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2021年高考已经告一段落了,随着高考成绩的浮出,分数线的面试,接下来的大事就是填报高考志愿了。不论考得好与不好,书还是要继续念的。。。

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突然间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条目,才发现自己对这个社会竟然一无所知,满腹疑惑:这些专业都是干啥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大不大?毕业后好不好就业?后面要不要读研?挣钱不?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笔者是一名2009年的山东考生,当年考得还算不错,高出理科一本分数线61分,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直接选择了一个一眼就知道以后是干啥的专业——临床医学。目前接触医学已经12年了,当医生也五年了。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今天好好普及一下医学学习、工作方面的事,以供莘莘学子参考,毕竟选择大于努力!

录取笔者的是一邻省985/211高校(从小因为没出过远门,就报考了外省的高校),但入学后没多久就后悔不已。主要是因为:虽然学校是名校,但专业确是收编的三本院校的,就连入学资格省内省外也是标准不一,省外学生按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录取,省内竟然按照低于学校录取分数20分的分数线录取。

忠告一:填报志愿时,先选专业再选学校,不要选一个好学校里的末尾专业,更不要选差学校的医学专业,尤其是专科院校的(护理除外)。

事实也证明,学校的教学能力还是有很大空间需要提高的(起码我读书的时候如此)。有的老师竟然拿着很多年前的教材或者PPT讲课,有的拿着五年制的教材给七年制的学生上课,书上根本找不到相应的知识点。 还有挂着医院主任头衔、学校教授头衔、医疗圈委员的各种头衔的老师,看着地位高大上,其实教学水平有限,或许是觉得教学不是其生活、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学期也就来上几天课而已,随便糊弄一下,所以上课也就只会死板地读PPT,甚至炫耀自己外出开会、国外游学的照片,一堂课知识没讲多少,自己倒是夸了不少,然后告诉学生回去自己看书,匆匆下课。

如果你有问题想找他们解惑,不是不可以,去医院,只要你能找到他,只要他有空。但是其实又有多少学生能自己主动跑到医院去问一个主任问题呢,毕竟地位悬殊;而又有多少医院能让一个学生随便出入,又有多少挂着各种头衔的主任能有时间被你找到呢?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就像很多人都听说过的一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大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主要靠自学。 但医学不像初高中的数理化,自己看看书也能学会。医学的知识很多,而且以前的学习基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上手很难,除非记忆力超凡,不然有可能一本书看下来啥也记不住,还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在哪。

尤其是大一学物理、生物、数学、政治等通识课程,闲散的时间较多,被学业压力压迫已久的高中生们很容易就此放纵;等到大二接触医学基础课,比如解剖、生化、生理、病理、药理等学科后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为这些学科比较偏理论,比较枯燥,理解的内容较少,记忆的内容较多,所以难免有部分学生出现挂科现象。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除了做好自学大量知识的思想准备外,还要做好大量考试的思想准备。当然,老师是不会告诉你考试重点的,反而会告诉你:病人是不会按照考试重点生病的。这句话看似在理,其实也不完全对。考试虽然没有重点,但老师讲课肯定有重点。学校考试没有重点,但执业医师考试(行医必备证书考试)确有考试范围。虽然病人不会按照考试重点生病,但是不同病种发病率却是不同的,与其要求所有的疾病不求甚解,不如熟练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

学校的各科考试大多包含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解答题、问答题等形式,这与社会上重要的资格考试全是选择题的形式不同。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毕业形式也不同,医学生本科毕业不需要写论文、答辩,一般就参加毕业考试就行。但不代表考试通过了就可以有资格行医了,还要工作一年才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试通过才算真正的医生。这样的考试会贯穿整个行医生涯。当然不通过,连毕业证都没有。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只要肯学,通过学业考试一般不是难题,毕竟学校也不想自己的大部分学生毕不了业。本科毕业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就业,而就业的范围也一般是社区医院、卫生院或者大医院的边缘科室。

