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泡酒,天下我有。这是流传在湖南民间的一句俗语。上到百岁老人,下到两岁孩童,无人不晓。

其实不只是湖南。在中国很多地方,槟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从湖南到海南,再到中国台湾和广东,槟榔就像一种社交礼仪,熟人见面随手给对方一颗槟榔,比见面递烟还要频繁。

槟榔占领食品市场的过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药品到食品,槟榔的「上位」史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槟榔出口国,却并非槟榔的原产地。槟榔是源自东南亚的「舶来品」。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它便在广东、海南、台湾和云南等地扎根下来。

有关槟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它在西汉年间进入中国,最初作为四大南药之一。

公元1100年,宋代诗人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南方湿热,舟车劳顿之后,他感到浑身不适、食不下咽。当地的老百姓把槟榔赠与他,吃过槟榔后的苏轼,面色通红,大汗淋漓。头晕发冷的症状果然烟消云散,苏轼甚至还写出“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具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的作用,此外南方人还觉得槟榔可以祛痰止咳。

不难发现,槟榔在古籍中多半是作为药品、礼品出现,远不如今天作为食品普及。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一样寻常的物品突然走上神坛,背后必然具有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最开始,湖南人是不吃槟榔的。

相传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城内百姓多发大肚子病,县令白景让他们每日嚼槟榔。不出数日,病人痊愈,但保留了嚼槟榔的习惯。当地人坚信槟榔有预防和驱逐瘟疫的效果,便作为饮食习惯流传下来。

槟榔走进湖南,就像天降灵药,拯救了深受瘴疫折磨的湖南人。

吸烟有害健康?那嚼槟榔吧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一颗槟榔树也没有,湖南是怎样成为“槟榔之乡”的?

槟榔占领湖南,除了有300多年的饮食习惯加持外,还得益于洗脑式的营销手段。

“逢年过节到我家,一口槟榔一口茶。”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

在湖南,有关槟榔的俗语比比皆是,俨然成为一种乡土文化,渗透进湖南人的生活。而槟榔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湖南人的饮食习惯。在他们眼中,槟榔已经不同于普通的水果,而是“发财果”,象征着吉祥如意。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海南、湖南的很多城市,拥有像美食街一样的“槟榔一条街”,鳞次栉比的槟榔摊上贩卖着各种口味的槟榔:卤水、咖啡、薄荷等应有尽有。

不就是普通的果干,为什么湖南人每年要吃掉半座山那么多?

因为上瘾。

槟榔让人上瘾,是它的主要成分——槟榔碱在发挥作用。当你咀嚼槟榔的时候,槟榔碱会刺激内源性肾上腺皮质素分泌,促进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你颅内兴奋值飙升,所以吃完槟榔后,很多人会面颊酡红、发汗,精神矍铄。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很多商家为了强化槟榔的提神作用,还会在槟榔干中加入薄荷、麻黄、甘草、咖啡等成分,进一步刺激你的脑神经,让你产生依赖。

槟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香烟的代替品,甚至变成了新时代的社交礼仪。

和吸烟不同的是,朋友邀请你吃槟榔,你绝对不会拒绝。只要你遇到爱吃槟榔的朋友,他必然会问你:“来一颗吗?”就像递烟一样自然。充满好奇的你多半会欣然接受,然后感觉这小玩意儿怎么这么上头,提神醒脑。

只不过区别在于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但槟榔的包装袋上绝不会告诉你:“嚼槟榔会引发口腔癌”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不光是槟榔本身让人上瘾,它的贩卖方式也令人欲罢不能。

和刮刮乐一般,每包槟榔里面都有奖券,中奖率高达80%。而奖品也多半是“加1元/3元/5元兑换更高价位的槟榔”,吸引回头客。

从表面上看,消费者好像占了便宜,花一点钱就能买到一大包槟榔。而事实上,这是商家控制消费行为和饮食习惯的手段,它无异于一种精神控制,说是恶意营销也不为过。

在日本红灯区,老板为了长期低价控制手下的妓女,会故意让她们染上毒瘾,甚至兜售毒品以维系雇佣关系。

纳税上亿:合法又暴利的「灰色产业」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槟榔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动歪脑筋的,不过是一心敛财的商人罢了。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槟榔向全国范围扩张是必然道路。可如何打开湖南以外的市场?如何让没有嚼槟榔习惯的外地人,爱上槟榔呢?

