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脱发已经成为年轻人烦恼的主要因素,本是脱单,脱贫的年纪,却开始了脱发,现代人可以用生发剂,烫头等恢复头发,那么,古代人遇到这种烦恼,都是如何处理的呢?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其实,古人也是有脱发烦恼的。


大诗人也有脱发烦恼


古代的人寿命普遍较现在的要短,很多人都还没能活到有脱发烦恼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烦恼并不普遍。


但在很多大诗人的诗词中,我们还是能看出来,脱发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比如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曾经作过一首《嗟发落》,诗云:“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

一个靠才华吃饭的男子,也会从早到晚感叹自己的头发掉得太多,真的压力好大啊!


还有杜甫,他的脱发问题比白居易还要严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然而,陆游表示,你们都闪开,我要实锤了,只有我是真的面临着脱发危机:“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脱发严重影响了我整体的颜值。


古人如何应对脱发?



晋书·舆服志》记载:“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帻”本是古时一般人裹在额头上的布,但是如果秃头后光带个“帻”又显得比较奇怪。


而王莽这位老兄秃顶也严重,无发可束。于是就对“帻”进行了改良,在上面加了个“屋”,来遮盖头发稀少的头皮。


后来也有了“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之后,“帻”就基本改良成了我们今天的帽子。



早在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就说了:“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春天,万物生发,人体的养生如果能顺应天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对于头发当然也不例外。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到了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常梳头可使血液不滞,发根常牢”。



在古代某些时间或某些人群中,人们不再为秃头而感到尴尬,因为你也秃我也秃,看过去就是整整齐齐的一家人。比如说契丹族男子的潮流发式——髡(kūn)发


按契丹习俗,契丹男子多作髡发。《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等史志都有记载。此发型具体什么样子,直接上图!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契丹男子髡发款式


剃去头颅顶部的头发,留下周围部分头发,或下垂,或编成小辫,这种发型简直是放荡不羁爱自由。



据传说,慈禧太后老年后头发依然浓密有光泽,是因为她经常使用太医李德裕研制的“香发散”。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这种药品不仅仅具有防脱的功效还具有生发的效果,但目前仍没有办法可考究。


看完古人的防脱小妙招,不知道哪种适合你。不过小狐要提醒小伙伴们:生活本就不易,如果脱发不可避免,那就“笑着秃下去”!


古人是如何面对“秃如其来”的?


防脱千万条,自信第一条

如果真的当不了偶像派

做个实力派也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晋书   后汉书   王莽   契丹   南齐   隋代   秃头   头发   古人   诗人   发型   烦恼   古代   男子   三国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