弟的人生中还有着吟诗作对、饮酒赏月的好兴致,这年二月,某夜,明月之下,苏轼听着王氏兄弟吹奏着曼妙的洞箫之音,作诗一首,谁成想,竟然几乎成为自己往后岁月的谶语……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徐苏12 苏黄之交 志趣相投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

黄庭坚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可用太早计。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

其一

佳谷卧风雨,稂莠登我场。

陈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

大哉天宇间,美恶更臭香。

君看五六月,飞蚊殷回廊。

兹时不少假,俯仰霜叶黄。

期君蟠桃枝,千岁终一尝。

顾我如苦李,全生依路傍。

纷纷不足愠,悄悄徒自伤。


其二

空山学仙子,妄意笙箫声。

千金得奇药,开视皆豨苓。

不知市人中,自有安期生。

今君已度世,坐阅霜中蒂。

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

阆风安在哉,要君相指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米芾   黄庭坚   千岁   无光   徐州   志趣   后辈   桃李   诗文   女婿   官场   名声   君子   为人   岁月   兄弟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