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香积寺之战,排兵布阵及战场情况全方位分析

这是一场有别于中国古代所有其他冷兵器战争的“巅峰之战”。

这场战争没有任何阴谋诡计,并不是双方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而是参战双方的谋士都是顶级谋士,双方都预判了对方所有预判。

这场战争,双方都是投入的最精锐的部队,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

这场战争,唐军投入15万人,甚至远在西亚的阿拉伯军队都加入了唐军的阵营。安守忠一方投入10万人。

这场战争因为投入的都是精锐,士兵的战斗意志已经抵达天花板,死亡率就接近60%,更不要说战损率。

这场战争双方的指挥将领都是名将,战争打完之后,其实双方都是败者。唐朝因此一战打没了国运,自此进入衰落期。安守忠一方更是直接战败。

注:没有背景渲染和长篇的废话,开局讲观点一向是老陈的传统,如果你也喜欢,麻烦您点赞、关注和评论,正文同样精彩哦

来吧,一起看一看唐朝的香积寺之战双方是如何调兵遣将的:

香积寺之战的背景非常简单,唐朝新皇想消灭安守忠叛军,而安守忠叛军想守住长安。

在香积寺之战之前,双方可谓知根知底,唐肃宗知道叛军兵强马壮且拥有大批的精锐骑兵,尽管叛军在兵力上没有优势,但对方的士兵都是都是百战老兵,作战经验丰富。

而此时的叛军一方,通过前期的数次交手,也明白唐军的优势在于人多势众,装备精良。

公元757年九月(至德二年),距离清渠之战结束仅有四个月,唐军终于再次完成了集结。这次为确保胜利的可能性,唐朝政府征调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全部兵力,以及河西、陇右、朔方等各镇的所有精锐士兵,总计十一万之众,这也是大唐能够调集的最后精锐兵力。

同时,唐肃宗还向回纥、南蛮、大食、于阗等少数民族借调了四万壮丁,甚至连远在西北的阿拉伯人军队也被唐肃宗请动,胡汉联军的总人数达到十五万,对外宣称为二十万。

为了请这些外援,唐肃宗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以回纥一族为例,肃宗向他们做出承诺,一旦成功收复长安,大唐将只要土地和普通百姓,而将金帛和子女归还回纥。

而叛军这边占据长安的军队则是四名悍将,分别是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和田干真,他们统帅的军队数量也超过十万,这支军队曾是大唐的东北军中的精锐之师,曾经大唐的王牌军牌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都在其内。

为了此战必胜,唐肃宗李亨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嗣业为唐军前军主将。

此战,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唐军出征之前,唐肃宗李亨曾亲自为诸将设宴壮行,席间皇帝有意试探将领们对此战的看法,知己知彼的郭子仪都不敢轻言必胜,只是郑重地向皇帝表示:“此战不捷,臣必死之。”

与之不同的是,唐军的前军将领李嗣业倒是在敬酒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向肃宗表示了“必胜”的信念。

自此双方的背景介绍完毕,公元757年9月12日,双方兵马陈兵香积寺之前,大战一触即发。

谋略失效,唯有血战

交战之前,双方谋士各自献策,轻骑游骑互扰等各种计谋通通失效,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计谋不值一提,双方在谋略层面都预判了对方的所有预判。

在这场决战的布阵中,唐军一方:李嗣业领导着安西和北庭两镇的步兵,形成了前阵。郭子仪则坐镇中军,主力是来自朔方的军队,而于阗等军则为辅助力量,在前方列阵,手握兵器,准备迎击敌人。王思礼则指挥着来自关内的行营兵马,作为整个三军的后援力量。

“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

此外,回纥最为精锐的五千骑兵,则由铁勒名将仆固怀恩统率,他们悄然隐藏在大军东侧,等待着关键时刻加入战斗。

而叛军一方:安史叛军依靠长安城背向南方,排列整齐,联阵长达十里,其军容整齐划一,气势丝毫不逊唐军分毫。

1、唐军首战失利

正午时分,大战正式打响,战场上烟尘飞扬,马蹄声震耳欲聋。叛军将领李归仁率领数千骑兵,勇敢地冲向唐军前阵,他们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是骑兵,决心以迅猛的攻势对付唐军的步兵。

