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孩变身“老中医”,声称是郑和船员后代

在肯尼亚贫穷落后的帕泰岛上,一个黑人姑娘,正给病人号脉,岛上的人都称她为“神医”,她的身影在帕泰岛的村庄中行色匆匆,药箱装着各种中草药。

一个遥远的肯尼亚女孩怎么一副“郎中”模样?

还要从一封信说起。

久违的亲人

15岁的沙里夫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是郑和水手的后代,是半个中国人。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回到中国去看看祖先生活的土地,这也是祖先的愿望,希望您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

郭崇立大使打开这封信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同时又非常激动。带着疑问他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年郑和的船队确实经过肯尼亚这片土地,但真的会有船员后来生活在这片土地?大使决定要去一探究竟。

“亲人,你们终于来了。”一位60多岁的妇人,紧紧握住大使的手,久久不愿放开,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总算盼到了”妇人不住的重复着。

此时的沙里夫简直不敢相信,大使竟然亲自来了。

大使一行人在沙里夫的家,了解他们家族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了600多年的往事,也终于被中国人了解。

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

沙里夫的家在帕泰岛上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里的村民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大约有上千人,村里人的肤色也是黑色,但跟岛外的肯尼亚人肤色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村里大部分人都是黑中透着黄,并不是黝黑的。

相传600多年前,有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在海上遭遇了大风暴,脱离了队伍,就漂到了帕泰岛附近,当时船体损毁相当严重,只能暂时在岛上休整。

岛上原住民的生活还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非常排外,尤其相貌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让原住民十分警惕,是不是还有武力威慑。

船员们寄希望于有一天船队会来寻找他们,在岛上生活,等待着。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当地人改善落后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制作工具,开垦土地。


有一次岛上来了一条巨蟒,岛上的人都十分恐惧,采用了很多办法,石头,树枝,对蟒蛇丝毫不起作用,村民们人心惶惶,避之不及,但又怕蟒蛇横冲直撞,拿它毫无办法。船员们通力协作,拿着武器就把巨蟒杀死了,从此岛上的人也认可了他们。


船员们开始利用船上的物资帮助当地的人民,把自己掌握的生产生活技术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

在等待的日子里,船员们也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也有了孩子。但回家的心从来没有改变。没成想,这一等就等了600多年

“这些故事世代相传,从不敢忘,这是找到家的方向,也是祖先的殷殷嘱托。”沙里夫的母亲动情的说。

一只青花瓷碗

历经了600多年,沙里夫的家里还有很多中国的元素,他的母亲在讲述完家族的过往后,从柜子里面拿出了一个布包,打开竟然是一只青花瓷碗,这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家宝,也是来自遥远的东方的证明,是故土的记忆。


令人遗憾的是,后来国外的考察团来到这里考察,这只极具历史意义的青花瓷碗被一位日本考古学者打碎了。沙里夫家人把这只碗修复后,珍藏了起来。




沙里夫的母亲又带领大使一行人到家族的墓地,只见墓都是由石头作为主体,石碑竖在前面,石碑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大使被村子里的所见所闻所震撼,同时也想要帮助这里的人们。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剧烈反响,多批考察团前往这座肯尼亚的小岛,这些专家学者在岛上寻找着中国痕迹,当地人制作陶器的工艺就与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非常接近。随着南京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帕泰岛上的故事也被大众所熟知。



纪录片总编吴建宁对沙里夫说:“你是中国人的孩子,也是我的女儿,中国13亿人口都是你的亲人”。沙里夫激动的叫了声“爸爸”,这不是很标准的汉语,却格外动人。

沙里夫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沙里夫的寻根之旅会实现吗?

热爱中国文化的小沙里夫

小时候听妈妈讲着中国中国船员的故事,中国,对于小沙里夫神秘而陌生,血脉的传承,让沙里夫的“中国梦”早已在心中发芽。

儿时的沙里夫生活的非常艰难,他的父亲抛弃了这个家庭,并带走了所有积蓄。沙里夫的母亲带着她的六个孩子,勉强度日。

当地的女孩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回家了,沙里夫跟母亲争取继续求学,那时候图书馆就是她的乐园,在里面查找中文学习的书籍和资料,放学后到餐馆端盘子,到街上捡垃圾……努力攒钱。在她的心里有一个计划,要想去到中国,就得找到中国人。

在2001年,小沙里夫终于来到了省城,她按照计划找到了一个中餐馆打工,餐馆老板听了她的故事很感动,资助了她的学费,还在休息的时间教沙里夫中文。沙里夫正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眼看着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尽管母亲十分支持沙里夫的想法,可是什么时候才能踏上中国的土地?沙里夫想到可以求助中国使馆。就这样不为人知这段历史终于在中国人面前徐徐拉开。


2005年经过郭崇立大使的努力,沙里夫获得了到中国公费留学的资格。

中医女孩沙里夫

2005年7月,终于如愿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到达上海,她不由得泪流满面,终于带着祖先的嘱托回到了祖国,面对繁华的都市,这一切都让这个来自帕泰岛的女孩震惊。

来到中国的沙里夫受到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她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沙里夫为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郑华”,来表明她是郑和船员们的后人。


9月份,沙里夫入读南京医科大学,开启了她中医学习之路,选择中医专业,沙里夫是这样说的:我的祖先曾经帮助拯救了村子,我也要努力学习,向他们看齐,学习治病救人的本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肯尼亚孩子,她从不敢忘她的兄弟姐妹,还有无数肯尼亚的孩子。

沙里夫的中国生活被知识包围着,每天都能看到一个黑人女孩穿梭在教室和宿舍之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她最幸福的时刻是给远在肯尼亚的母亲讲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科技与文化,热情与友善。


学习了两年汉语之后,沙里夫进入专业课,那些专业又拗口的中药名称,沙里夫却能如数家珍。她不敢有一丝懈怠,别人学习的时候,她在学习,别人休息的时候她也在学习,通过五年的学习,沙里夫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了中药材的药理药效,把脉针灸更是尽得真传。


完成了中医药的本硕连读,沙里夫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她这一次选择了学习妇产科专业,“家乡落后的医疗条件,从小就听说过许多的惨剧,我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帮助肯尼亚的妇女,”这个善良的女孩如此说。


回到帕泰岛

博士毕业的沙里夫依然选择回肯尼亚,回到帕泰岛上,回到祖先守护的那片土地,帮助那里的人们,踏上回肯尼亚的飞机,沙里夫眼中含泪,她热爱中国,不舍得离开这片土地,但是肯尼亚需要她这样的年轻人。


正如沙里夫说的:我要用我的所学,帮助肯尼亚的同胞,把先进的知识带回去帮助更多的人。我非常热爱中国,但肯尼亚更需要自己。

回到家乡的她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病痛,救死扶伤,也在肯尼亚这片土地上如她的祖先那般传播着中国的文化的种子,续写着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一段600多年的往事,一段神奇的缘分,让我们洞悉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航海时代的风貌的一部分,增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改变了这个贫穷女孩的一生,同时也改变了帕泰岛上的“中国村”,在大使馆的努力之下,不但帮助他们建设基础生活设施,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华夏儿女血脉相连,中国永远不会忘记帕泰岛上的“中国同胞”,我们永远血脉相连,心手相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船员   肯尼亚   女孩   岛上   祖先   黑人   中国   后代   大使   母亲   中国人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