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软肋,该怎样解决?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如果用这8个字形容最近几年杭州的发展态势,应该不为过:


由于民企活跃、数字经济发达,杭州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了深圳,仅次于京沪位居全国第三;


今年上半年,杭州汇聚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在主要城市里增幅第一(见下图),在“新一线城市”里率先突破5万亿,坊间甚至出现了杭州要把广州“挤出一线”的说法;

杭州的软肋,该怎样解决?


最近5年,杭州卖地收入累计超过1万亿,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推动了基础设施的迅速改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又继上海之后,率先成为“自贸区全面扩容”的省份。继舟山之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又在9月21日获批了自贸区。


杭州,简直就是“庚子年最顺利的城市”。


但杭州也有自己明显的软肋和隐忧,这个问题不解决,杭州很有可能“未老先衰”,从“明星”变成“流星”。


1、杭州的软肋和隐忧


杭州的软肋和隐忧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产业空心化”或者“制造业空心化”。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9年杭州GDP为1.54万亿;三大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1%:31.7%:66.2%。


也就是说,杭州第二产业占比只有31.7%。而在2009年,杭州第二产业占比为50%。短短10年里,占比下降了18.3个百分点。

杭州的软肋,该怎样解决?


杭州“去第二产业”的速度,在内地大城市里仅次于天津,位居第二。而天津最近几年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这里不再赘述。


目前杭州第二产业的占比,只比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高,显著低于其他大城市。


或许有人会说,杭州是浙江的省会城市,发展第三产业、降低第二产业占比是大趋势,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但你要知道,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除非你是首都、或者金融中心,否则“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降、比例偏低,就是“产业空心化”。


在中国内地,有资格把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的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其他中心城市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如果占比低于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可判定为“产业空心化”。


为什么这么绝对?


因为中国大城市的面积都非常大,远非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首尔、新加坡等“蕞尔小城”可比。面积大,就意味着产业有腾挪的空间。


有腾挪的空间,第二产业占比还大幅、快速下降,只能说“实体经济”在抛弃你!


防止“产业空心化”做得最好的,是深圳。


深圳面积虽然只有北京、杭州的8分之一,广州、上海的不到三分之一,第二产业占比仍然高达39%。


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深圳目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仍然高达42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深圳2019年工业增加值为9588亿元,几乎跟上海并列第一。(见下图)


杭州的软肋,该怎样解决?


杭州2019年的工业增加值只有4288亿元,大约只相当于苏州的一半,在全国只能排第12名。


正是因为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滑,杭州过去10年GDP的排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见下图)。

杭州的软肋,该怎样解决?


产业不够“实”,是杭州最大的短板和隐忧。


2、杭州该怎么办?


杭州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软肋,在2019年9月发布了《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


还提出: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含创新型产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比例不低于30%。


那么问题来了:杭州的“新制造业计划”能否成功?关键点在哪里?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杭州要复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一定要在“新”上下功夫,在“数字”上找突破。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概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订单的来源、处理,到原料的购入、调拨;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再到物流、销售、品牌营销,都要广泛使用数字技术、AI、云计算等手段。


否则,你的客户不可能精准,产品质量不可能提高,库存不可能下降,资金周转率不可能提高。


杭州印发的《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应该说抓住了关键点。


其实“数字经济”才是核心,用“数字经济”全面改造、提升杭州的制造业,才能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第二,阿里巴巴是杭州“新制造业计划”的一张王牌。在阿里的推动下,杭州才可能创造出“制造业复兴”的中国样本。


众所周知,阿里对杭州很重要。正是因为有阿里,杭州才成为新经济之都、数字经济之都。也是因为有阿里生态,杭州才诞生了这么多的独角兽,最终让杭州引入了那么多科技英才和增量资金。


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阿里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作用不可低估。


比如阿里推出的“犀牛智造”,就是经典的案例。


“犀牛智造”主要解决中小商家的两大痛点:一是提前生产多了卖不掉,库存吃掉利润;二是突然生产的小单、急单没有工厂愿意接。


说到底,这是因为传统的规模化大生产的方式,遭遇到如今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新时尚,于是矛盾产生了,需求也产生了。


