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要求尿蛋白转阴,往往结果不尽人意

尿蛋白是导致肾功能进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尿蛋白的多少对于肾病患者有两层意义:

1.尿蛋白量的多少表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程度,尿蛋白漏的越多说明肾小球滤过膜“破的洞”越大,尿蛋白越少说明这个洞就越小,尿蛋白没了,说明这个洞被堵上了。

过分要求尿蛋白转阴,往往结果不尽人意


2.尿蛋白量的大小决定着肾功能进展的速度快慢。尿蛋量越大,肾功能恶化速度越快;尿蛋白量越少,肾功能恶化速度越慢;而尿蛋白转阴,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止了肾病的进展。

所以尿蛋白降低了就等于肾功能得到了保护,而尿蛋白定量恢复正常,就成了肾友的治疗目的。

作为患者这样想没有丝毫的问题,但临床上对于治疗肾病尿蛋白定量的目标值却不是非要达到正常。我们都知道,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标准范围是小于0.15g,但临床治愈的标准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5g。

为什么把尿蛋白定量的目标值定位0.5g以内,而不是完全达到正常呢?

这是因为肾病的治疗的目的不是尿蛋白转阴,而是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进展及发展至尿毒症的速度。无数研究证明,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保持在0.5g以内,几乎不会影响肾功能的发展。

有的患者已经把尿蛋白定量降至0.5g以下,但没有完全正常,也就是降至0.15g以内,就觉得不舒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尿蛋白降至完全正常。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遇到过无数的肾友,本来尿蛋白定量已经降至0.5g以内,已经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但看到还没有降至0.15g以内,就浑身不舒服,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康复,硬是要把尿蛋白降至正常范围内。

其实有的尿蛋白很容易彻底恢复正常,如微小病变、轻系膜增生肾炎,还有部分膜性肾病。而有的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尿蛋白却难以完全正常,如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但是尿蛋白定量降至0.5g内,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就非常非常的小了。

有的患者为了把那一点点尿蛋白也消掉,而强行加大药物的用量,或者加用多种免疫抑制剂。可是这样一来,尿蛋白可能正常了,也可能还是那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药物的副作用增加了,甚至有的药物的副作用是以损伤肾小管间质为代价,而导致肾衰竭提前到来。如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等。

降尿蛋白的药物都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用量多了必然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如果免疫力极度低下,发生致命性感染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尿蛋白高一点,你只是心里别扭,但发生严重感染,可能就有性命之忧了,这不是耸人听闻,估计不少患者都听过,有的患者肾病控制的很好了,突然发生肺部感染人就没了。

治病也好,用药也好,不能只看一个指标的好坏,要从大处着眼,权衡利弊,以带给患者最大的益处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目标值   肾小球   目的   肾炎   不尽人意   肾病   免疫力   定量   肾功能   药物   患者   进展   过分   速度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