富甲一方的“槟榔大王”王志文想出了一个好法子,那就是进军娱乐行业。

槟榔走出湖南,离不开一个人的竭力宣传——湖南卫视某位当家主持人。

但凡看过湖南卫视的,就没有不知道槟榔的。早在2004年,该主持人在主持第一届《超级女声》时,口播了一句友文槟榔的广告语 “你的味道,我知道”。一夜之间,友文槟榔的销量呈井喷式上涨,一跃成为湖南最大的青果槟榔品牌。

紧接着在爱奇艺2016年自制综艺《13亿分贝》中,某位主持人怂恿从未吃过槟榔的撒贝宁:“搞一颗咯”,结果撒贝宁嚼槟榔时表情逗趣,极具节目效果。“撒贝宁同款槟榔”因此成为新的网红食品。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2017年某卫视春晚,他更是喊出了“口味王,槟榔王”的口号,后在贾玲和大碗团队的小品《贾玲“年”三十》中,“相亲就好比嚼槟榔,你得一颗一颗地咀嚼,才知道哪种是最符合你的口味王”成为了刷爆网络的金句。

口味王槟榔连续3届冠名某地方台春晚,汪涵、何炅、沈梦辰等主持人不止一次念过槟榔广告极具夸张的广告词,湖南本地槟榔品牌的销量飞速上涨。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从3.5元一包到现在的30元、50元一包,一颗颗黑色果实的背后,是槟榔产商敛收的巨额财富。根据《光明日报》报道,湖南省的槟榔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约占全国槟榔总产值的3/4。部分品牌甚至每年纳税上亿。

想占领市场,就得抓住眼睛。各大槟榔品牌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频繁进入大众视野,堪称食品界的“文化渗透”。

除冠名外,槟榔品牌还搞广告植入。在网剧《怒晴湘西》中,原本堂堂正正的御岭军师化身“槟榔推销员”,遭到书粉的疯狂抵制。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至此,槟榔商家开始调整营销道路,先抓住潜在用户。槟榔的主要受众群体是16到50岁的中青年,以男性为主,且多半是有提神需求的。他们把目光放在了网吧通宵、酒吧蹦迪的年轻人身上。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支持电竞事业、冠名直播平台、为电竞选手颁奖,商家为了讨好青年消费者,使尽浑身解数。网吧可能禁止抽烟,但绝不会阻止你嚼槟榔。同样地,在酒吧不嗑药,嚼槟榔也能让你嗨翻天。

打入网吧、混进夜店这一策略,让他们成功俘获大批年轻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病」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槟榔果列为1类致癌物。而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单,槟榔果亦被列为1类致癌物。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有6000万人在津津有味地食用槟榔。很少人会把这种像话梅一样的小零食,和癌症联系起来。

而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槟榔导致的口腔癌人数翻了20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每年新增口腔癌病例达到4.81万,每年因口腔癌死亡人数就达到2.2万

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刷到了这样一张触目惊心的图片。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43岁的刘桑果,大部分左脸已经被“割掉”,萎缩的脸皮陷成只有拳头大的深坑,看起来狰狞又恐怖。


一年前,他接受了口腔癌手术,他的左脸下颌、左牙床和淋巴都被切掉了。术后,他的左眼神经被压迫,如今已彻底瞎了。


舌头被割掉,牙床被切除,手术伤口从上颚延伸到颧骨……因为一颗颗小小的黑色果实,他们丧失了所有的生命尊严和生活品质。这些因痴迷槟榔而患病的癌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割脸人。

槟榔王国的“割脸人”,面对的是手术治疗以及艰苦的放疗化疗,并且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治疗后会因复发而死亡,五年生存率约为50%。如果庆幸存活下来,他们将带着永久性损伤的面貌和严重的口腔功能障碍,在病痛的折磨下度过往后的人生。

你可能见过抽烟几十年都没得肺癌的,但不可能见过嚼几十年槟榔不得口腔癌的。

细数恶魔果实的「四宗罪」

或许你不怕得癌,但你想过槟榔带来的其他危害吗?

槟榔中所含的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成分含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

长期嚼槟榔会使咬肌变硬,从视觉上看,就是大方脸。

粗硬的纤维会摩擦口腔粘膜,造成反复损伤,上皮细胞反复化生,促成细胞癌变。口腔粘膜下纤维化,是口腔癌的早期表现。

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进刺激性食物疼痛,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研究显示,长期嚼槟榔的男性,精子活性降低,精子质量差。而对女性来说,可能会造成婴儿体重减少、身高发育异常和胎儿畸形的情况。

槟榔中的成分会加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病变,是引发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欧美国家都禁售的「毒品」,为何在中国敛财千亿?

槟榔,这颗小小的黑色果实,既能毁掉一个人的健康,也能撑起一个地方的产业。它甚至以难以察觉的速度,追赶着烟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遭受荼毒的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人意识到它是毁人健康的“软性毒品”。政策扶持,产业庞大,利益诱人,哪怕天天敲锣打鼓循环播放槟榔的危害,也很难抵挡槟榔商家层出不穷的攻势。

所长知道这篇文章可能很难劝住那些正在对槟榔上瘾的人,也改变不了槟榔占领的食品市场,但我希望大家在尝试之前,想想“割脸人”刘桑果的那句话:

“如果有来生,我绝对不吃槟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桑果   致癌物   湖南人   海南   湖南   提神   毒性   上瘾   毒品   中国   果实   饮食习惯   口味   口腔   商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