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见证宝鸡历史变迁 传承抗战工业精神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是在民族企业家荣氏家族创办的申新纺纱厂旧址上建立起来,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最伟大的奇迹、是抗战时期西北最大的工业园区、也是国内现存保留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之一(全国仅11家,长乐塬位列第7,西北唯一一家),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

2015年,在宝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金台区启动了长乐塬片区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窑洞车间”等历史遗址得到保护性改造,使曾经一片荒芜的长乐塬重焕光彩,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首批文化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19年10月7日又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火纷飞,沿海企业被迫西迁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日本人的野蛮掠夺,中国民族工业遭到日军的侵占而日益萎缩,为了防止大批民族工业落入日寇手中,更好保存民族资本,1938年武汉会战前期,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与董必武等共产党人成功动员了武汉64家企业内迁。其中从武汉等地陆续西迁到陕西的21家工厂,有15家落脚在宝鸡地区,最大的就是申新纱厂。这场企业被迫内迁的运动,史称“迁厂运动”。

地处关中平原西端的宝鸡,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又是棉、粮等的生产基地。1937年,陇海铁路西通,宝鸡成为终点站,川——陕、宝鸡——平凉、长安——益门镇公路的通车,使宝鸡的战略地位更加显著。丰富的物产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宝鸡成为了很多内迁企业的重要选择地之一。而紧靠陇海铁路的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就是当年从汉口迁来的荣氏申新纱厂旧址。

1938年10月,在申新纱厂总经理李国伟的主持下,冒着炮火、轰炸及枪林弹雨的申新纱厂职工,将2万纱锭、400台织布机、漂、染、整纺织机械、3000千瓦/时的发电机组及制粉设备等迁入宝鸡斗鸡台,这些都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和工业发展积蓄了力量。1938年底,申新纱厂(今陕棉十二厂前身)、福新面粉厂(宝鸡面粉厂前身)在宝鸡陈仓峪开始建厂,并地取名为“长乐塬”。

窑洞车间,抗战中的伟大奇迹

虽然大批企业迁往西北地区,但西安、宝鸡一带还是没能躲过日军的轰炸。据统计,抗战期间,日军共出动334架次飞机轰炸宝鸡地区32次,其中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26次,其中申新纱厂为重点轰炸对象。“申新办公大楼内,1枚尾部刻有“昭和十四年”字样的未引爆的炸弹就是铁证。”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讲解员段盈盈说。

1939年12月,申新纱厂为了躲避日军的空袭,准备在斗鸡台的陈仓峪(今名长乐塬)下开挖窑洞作为地下车间。经理李国伟征询多方意见后,决定在长乐塬开挖窑洞作为地下工厂,让纺纱机进窑洞。1940年1月,申新窑洞工程正式启动。经过1年多艰难的修建,1941年2月,窑洞工厂终于竣工。据了解,窑洞车间工程耗资113万元,窑洞总长度达1.75公里,24孔窑洞中长度在64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宽度基本在2至6米之间。7孔长洞被6条横洞连通,在地下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还建有5孔高地面30-50米的通气孔。内共有24孔砖砌窑洞,最长的达109米,其中7个长洞被6个横洞连通,整个窑洞长度达3.5华里,是抗战时期国内最大的地下工厂。

窑洞车间建成后,申新纱厂把前纺部设备和1.2万枚纱锭安装进窑洞。1941年4月19日,窑洞车间正式运转,在日军轰炸声中坚持生产军需民用物资,在后来连续不断的轰炸中,申新纱厂仍坚持生产,没有一人受伤,没有一台机器受损。据数据统计,仅从1939年复工至1945年抗战胜利,就生产棉纱6.2万吨,生产棉布43.4万匹,申新面粉厂生产的面粉53%供应军队。这些数字的背后承载了申新工人们的顽强坚守,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感奋地写道:申新的窑洞车间是“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

燎原之火,宝鸡工业迅速发展

宝鸡的工业发展源起于1937年的沿海沿江工厂西迁,在抗战的旗帜下,以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企业内迁奠定了宝鸡近代工业的发展基础。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到1942年时,西北建立的工厂已经达到546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这些企业改善了西北传统的农业经济,带动了宝鸡等西北地区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但是申新纱厂刚迁到宝鸡的时候,物资极度紧缺,招收的工人大多都是文盲。为了尽快复工复产,申新公司自食其力,在宝鸡周边建起印染、造纸、机器制造、发电、煤矿、面粉厂等企业。同时,申新公司还注重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国工人合作协会理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研究院冯驱介绍说,1939年2月,迁陕工厂联合会(申新经理李国伟担任主席)决定集资创办惠工学校,并组织校董会,开设国语、算术、常识和英语四门课程。将青年工人们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培训,工人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因而更加方便运用西方进口机器。

