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频发?当身体发出这些求救信号时,你千万要重视

近日,韩国女星千静荷因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引起的心脏骤停猝然长逝,这一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其实猝死离我们并不远,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需要每个人都提高警惕,尽早预防。

猝死是什么?

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又称心源性猝死,指非外伤的突然死亡,以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的意识丧失为特征,具有难以预料和瞬间发生的特质,9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律失常,另外10%包括了心脏破裂、急性左心衰竭等等,单是我国的年猝死人数就已经超过50万,这意味着每分钟就有接近两人因猝死离世。

尽管现在医学相较过去已经算是十分发达,但是对猝死的认识仍然不够,目前为止的猝死人群中大概只有1/3左右生前就被定义为高危人群,其余逝者的死亡甚至毫无预兆,所以,直至今日,猝死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诱发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高血压:高血压已经被确定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高血压会造成左心室肥厚,容易引起室速室颤,从而诱发心脏性猝死,尤其是老年人,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压可以让猝死的发生率下降25%。

2. 高胆固醇:脂质代谢异常,即由于脂肪在体内的合成与分解异常,从而引起的高胆固醇,除了猝死之外,它也是诱发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3. 饮食:饱和脂肪摄入过多或不饱和脂肪摄入不足都会增加猝死的风险,动物油都属于饱和脂肪,而不饱和脂肪指植物油或多油脂的鱼类,它可以降血脂,研究表明,摄入海洋食物能够有效降低猝死的风险。

4. 体力活动:剧烈活动或者情绪过于激动时都有猝死的风险,所以运动是好事,却也要把握分寸,适度就好,强度过高可能会反过来伤及自身。

5. 烟酒:烟酒对于很多疾病来说都是危险因素,这一点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猝死的前兆有哪些?

猝死多是突然发生,所以并不存在典型的预警症状,下面挑选一些比较共性的征兆和大家谈谈。

1. 不明原因的昏厥:即使醒来后没有太大不适,也要提高警惕,尽早进行干预治疗,调整心脏状态,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2.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就是觉得喘不上气,心脏有被压缩得强烈不适,常常伴有濒死的感觉,危机过去后往往大汗淋漓,仿佛死里逃生,这种情况必须就医,否则下一次危险来袭时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3. 疲惫心悸:即总是身体乏力,或者偶发的心悸,建议这类人群务必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对于烟酒摄入也要尽量控制,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去医院就诊,搞清楚病因。

除此之外,眼前发黑、肢体麻木这些也是猝死的前兆之一,但由于容易与其它病症混淆,所以医生建议,若有不适,尽早就医,越早干预,痊愈的可能性越高。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1.ICD: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即发生过心脏性猝死,但抢救及时幸免遇难的人群,因为复发的概率很高,所以需要在他们体内埋入隐藏式的心脏自动除颤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猝死的可能性。

2.药物治疗:主要面向更为广泛的低危人群,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药物干预,减少或终止心脏室颤的发生,有效降低猝死的概率。

3.心肺复苏:猝死情况一旦发生,院外救治的成功率极低,发达国家都只有5%左右,这主要还是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不够有关。80%的猝死发生在家中或者其它医院外的场所,救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抵达,然而猝死发生后的四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段,及时的心肺复苏可能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60%~75%,非常有必要学习掌握。

4.AED: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技术含量最高的治疗措施,只有医务人员或者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才能使用,院外猝死救治率高达50%~70%,但是相应的操作门槛也比较高,所以仍未推广。

5.日常防护:中等强度的运动、戒烟少酒、控制血压和情绪、治疗脂质代谢异常,改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也都能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

此外,对于突发昏厥的患者,判断其病症也是极其重要的,比如:若大动脉的搏动和呼吸起伏正常,那就不是猝死,,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尽快呼叫救护车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高血压   前兆   胆固醇   烟酒   不适   脂肪   患者   信号   心脏   人群   异常   重视   危险   因素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