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层,传递三大信号

昨天几位大佬发表了演讲,向市场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

概括起来是三个:力挺资产市场;抑制楼市;告诉大家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过去了,目前是“不松不紧”。

“第三支柱养老金”将重塑股市、影响楼市

刘鹤在演讲时重申,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对此,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述的最为全面。他提出,“将在总结科创板、创业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这意味着,中国股市的注册制改革将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

与注册制联袂而行的,当然是“大扩容”,也就是我之前讲的“印股票的时代”将全面开启。当然,扩容速度会考虑市场承受能力。而注册制的实质性“放权程度”也要看市场承受能力,所以我们的注册制至少在10年内是“中国特色”的注册制。

易会满还透露,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研究出台精选层公司转板上市相关规则。这意味着,北京新三板的优秀的公司,未来将有转板到创业板,甚至科创板、主板市场的机会。

管理层吸取了以前股市牛短熊长的教训,提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能左右摇摆”,要实现“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

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不仅易会满提出了,郭树清(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也有重点论述。这就是引导个人资金,通过“第三支柱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

什么是“第三支柱养老金”?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平时说的“五险一金”里的养老保险,是政府主导的、强制参加的,属于基本养老保险,这是养老的第一支柱;企业额外给你缴纳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养老的第二支柱(有能力交年金的企业不多)。

“长期通胀”猛于虎,各国无不遭遇养老金亏损或者缺口的难题。怎么办?就需要你个人去购买商业化的养老保险,保险公司拿着你的钱去投资,其中相当比例进入股市。

郭树清的原话是:

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同时,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

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一年期限。可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下一步,将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并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参与,探索养老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金融高层,传递三大信号

上图是截至今年9月末的中国金融机构存款数据,可以看出住户存款超过了92万亿,其中活期32万亿、定期接近60万亿。按照郭树清的说法,60万亿定期里,大多数是1年期或者低于1年期的。

金融高层,传递三大信号

上图来自银保监会官网,可以看到截至8月末,中国保险行业用来投资的资金余额只有20.5万亿,只相当于年度GDP的25%左右。跟居民住户存款92万亿相比,也差距非常大。更何况,居民还有很多钱买了银行理财或者存在的微信、支付宝里。

反过来,也可以看出“第三支柱养老”的潜力有多大,让中国保险行业投资余额翻倍,轻轻松松。

痛点在哪里?一是缺少这类产品,二是股市信用度不高、价值不大。如果解决这两点,印股票时代的跑道就彻底打开了。

美国之所以常常出现10年、20年大牛市,无非是三个原因:民间创造活力充沛(可以产生优质公司)、股市制度规范(骗子会受到严厉惩罚)、散户资金通过养老基金投资。

现在,中国就是要学习美国的经验。


其结果,是寿险公司的长期利好,让他们获得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是散户的利空,未来的股市将消灭散户。美国过去几十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见下图)。当然,这还是券商的利好、基金公司的利好,他们的业务将大幅增加。

金融高层,传递三大信号

当然,“第三支柱养老制度”的建立,可以化解一个未来的“大炸弹”,让大家丢弃“养老靠政府”的想法。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中国印钞票的时代终结了,印股票的时代正在开启。国家想方设法,把资金引入股市。其中注册制(包括股市制度重建)是第一关键点,“第三支柱养老制度”是第二关键点,抑制楼市(挤出资金)是第三关键点。

抑制楼市、挤出资金

抑制楼市,不是说楼市不重要。而是楼市太重要了,而且老百姓也都形成了一致性预期,这让官方调控越来越难,必须打破这种“一致性预期”。

国家一直在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所谓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无非是“增量城市就业岗位+增量购房需求”。

所以从长远看,楼市将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就连美国发展到今天,楼市都仍然重要,美联储量化宽松的时候,往往要印钞给楼市(购买MBS)。

中国楼市就更强大,高层担心它成为灰犀牛,所以一直在抑制。但另一方面,还一直在全力托住它——比如提出“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地方政府不允许开发商大幅降价。

在这次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专门讲了“健全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监测体系”的问题。他说:

推动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根据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和“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需要,研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有读者问我,这是不是楼市的大利空?

其实从长远看,是利好。短期来说,对一些激进的开发商、炒房者来说是利空。

我多次在专栏里讲过,今年楼市两大政策变化:第一是央行开始用监管银行的办法,来监管房企、房地产行业,标志是建立“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三道红线”只是第一步;第二是加税,因为现在缺钱,部分行政性质的调控措施将转换为税。

这样做的目标,一方面可以抑制房价上涨,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防止崩盘。房地产行业的能量释放,在货币宽松时期往往类似核爆炸。“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相当于一个强有力的装置,让核爆炸的能量缓慢释放,成为可以持续利用的电能。

让楼市为中国经济再拉车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是这个政策的根本目标。

这些调控措施,可以避免资金短期大量涌入楼市。其结果,是给资本市场的发展“留一口饭”。

货币政策“不松不紧”

随着经济回暖,货币政策的表述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的“逆周期”已经不提了,变成了“跨周期”。在这次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重提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以及“明年杠杆率进一步稳定”。

啥意思?这其实暗示了A股“散场”的时间。

A股自去年以来,很多板块涨幅巨大,是不折不扣的结构性牛市。由于官方一度压制市场(7月初查场外配资、社保基金减持、四大证券报发社论等),再加上美国大选因素,所以高潮的礼花尚未爆出。

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波行情至少已经过半,甚至过了60%。剩下的,或许连40%都不到了。

可能在明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就会出现全新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的表述。所以,大家考虑在明年一季度末左右离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易纲再次表示,中国将“尽量长时间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这其实是对更长期货币政策的交底,一方面告诉大家,中国尽量不像美国那样“无限量印钞”、搞什么零利率、负利率;另一方面也透露了无奈:由于主要贸易伙伴都陷入了零利率、负利率,中国早晚也会走到这一步。

关于中国长期利率走势,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有两种可能:如果中国不关门或者不“被关门”,长期利率是走低的;反之,就可能阶段性飙升。

短期来看:至少在明年一季度末之前,货币政策还是相对宽松的,但这种宽松是在央行重提“货币总闸门”之下的宽松,M2同比增速很难创出近期新高(比如向上突破1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审慎   养老金   央行   美国   养老保险   资本市场   宽松   货币政策   中国   利率   支柱   楼市   抑制   高层   股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