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丝绸服饰华彩重现

修复后的南宋丝绸服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摄

文物修复专家在对南宋丝绸服饰进行修复。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摄

本报德安讯(易永艳 全媒体记者曹诚平)9月19日,在德安县博物馆恒温、恒湿的文物修复室内,文物修复专家用细如发丝的丝线,一针一线,小心翼翼地对一件700多年前的丝绸服饰进行修复。今年8月,德安县博物馆启动南宋周氏墓出土丝绸服饰保护修复(三期)工作。

  1988年9月,在位于德安县城郊的桃源山上发现一座南宋古墓。棺木开启,棺内有一古尸,面目安详,肌肉富有弹性,毛发齐全。经考证,墓主为周氏,系南宋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下葬时间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该墓随葬品多达408件,其中丝绸服饰及其他丝织品329件。出土丝绸之多、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被文物专家誉为“南方丝绸宝库”。其中,绫襟墨绿色杂宝罗夹衫、散点杂宝罗襟墨绿色绢夹衫、梅兰如意纹罗襟褐色如意夹衫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介绍,丝绸文物是蛋白织物,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保存不易。由于南方气候潮湿,不利于丝绸文物的保存,加上这批珍贵的丝绸文物出土已有35年,有的出现霉斑、虫蛀、碳化、残缺、发脆等问题,需要对其进一步修复保护。为此,德安县博物馆分别于2017年、2022年开展了南宋周氏墓出土丝绸服饰保护修复一期、二期工作,共修复南宋丝绸服饰9件。与以往将文物送至杭州修复不同,此次是将专家请到德安县博物馆开展修复工作,此举可有效避免文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毁等情况。

  为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研学教育作用,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从8月25日起,德安县博物馆连续推出5期“南宋丝绸服饰修复现场参观”活动,每批邀请10名市民,近距离观看文物修复。通过专家现场讲解一件丝绸服饰从出土到修复再到保存的过程,让市民对宋朝的繁荣文化和丝绸的起源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文物修复专家介绍,丝织品都很轻、柔、薄、脆,修复起来十分困难。在修复中,要针对文物出现的破损、霉点、老化等问题,先用特殊技术对文物进行消杀、清洗、晾干,再用专用丝线对其进行缝补、加固,修复过程十分复杂和繁琐。

  此次开展的南宋周氏墓出土丝绸服饰保护修复(三期)工作,将对一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南宋深褐色素夹袍进行修复,为期约2个月。文物的修复,能最大程度重现南宋丝绸服饰昔日华彩,为人们研究南宋时期的丝绸品种、丝织工艺、纹饰纹样、印染技法以及服饰特色等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南宋   丝绸   德安县   丝织品   服饰   墨绿色   华彩   文物   博物馆   专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