很多不甘心的同学会选择考研,与前几年科研型硕士吃香不同,自从国家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专业型硕士变得更吃香。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医疗圈的制度变化了。虽然医学考试跟社会存在一定脱节(比如考试形式不同,而且医学生毕业时不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就可以找工作),但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改革却影响着医学生的命运。前几年的七年制(本硕连读)经过改革后变得不值一文,之前的优势荡然无存,七年制的出来需要参加2年规培(7+2)才能取得规培证,而读专业型硕士的只需要8年(5+3),当然,如果你不幸读了个科研型硕士,那你需要5+3+3年才能取得规范化培训资格证书。除了时间不一样,七年制拿到的学位证书也要次一等,七年制拿到是“临床医学”学位,而5+3研究生拿的却是“内科学”或“外科学”学位,为什么说是次等呢,因为很多公立医院招聘时会明确标识招聘的专业是外科学,如果你是临床医学,对不起,不符合要求。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随着各行各业研究生的增多,医学硕士已经不吃香了,以前或许硕士还有安家费,但现在基本没有了,甚至大医院连博士都没有了。而且硕士的待遇跟本科也没有太大差别了,工资或许也就差个500块左右,就像政府对于本科、硕士、博士的租房补贴一样,硕士的补贴比本科也多不了几百。既然待遇差不多,那为什么大家都在追逐医学的高学历呢?因为大医院主要科室要招博士,这个硬性条件达不到,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想要进大医院必须要读博。那为什么大医院要招博士呢?是因为博士看病能力强?并不是,因为博士大多数读书时都是在做科研、写文章、发论文。招博士,给博士安家费,给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让他们继续做科研,继续发文章,科室有了文章,科室的级别就能升级(比如变成市级重点专科),医院的文章多了,医院的级别也就有望提高了(比如成为三甲医院),而大医院需要这样的博士维持巩固自己的的地位;所以医院招人的原则首先是看能不能写文章,而不是能力强不强,当然只要能发文章,优秀的硕士也会招,但一般只限于当年毕业的应届生。但如果博士也越来越多,估计后面就得需要招有留学经验的了。。。

不过,硕士和博士并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硕士还相对好一点,能带硕士的导师相对多一些,而且硕士需要参加统一考试,然后参加复试,再加上硕士生导师可以一个人带多个学生(博导一般只带一个),所以只要本科时努力学习,考研前认真准备,基本都不成问题。但现在博士不一样了,很多好的学校招博士生采取的都是申请-考核制。意思就是考生提供个人材料及科研计划(读博不是导师给你课题研究,而是你带着研究来读博)来给导师和学校的委员会审查,然后面试,决定是否录用。这样的制度被很多人钻了空子,有关系的、同一医院的、自己科室的往往都是优先选择对象。或许你年轻,可以等,但是不能等太久,毕竟好多单位招收博士都是有年龄限制的(一般不超过35岁)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如果你有幸顺利读完了博士,而且有高分文章(SCI)傍身,那么恭喜你已经献身医学事业至少11年了,你距离进大医院更进了一步。但是有博士学历和有文章未必能够敲开三甲医院的大门,毕竟每个医院每个科室每年招收的人数也就那么几个。如果同时有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博士跟你争同一个岗位,该怎么选择呢?考试?当然会考,而且还要面试。面试你懂得,即便是不让自我介绍,依然阻挡不了有关系的考生跟医院领导们打好招呼。笔者就曾经有幸参加了某省级级别中医院的考试,亲眼目睹了该院院长是如何在面试过程中(一个科室一堆人一起面试)对打招呼的硕士考生关爱有加的,也见证了同时考试的优秀的博士生是如何被硕士生淘汰掉的(还好我当时只是个没文章的硕士,本来也没抱啥希望)。当然,我也经历过笔试第一名是被某国家级新区刚成立的三级医院面试时淘汰掉的经历(同时被淘汰的还有第2名,第3名的笔试成绩差第2名十多分,你细品)。

如果你觉得读这么多年书都进不了大医院不公平,那我告诉你,还有更不公平的。博士进不了,但是专科或者本科的护士却能进去,最后挣得还比你多。。。说不定那个护士就是当初学习还不如你的同班同学,熬一熬说不定哪天她成了行政领导还能领导你。。。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忠告二: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周期长,需要坚持学习,毕业后需要进行规范化培训(专业型硕士除外),就业难度大,尤其是想进大医院(家里有关系的除外)。

医生这一职业固然高尚,值得尊重。但首先,它是一份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养家糊口,养家糊口就要谈到待遇问题。

