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胖”?缩胃减肥可取吗?医生教你高效地甩掉脂肪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已经不止一项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的诱因,与此同时,杭州一400斤小伙缩胃减重100斤的新闻也上了热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减肥”这个永远牵动人心的话题。

“喝水也胖”?缩胃减肥可取吗?医生教你高效地甩掉脂肪

缩胃减肥是什么?人人都可以做吗?

缩胃手术,又称袖状胃切除手术,即通过切除一部分的胃,只保留部分必要的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渠道,从而达到控制饮食减少体重的目的,安全性和后遗症方面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有它的优越性,也不可避免地伴有风险。

缩胃手术只针对过度肥胖、运动/药物等减重均手段无效、且伴有三高等严重代谢病的人群,正常人是绝对不推荐的,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缩胃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而且虽然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发生就相当严重,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做胃部扩张手术。

缩胃减肥不是所谓的“捷径”,而是一种治病的手段,正常人不需要,也不能用。

为什么部分人群更容易发胖?

1. 遗传

肥胖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人体靠日常活动消耗脂肪,这个消耗的过程又离不开代谢系统,而代谢系统的“工作效率”基本上是天生的,易胖人群维持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比起一般人要少,换个好理解的说法:别人需要两名员工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类特殊群体只需要一人就能做到,脂肪消耗小,当然会堆积体内,这也就是人们常戏说的“喝水也胖”。

“喝水也胖”?缩胃减肥可取吗?医生教你高效地甩掉脂肪

2. 内分泌失调

熬夜、情绪起伏大,这些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简单地说就是代谢紊乱,身体系统混乱而无法正常运转,这时候就可能导致脂肪的分解减少,进而造成肥胖。

3. 饮食习惯不佳

除去特殊情况,最常见的发胖原因就是饮食,高热量的食物能轻松让人发胖,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却常常被一些食物的表面现象迷惑,没能正确认识到它内含的热量,举个例子:3个鸡爪的热量约等于2碗米饭,绝大多数人吃两碗饭会清楚地意识到吃得太多了,但是3个鸡爪却能很轻松地掩人耳目,让人无意识地摄入大量脂肪。

4. 缺乏运动

运动不止是减肥手段,日常生活也很必要,如果缺乏适当的运动激活身体系统,人体代谢速度就会减慢,脂肪就更容易堆积。

“喝水也胖”?缩胃减肥可取吗?医生教你高效地甩掉脂肪

运动减肥,如何运动更高效?

长久以来,人们对运动都存在一个常见误区,认为运动量越大越好,最好是累到筋疲力尽,竭尽全力燃烧自己的全部,其实并不是这样,过度的运动对于身体有害无益,且不提肌肉拉伤之类的病痛,单是对形体美的建立和维持就极其不利,所以,运动减肥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 运动强度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普通人只为健身的运动量和减重人群不同,减重往往需要比健身更高强度的运动,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决定,最科学准确的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220-年龄=最大心率,运动时的心率绝对不能超过最大心率的85%,70%~85%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适合体能较好的减重者,60%~75%适用于体能一般者,50%~70%适用于体能较差者,可以在第一次运动时记录测量心率数值,以此确定运动强度。

2. 运动时间

这点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说法,单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如果运动强度较低,运动持续时间可以相应延长,中场休息时间相应缩短,总体而言,一天运动两次,每次2h左右,期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休息,当然这些数据也只是一般而言,特殊情况的存在不可避免。

3. 运动项目

减肥需要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展开,通常以中小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比如球类运动、游泳、慢跑、快走、骑行等等,可以搭配适当的力量训练或柔韧练习,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压腿,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机体能力平衡、增强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喝水也胖”?缩胃减肥可取吗?医生教你高效地甩掉脂肪

其中水中运动的减肥效果相对比较明显,除了游泳还包括水中行走、水中跳跃、踢水等等,单纯的跑步或者室内瑜伽,减肥效率较低,只适合作为搭配训练的一项,或者是保持身材的基础活动,对于需要甩掉大量脂肪的人群来说,这点运动量不够,见效耗时也很长,减肥运动还是必须多项搭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充足的有氧运动+力量/柔韧训练才能尽快看到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脂肪   心率   运动量   高效   有氧运动   柔韧   体能   肥胖   强度   消耗   水中   人群   手段   食物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