唐军前阵的步兵是安西和北庭的精锐,他们在西域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当面对迅疾的骑兵冲锋时,李嗣业下令,前两排的步卒迅速蹲下,双手握住长枪,用枪杆的尾端支撑地面,采取了一种坚实的防御姿势。

中间排的步兵稍微弯腰,枪尖指向前方,准备随时替换前排。而后方的弓弩手则拉满弓弦,准备发射箭矢。

骑兵迅速接近,当距离缩短至百步时,双方开始交火,箭矢在空中飞舞,前排步卒倒下,后排的士兵迅速补上,准备近身作战。叛军的骑兵也纷纷中箭坠马,但这种损失显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前进。

骑兵如急流一般,带着巨大的撞击力,冲向等待已久的长枪林,鲜血喷溅,刀枪交错,马匹嘶鸣,双方的士兵发出痛苦的呼号,战场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然而,叛军的冲锋并没有停止,第一波骑兵伤亡惨重,但第二批骑兵却更加凶猛地冲杀而来。对抗骑兵冲击的唐军前排很快出现了一道缺口。

李归仁看到这个机会,迅速指挥后方的步兵也投入战斗,准备一举突破李嗣业的步兵大阵。面对骑兵的反复冲击,唐军的阵型开始变得混乱不堪。

2、李嗣业陌刀军力挽狂澜

情势万分危及,如果前线局势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控制,混乱将会迅速蔓延到后方,引发连锁反应,唐军的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

在关键时刻,一位英勇的将领站了出来,正是之前在肃宗面前承诺“必胜”的李嗣业。

这位勇士已经兴奋不已,他脱掉盔甲和铠甲,赤着上身,手握陌刀,高声呼喊着:“挡住李嗣业者,只有死路一条!”

然后,他怒吼着冲向迎面而来的骑兵,身后跟随的是大唐王朝最优秀的步兵——两千名陌刀军。

战鼓声响彻云霄,旌旗猎猎作响,李嗣业身先士卒,奋勇冲入敌阵,一挥手就斩杀十余人,宛如一位天神降临凡间,所到之处,敌人溃不成军。紧随其后的士兵手持陌刀、巨斧,如同坚固的墙壁,挥砍不止,挡住一切前进之势,无论是人还是马。

在没有任何计谋或花哨之处,没有战术,只有生死相搏,只有白刃厮杀。两千柄陌刀在血雨腥风中奋勇前进,创造了一条血路。

叛军的骑兵被挡住,而唐军终于稳住了阵脚,但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3、血肉磨盘,唯死战耳

李嗣业力挽狂澜之后,两军再次僵持不下,双方不断的往战场投入人马,前面的人打光了后面的人接着上!

交战双方的战斗方式相当单调:第一队打到极限后,第二队接替上阵,如此一直持续,直到主力部队消耗殆尽。

然后是预备队,逐队投入战斗,双方尽管尝试局部的奇袭,但往往在执行前就被对方的侦察骑兵察觉,于是奇袭变成了正面冲突。随后,战场上再度陷入了单调而血腥的相互厮杀。

直到最后,唐军派出了杀手锏“回纥骑兵”,他们从丘陵地势中居高而下突袭而出,趁着地势打散了叛军的骑兵,战争才逐渐进入尾声。

叛军此时才逐渐显露出败相,但仍然死战,在追击与溃退之间,两支庞大的军团,数十万士兵,继续陷入激烈的战斗。

从正午一直战斗到傍晚,唐军伤亡了七万人,帝国最精锐的安西、北庭两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而敌方的损失更为严重。历史记载,叛军被斩首六万余,在溃逃中丧命的有十二三万人。此外,还有两万人成为了俘虏。

“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

最终,唐军取得了惨胜,安守忠带着残部匆匆逃回长安,并在夜间向东撤离。


结语:

此战仅持续了四个时辰,却夺去了十二三万人的生命。战场上尸体如山,血流成河,垂死的士兵和战马充满了哀嚎,创造了一片骇人的景象。

此战之后,唐朝再无力镇压周边,因为精锐再此战中已经基本打光,而叛军也再无力回天。

老陈的上下五千年

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归仁   西和   大唐   叛军   步兵   精锐   将领   骑兵   士兵   战场   军队   情况   唐朝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