医生的待遇不能说很低,比起打工人来说,还是高的;但也不能说很高,比起公务员,比起同样工作量的其他人群,还是低的。

除了医生整体的待遇不高之外,不同医院的医生之间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公立医院待遇明显好于民营(或私立)医院(正规的民营医院,非莆田系),平时拿到手的或许差别不多,主要差在公立医院年终奖高,有的医院还有季度奖,有编制的可能时不时地还发点钱(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的什么钱)。是的你没有看错,现在仍有编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可能不同医院间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医疗需要提高的地区,为了吸引人才,编制仍然保留,但对于某些大医院,编制基本没有。除此以外,公立医院的退休工资也比较高,因为单位除了交养老保险之外,有的还会交企业年金,所以退休后待遇普遍较高。这也是很多人挤破头也要去公立医院的原因。当然公立医院还有很多其他优势,毕竟每年政府都会拨钱给公立医院,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同样,不同科室的医生,待遇也是千差万别,主流科室的待遇明显好于其他科室。比如内科医生的待遇好于外科医生(很诧异吧),尤其是像消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这些传统的强科,毕竟老年病人越来越多了。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医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小医生。比如一个外科住院医师,一个病人住院后,除了问病史,还要开医嘱、检查,然后写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医患沟通记录、病程记录连续写三天),如果没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又比较懒,你还要跟病人及其家属谈话签字,手术之前还要写术前讨论、手术前小结、术前沟通、手术知情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后面就是跟着上台手术,手术后要写手术记录,并继续连写三天病程记录,后期每隔3天写一次,如有病重、病危,则每1-2天写一次;中间每隔2-3天还要给手术病人换药,如果病人不幸切口感染了,那你的不幸也就接踵而至了,基本上每天都要换药,对患者和医生都是一种痛苦。病人出院前要写沟通记录、出院小结;出院后要整理病人本次住院的所有资料,打印、整理、装订、归档,归档要及时,不及时要被扣钱,病历要写好,不然也要扣钱。这只是一个病人要做的,但临床上往往不止管一个病人,少则三五个,多则十来个,有甚者甚至二三十个,只写病历也能忙完,但是如果要手术去,如果上一天,那你还要加班把今天该写的病历写完,毕竟医院每天有管理层审查是不是及时完成了病历书写,不及时完成一样扣钱。大医院还好一点,有实习生、研究生、规培生,他们可以帮你去写这些文字性工作,你只需要像主任一样上上手术就行,没事在值班室躺着睡觉、打游戏都行。小医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哪怕你升到主治医师,只要下面没人,你还是要从头干到尾。

当然,医院扣钱的地方和噱头还有很多,病人住院时间长了要扣钱,病人住院费用超了也要扣钱。很多人会纳闷,病人超费关医生什么事?这里主要跟医保报销有关,超费了病人报销不受影响,因为医保不愿意得罪病人,但是医保可以说医院医生用药、检查不合理,然后不跟医院结算费用,反过来医院就要从医生头上把钱扣掉,也就是秋后算账,当初产生的收益当工资、奖金发放给了医院管理层、后勤部门、辅助科室、护士,最后不合规了却只说是医生当初开具的药品、检查不合规。上哪说理去。。。

可能作为家长的您对这些所谓的不公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凭借着自己人脉、财力完全可以解决读书时间长、找不到好单位、挣钱少的难题,但是能力再强,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因为从医后会碰到什么样的患者谁也决定不了。不知道您是否能理解:当一大早去上门诊,刚打开电脑就已经有几十个病人已经挂好号等着看病了,挂号的前后时间相差很近,前面的病人看的快,他就说等了那么久就看5分钟;如果前面的病人看的慢,后面的病人就嫌等的时间长,跑到诊室或者在护士导医台大吵大闹。如果上急诊则更是频繁,有些人或许病情并不急,但心情却很急,急诊回家,急诊去上班;更有个别甚者,因为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小孩(或老人)稍有不适即恐慌得不行,不顾前方排队,直接冲进诊室要求先看,觉得本方是弱者,就该先看。给他看其他人有意见,也会有样学样;不给他看,他大吵大闹地说你没医德,让你没办法给他人看病。不要试图说服他,如果是个讲理之人,也不会做出这般事情。

当医生的糟心事还有很多,比如医疗纠纷。治好了患者未必会感激你,觉得是理所应当,因为他们觉得花钱了,治不好八成会找你麻烦,也是因为他们觉得花钱了。但是他们花钱的地方有很多,他们也花钱给小孩上学、培训了,但是小孩学不好,也不见他们去学校、去培训机构闹事。再比如,不定时无偿地加班,尤其是手术科室,要随时待命,如果有急诊手术就必须紧急到位。

学医到底好不好?看完文章就知道

不过,当医生也有好的地方。比如工作、待遇相对稳定;比如地位上看上去很高;比如不用风吹日晒雨淋;比如在家人、亲戚生病的时候可以帮助提供更有用的建议和帮助(亲人生病的时间一般不会有你这辈子从医工作的时间长,所以算好这笔账);比如治好病人的成就感。

忠告三:医生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不容出错,精神压力也大,待遇中等,充斥着不公平的现象,需要终身学习、考试。

学医固然好,也本该很好,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社会因素,导致目前学医也好,行医也罢,都具有不小也不少的挑战。

千万不要因为这两年疫情对医务人员的宣传与褒奖,而意气用事,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方式有很多,望慎重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科室   病人   好不好   待遇   硕士   手术   博士   医生   重点   医学   医院   学校   考试   学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