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是提高自己的不二之选


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是提高自己的不二之选

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是提高自己的不二之选。我是抱着这个态度去看书学习的,自我感觉收获颇丰。

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薛瑞萍老师的《读教育理论》一书,如今终于将其全部读完。不是因为这本书难读,而是因为自己看书不够专一,有些书一口气能够读完,有些书却要慢慢地去品尝。《读教育理论》属于后一种。

薛老师是许多教师喜欢的一个老师,因为她的教育故事通过日志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她写的日志都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临场感非常强,又都是真情的流露,有些做法还可以复制运用。

那么,薛老师是怎样学习教育理论的?这自然引发了我的兴趣。

教育理论书籍比小说、散文、诗歌来得枯燥,一般只有研究教育工作的人会去读。有好些教师也许在读师范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会去读,学校毕业后,就不读了。我也曾有这样一个过程,在读师范的时候,因为碰到了一位好教师,一位和蔼可亲、富有活力的中年老师,她叫何吉利,教我们《教育学》《心理学》。是她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知道了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想,我毕业后,之所以能够信心满满地站在讲台上,就是这门功课给我的力量。

何老师毕业于东部的一个著名师范院校,教育理论根基扎实,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鲜活的案例来铨释教育学原理的,因此让我们听得格外地有趣。她所举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会忘记的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位老师用启发式教“天”这个字,于是就问学生:你的头上是什么?学生答道:帽子。帽子上的是什么?是一个破洞。那么破洞上是什么呢?是天花板……老师真是气晕了。这个案例,让我知道了,启发式,不能为了形式而进行,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用?然后再考虑怎样去用好它。这位老师就是为用而用。

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是提高自己的不二之选

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如何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的问题。听课,记笔记,如何家访,要如何注意与家长打交道,如何培养学生讲秩序、讲健康、讲锻炼,这些对于将来要做老师的人来说,都显得非常的重要,何老师一一地耐心地教我们,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入学的,我们的同学来学校之前,就是当老师的,何老师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经常让这些同学讲他们教学中刻骨铭心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学习中,我对《教育学》《心理学》充满了兴趣。

当我成为一名老师后,有大约二年左右的时间,几乎没有去看教育理论,那是我与这个岗位磨合的阶段,当时总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去看那些教育理论了,现在想想,那段时间却是最需要去看的时间节点,那时没有去读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真的有点可惜了。

后来,我看了叶圣陶、张志公、陶行知的有关教育教学上的理论,感受到了他们的远大的视野,以及他们的好些成功的做法,许多都是可以借鉴的,这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之后,我每年都坚持寻找一些教育的理论读物来学习,往往看后,都大有斩获,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在这本薛老师读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我看到了薛老师读的12本教育理论书籍的心得。对照一下,我看过其中的书目有5本,还不到一半的数,当然,我想那些没看过的书,可以作为我今后的书单,也去读读。

“我将以6年为单位,以学生身心润泽的程度考查我的劳动——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赢得缓慢而确实的成果——缓慢而确实的人生体验。”薛老师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了这一段文字。在这一点上,我与薛老师的观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因为我也是这样设定自己的目标来反思自己的,因为6年,正是一位小学生在小学就读的周期,我看着学生在这6年令人惊异的成长,就想,我工作6年了,难道不也要有在教育教学技能上某一方面得到提高?于是这促成了我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薛老师认为教育原作是精盐,而自己的读后感则是用盐调出的大锅美味的汤。确实,这“汤”是挺鲜美的。从读后感的独到写法来看,就很值得一读。这是一种写论说文的框架下的心得体会。将读书中的原句、原段精要地摘录下来,作为这篇论说文的理论,而后是大量的班级里的师生、家长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用记叙文体进行叙说的,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李德昊同学在学生班级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投票中没有当选,想不通找到了老师,老师用自己7年都没有被评为优秀教师的事,让学生明白,要如何正确地看待荣誉。这段文字是用对话方式呈现的,自然比论说文的举例子来得生动自然,让人爱看,因为现场感非常强,似乎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见证人一般。原来学习心得也能这样写。

在这12本的教育读物中,我最先读过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大约是20多年前,读了这本书后,让我知道了做教师要阅读,要学习,要思考,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会写作。只有自己嗜书如命、不怕磨秃笔头,才能让学生爱读书、爱写作。或许也是这本书的译者的语言功底好,让我因此去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等其它著作,后来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传》,从而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科班出身,文凭原来只有初中,是通过函授获得教师资格的,他的伟大之处,是始终坚持在教育的第一线,是教育的实践家,因此,只有他,才能写出《育人三部曲》。我非常羡慕我国的不少老师去乌克兰拜访过他曾经工作的地方。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也会像当年因为崇拜孔子而去山东曲阜,怀着那样一颗虔诚之心去看看大师工作的地方,从中吸取力量。

读薛老师的《读教育理论》一书,让我更坚定了学习教育著作对于一位老师的不可或缺。我已打算马上找到《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先看看。


边学习、边实践、边琢磨是提高自己的不二之选

相遇即是缘,您的留言与关注@杨老师的作文教室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论说文   启发式   意蕴   读后感   教育学   例子   确实   力量   案例   理论   老师   教师   时间   数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