“犀牛智造”首先从服装行业做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从淘宝、天猫产生的大数据研究消费需求,为品牌商提供商品设计建议、销售预测,实现“按需生产”。在供给端,通过工厂“智慧大脑”调度、物联网布局,让生产线具备柔性制造能力,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出不同的衣服,并且能快速转换款式。


跟其他生产模式相比,“犀牛智造”能够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减少50%的用水量。


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倡导的“新制造”不是为了颠覆“传统制造”,而是为中国制造开拓新空间、新可能。


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数字新基建。而在阿里的支撑下,杭州成为中国数字新基建基础最为强劲的区域。除了新制造工厂,还有阿里云、达摩院、智慧物流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杭州重新拥抱制造业的“底气”,就是以阿里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优势。


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里只有东莞“第二产业占比”是提升的,这跟东莞经济“转虚入实”、接纳深圳外溢有密切关系。


展望下一个10年,一定会有不少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显著回升,这里面应该就有杭州。


3、未来的大机会,在哪里?


9月25日,在第三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马云做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演讲。


马云认为,未来世界面临三个战略性机会:一个是数字变革,二是中国强大的内需,三是新一轮的全球化。


“新一轮全球化”先不说,但“数字变革”和“中国内需释放”这两个战略性新机会,显然是所有城市都必须把握的。


什么叫“数字变革”?马云的阐述很精辟:


1、未来的数字化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改造自己的企业。


2、今天大批的企业、大量的行业还很传统,还没有从数字化当中受益。越是距离技术远的行业,越是没有被技术改造的行业,机会越大。


3、没有所谓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之分,只有面向未来的经济和留在过去的经济之分。


4、未来,一切实体经济都会数字化,一切数字经济都会实体化。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重新定义制造业、服务业、零售。


马云谈的虽然是产业,但对我们分析城市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参考。


过去几年,的确有一种把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对立起来的声音。仿佛是搞了数字经济,就没有人搞实业了。


客观地说,浙商强大的创富能力,数字经济的巨大财富效应,也的确让杭州的地产热“高烧不退”。杭州连年成为中国城市里的“卖地冠军”,这的确对工业用地等资源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客观地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除了深圳等个别城市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多数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初级的。对这些城市而言,搞制造业很大程度上还是拼资源,拼地价,拼政策,拼投入。杭州要和一些中西部省会比这个,并不一定比得过,杭州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屑于和他们比。


“新制造”来了,杭州重回制造业巅峰的机会也来了。


阿里巴巴有一个战略叫“履带式战略”,就是每隔几年选择一个业务线重点突破,在整个公司扮演领跑角色。


杭州这座城市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前些年集中精力把数字经济搞起来,现在让数字经济全面反哺制造业,这有点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个大局”——内地先支持沿海、沿海再支持内地发展的意思。


不要小看了这个战略。这样的“非对称战略”,虽然在经济总量的短期竞争中可能吃亏,但却能够保证自己始终是行业创新的引领者。


前些年,广州、天津、苏州等一批城市和深圳的GDP咬得很紧,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追兵”比如重庆、成都、郑州都起来了,也有不少人看衰深圳。


但是深圳坚持了走高端制造和自主创新这条路,终于巩固了自己的优势。


众多“新一线城市”中,在创新意识、战略定力上最能和深圳相提并论的,就是杭州。


阿里巴巴是杭州创新的最大底气。刚刚公布的浙江自贸区扩展区域方案,明确提到要发挥“阿里达摩院”的作用,一个企业做的基础研究平台登上国家级文件,就是个明显的信号。


从云计算的底层,到犀牛的智能工厂,再到菜鸟的智慧物流,阿里在杭州引领的试验早就超越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整个社会的新基础设施。有了数字新基建,杭州全城都会享受到巨大的红利。


阿里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兴起,让杭州成为电商、支付等巨大产业变革的引领者。而阿里变“重”、探索制造业解决方案的实践,有很大的可能让杭州这个工业占比相对较低的城市,成为中国工业创新发展的新模范。杭州的工业复兴绝不只是工业规模的提升,更是工业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在国家空前重视实体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杭州已经起步,其他城市也要加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软肋   杭州   阿里巴巴   犀牛   阿里   隐忧   广州   深圳   上海   中国   制造业   数字   产业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