宝鸡还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工合运动的发展的理想地之一。1938年8月26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西北区办事处,通过集中沦陷区大批难民和失业者,进行生产自救,积极创办了各类企业,成功解决了3万多产业工人和难民的吃饭问题,促进了战时地方民族工业的发展。其中宝鸡工合成为当时抗日前线军需物资供给的重要生产基地,仅1939年12月,工合宝鸡事务所所属合作社生产供应的军毯就达5万多条、军大衣3.6万件,埃德加·斯诺更是称宝鸡为中国的“工合城”。

与此同时,1941年在章映芬的首倡下,宝鸡申新纱厂改变以往实行的12小时工作制,决定试行“三八工作制”,即分为甲班、乙班、丙班,每班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为8小时。试行后,生产产量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工人的尊严、权利、身体健康都得到了肯定和保障。1942年2月2日,申新宝鸡厂正式推行“三八工作制”,随后,八小时工作制在全国纺织行业普遍推行,有效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

据1945年底的数据统计,1944年宏文造纸厂生产纸张5300令;申新铁工厂生产铸铁170吨,自制自用工作母机102台,申新铁工厂还先后制造出纺纱机、面粉机、造纸机等设备114台(套);申新纱厂共生产棉纱6.2万多吨、棉布43万多匹。

以申新公司为代表的内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宝鸡成为近代轻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力工业的发源地以及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资保障地和供应地。据统计,1941年,宝鸡已经建起200多家工厂,形成了以荣氏申新公司为代表的“秦宝十里铺工业区”,发展成为西北首个工业园区,创造了战时经济的一度繁荣,被矛盾先生誉为,“战时景气的宠儿”。

1949年7月宝鸡解放后,申新纱厂率先于1951年实现公私合营,称为“新秦纺织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政府从新秦企业各工厂中考察选调出200多名优秀人员。他们先后成为各企业的领导,为建设大西北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人民政府还从新秦公司各厂中选拔出2000多名生产技术骨干,在支援各地企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宝鸡工业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转变和战略调整,其工业实力整体提升,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像宝钦集团、宝鸡钢管公司、宝鸡桥梁厂等一批知名企业不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现代化工业进步、经济发展、科研创新、教育提升等做出重大贡献。

文化传承,留存城市发展记忆

翻开宝鸡申新纱厂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民族企业家们实业救国的历史担当、申新人的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业精神、以及“西北工合”的生产自救,共同解决抗日战争时期军需民用物品缺乏问题......这些厚重的社会历史文化不仅是为宝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研究民族工业史、抗战经济史、近代纺织工业发展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

另外,遗址内中西合璧的申福新办公大楼、采用前苏联援助的图纸修建而成的薄壳车间、中国最大的安装万枚纱锭的窑洞车间、以及具有典型民国建筑风格的乐农别墅都是国内保留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迹,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据了解,在1949年7月的扶眉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就曾进入申福新大楼,在三楼架设起四部电台指挥后期作战。

这片遗址见证了申新工人们顶着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坚持生产,为中国抗战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需民用的场景。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中华儿女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这份传承是对宝鸡城市发展记忆的留存,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缅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遗址,赓续爱国工业精神

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走进这条悠久的时光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烽火连天的86年前,申新人用坚强不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历经战火淬炼的抗战故事,那些让人动容的抗战精神、共合精神和工业精神,我们要永远铭记。

据介绍,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抗战精神和民族工业精神的重要承载地,让沉睡的工业遗产“活起来”。从2016年开始,宝鸡市组建专门机构,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进行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1.7亿元,占地540亩,总建筑面积20.77万平方米,全面展示宝鸡工业发展历程,向世人讲述着宝鸡这个西北工业重镇的历史故事。同时,在2018年,宝鸡市和金台区两级政府以建造国内一流工业博物馆为目标,对窑洞车间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了内迁工业史展厅,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如今,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已经成为宝鸡工业文化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团建基地、全国工业文化交流的新窗口,成为宝鸡文化旅游新名片。先后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时代小先生示范基地”六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成为对外交流展示的新窗口和“城市奋斗精神”的新地标。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在历史的见证下已然成为一部跃动于黄土之下的鲜活史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每一座建筑都诠释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工业奇迹。有关“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故事闪耀在渭河平原的西端,成为人们了解近代宝鸡抗战工业历史、再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一座屹立不倒的历史丰碑。(兰梦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长乐   宝鸡   遗址   精神   纱厂   工业   窑洞   中国   车间   见证   历史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